tag 标签: 生产制造

相关博文
  • 热度 10
    2021-8-20 11:03
    3940 次阅读|
    0 个评论
    传统的包装材料的采购是通过 ERP 系统根据客户 forecast 和供应商的生产 LT 来叫料生产。 客户 forecast 的变化, backlog 的堆积,原材料的短缺,临时的生产变动 ….. 都会导致供应商送来的包材无法及时消耗, 同时采购人员需要面临大量的邮件处理,频繁的交货变化。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单一的包装材料叫料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精益生产的需求,在 high-mix & low-volume 的市场环境里,更 lean, 更快,更便捷的叫料方式日显突出。 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开发出的包装材料自动化 call 料系统的应用与优点: 包装材料自动化叫料系统源自于 ERP 系统的改善和优化,结合企业实际生产需要,按需,按量分段式 call 货入厂。能有效改善货物的呆滞,提高库存的周转,节省空间,降低成本。 包装材料自动化叫料系统源于 ERP ,优于 ERP 。 按实际生产需要,重新运行单一或多个产品的包装材料叫料计划,自动分配符合要求的供应商,且确保货物在价格 /MOQ/SPQ/ 交期方面择优而选。 分批叫料,生产的变化控制三天之内,供应商每日送货 。 每日的叫料邮件由系统自动发送给相对应的供应商。 自动抓取实时的 inventory , 最新的 build plan .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一键运行,省略复杂的运算,所有的 database 全部存储在云端,做到数据的可追溯性。 如果您也遇到同样的问题 欢迎联系,一起探讨更 lean 的未来!
  • 热度 22
    2016-1-7 14:14
    1427 次阅读|
    1 个评论
    博世集团是德国工业4.0战略的重要发起者,在工业4.0领域有着独特的定位。博世集团在全球各地工厂积极开展工业4.0的探索实践,博世在苏州的汽车电子工厂试点充分展示了工业4.0解决方案对于生产制造的改善和优化。同时,博世也在集团外部与制造商展开密切合作,推进工业4.0在中国的进程。 工业4.0意味着一个基于工业价值链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机器设备、仓储系统以及制造设施被置于同一平台,共同形成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在生产环境中,构成该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机器、仓储系统以及制造设施共同发挥作用,实现交换信息、触发流程以及自动控制等功能。工业4.0,将在整个价值链上,从供应商到客户,将人、机、物全部联结起来。 博世能够为工业4.0提供生产制造流程分析以及价值流优化与设计,并为工业4.0研发并提供自动化产品、传感器、软件以及相关服务。博世认为,工业4.0不应只关注生产方面,而应该是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即从产品设计开始,到制造,再到最后的售后服务,从供应商到客户,实现人、机、物的全面互联。 提供能够实现这些目的的解决方案需要丰富的生产制造经验以及软件、硬件与服务的能力。博世作为生产制造型企业,其核心软实力的生产制造经验,创新软件、传感器、物联设备以及自动化设备,以及载体机械工程师、产线操作员、设备及工厂运营管理人员等人才储备,共同奠定了博世作为工业4.0解决方案卓越供应商的基础。 博世现正与国内的制造企业展开密切合作,推动工业4.0在中国的发展。其中,博世力士乐作为国内机械行业龙头企业之一秦川机床的首个工业4.0生产线战略合作伙伴,为秦川机床机器人关节减速器生产线项目提供项目咨询并供应解决方案,提高其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确保生产线达到工业4.0的标准。 作为领先践行者,博世集团在全球超过100家工厂推广实践工业4.0,通过应用其工业4.0创新解决方案提高集团全球各地工厂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博世将先进经验分享给市场之前,首先通过博世在全球范围内的工厂进行试点来验证其解决方案的有效性。博世力士乐位于德国洪堡的液压阀生产线是最有力证明,该生产线能够零切换生产6大产品家族的2000种不同产品,并且实现小批量定制化生产甚至是单一产品生产,在提升生产效率10%的同时减少30%的库存,此生产线也因此而被德国知名行业杂志授予“工业4.0奖”。 博世中国目前正在苏州的汽车电子工厂内进行工业4.0的试点项目。该工厂内的传感器无尘测试车间,自成立之初就是按照工业4.0的理念进行设计的。原材料自动供给系统是该无尘测试车间的特色之一。该系统基于实时的物料使用数据,将自动从立式仓储系统上装运物料,并输送至生产车间。所有生产的关键业绩指标都会被系统记录,并且在诸如手机和平板电脑这样的设备上实现可视化。
  • 热度 19
    2015-12-17 14:51
    1508 次阅读|
    0 个评论
    前一阵,一位企业的高层谈到“工业4.0”带来的痛楚——随着年初国家提倡“互联网+”,特别是四月底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各行各业开始大规模地倡导、投资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他所在的制造企业也在积极探索“工业4.0”的路径,机器人、物联网、3D打印、智慧工厂这些时髦的词汇开始充斥在日常的会议以及生产运营过程中。然而,近期焦头烂额的事情发生了,机器人、3D打印尚未成功,原有的作业流程和产品质量又出了问题,供应不及时、流程质量出现波动、客户抱怨、员工怨声载道等等现象接踵而至,弄得整个高层管理就像一个救火队员,顾此失彼。 闻及此言,感觉这便是对“4.0”理解的偏差。“4.0”的核心并不是简单的互联网、物联网、3D打印、智能工厂等技术性的手段,或者将“互联网+”作为一种标签贴到所有的产业上,而是透过这些新兴技术和方式的运用,形成“产业供应链+”,亦即我们所说的产业智慧供应链。具体讲,智慧供应链对各个产业的影响是深刻而又全方位的。 首先从第二产业、即工业制造业的视角看。目前中国制造业虽然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成为了世界制造中心,然而能耗较大,比如2014年我国GDP实现了10.4万亿美元,大约占世界总量的12%,然而我国创造单位GDP所消耗的资源是世界的很多倍,其中钢材是5.6倍、铜是4.8倍、铝是4.9倍,对环境的影响消耗了所创造GDP的7%。此外产业链竞争力不足,高技术、附加值不高等都是目前生产制造业面临的挑战。正是这样的一种状况,使得如何提升产业供应链竞争力成为了生产制造业发展的核心。而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等现代技术对产业的变革和影响应当反映在三个方面:形成信息数据嵌入式的全周期技术或产品开发与生产管理、形成自组织的产业生产过程和生态化、拓展的产业服务化网络。 以上三点的实现对于工业制造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这种影响不仅仅是提高了产业制造过程中的效率,即供应链采购、技术管理、生产、分销等活动绩效,而且扩展了产业供应链的长度(即供应链全周期信息数据管理和能量消耗管理)、宽度(即供应链的组织方式从原有的供需双边关系向多边的网络化价值集成关系转变),以及深度(即以核心技术为基点的生产服务化过程)。 除了生产制造领域之外,智慧供应链同样发生在第三产业,特别是商业流通领域的“4.0”。传统的商业流通领域同样面临着诸多的问题,诸如媒介渠道复杂且不融合,流通渠道相对冗长、混乱,物流成本高企,近些年我国物流总成本与GDP的比率一直在18%左右徘徊,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此外,经营活动对应市场的变化相对迟缓等等,这些都是阻碍第三产业发展的问题,而互联网和物联网却为改变这一状态提供了契机。 事实上,伴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商业云端化的“产业生态链”正在形成、扩大,其商业化应用就是社会化商业新生态,即由社会化媒体、搜索引擎、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组成的社交网络,云平台+三屏(手机、电脑、电视)合一+SoLoMo(社交-位置-移动)组成的新商业生态系统。这一新的商业生态系统催生了商业智慧供应链的形成:跨媒体、多要素的无缝整合平台;C2B新商业模式确立,极大地扁平化了经营渠道和参与者;营销/价值智能化。商业流通领域的4.0在于通过现代新型技术的运用,来改变商业供应链的结构、流程和要素,实现营销服务、沟通和物流服务的智能化、系统化和高效率化,真正形成并确立服务为主导的经营,即学术界提出的SDL(Service Dominated Logic)。 智慧供应链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应用领域便是第一产业——农业4.0。长期以来中国的农业是在所有三大产业中发展最为缓慢且挑战较大的领域,这包括农业生产的小农分散导致的农业经营效率较低、农产品经营模式粗放、忽略终端、远离农户、竞争同质化导致农产品价格和信息传导机制不畅等等,因此,推动农业产业的现代化是当今中国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领域之一,“互联网+”能否真正结合农业产业的特点,通过智能化的方式贯通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三大领域,涵括各种农产品的物流链、信息链、价值链、组织链四大链条,链接产前、生产、加工、流通、消费五大环节,形成农业的智慧供应链,这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 农业智慧供应链也应当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优化农业供应链结构。在单个环节上,打碎小农生产模式,将次级链条中诸如农资采购、生产种植、播种灌溉、施肥收割等各个环节充分细化、专业化、智能化,提高供应链效率。二是农业组织的有机生态化。在各环节充分专业化的基础上,需以平台企业或有实力的农户组织为主,进行一体化经营,打通产业链五大环节,实现农工商、产供销的有机结合,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疏通信息和价格传导机制,改变产业链各环节分散无序的现状;三是产业链聚合化、服务化,这是发展壮大现代农业产业链组织系统的核心。一方面,可以有效改变单个农户在竞争中的弱势地位,降低风险,提高收益,提高产业链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集中农户需求,促进专业服务,充分利用目前的移动互联网和小微金融的优势,服务农户。 显然,上述三大产业领域的智慧供应链建设和发展才是当今中国产业发展的关键,尤其是贯通的“一体化4.0”,诸如中国的纺织行业,既存在农业领域的挑战,如棉花种植、农户管理、收获等活动,也存在工业制造领域的挑战,如纺纱、印染、面料、成衣制造等,更面临着商业流通领域的挑战,如客户需求把握、分销方式、渠道等等。这些活动不能形成系统化、智慧化的供应链全运营过程,扭转产业增值率不高的状况,提升全球竞争力就无从谈起,显然这就需要各行各业从思维,到产业政策、战略和运作等各个层面有着深刻的认识并做出变革。 (来源: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 作者:宋华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