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学历

相关帖子
相关博文
  • 热度 1
    2016-5-28 16:02
    3019 次阅读|
    0 个评论
    在王建硕的网站上(www.wangjianshuo.com),看到GE总裁伊梅尔特的一句话:没有什么可以替代经验。很有同感。 不管我们拿到多少学位,读过多少书,听过多少人的演讲,但看或听别人干与自己亲手干是天壤之别。自己干过的,有血有肉;别人干过的,只停留在纸面上。在没有基本的亲身经历前,我们没法真正领会到别人传授的经验。记得我在商学院读书时,教授讲国际货运,提到货运出问题最多的不是货物,而是与货物有关的文件。教授以前专职国际货运,讲到这些问题时如数家珍;但我以前没接触到过这些,听上去还是不得其道。现在有了一些经历,才有了更深的体会。 没有经验,我们甚至没法问有水平的问题。我有一个“供应链管理专栏”网站(www.scm-blog.com),读者以数十万计,经常接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从那些问题上,你可以一眼看出哪些提问者是久经历练,哪些是刚出校门,哪些还在读书。正如《第八种习惯》中柯维说到,他在哈佛读博士期间,一位教授是这样评价他的:你还没有水平去问问题呢(因为柯维对某个问题的理解有限)。所以,如果我们有同感的话,那说明我们还欠缺基本经验。 年轻的时候,先干点实实在在的事,积累点亲身经验不是坏事。我大学毕业时,教授要求实习一年再读研究生,现在想来,那一年还是很有价值。从边际效益上来说,从学校到社会到学校,继续深造的效果要比从学校到学校好。读完商学院后,我来到硅谷,总监是位法国人。在第一年绩效评估时,他说:你已经搭好了很好的框架,比如MBA教育、六西格玛黑带培训,以及一些供应链领域的职业认证,现在是给这些框架上填上肉的时候了。那就是做些实实在在的事。这是我得到的最好的职业建议之一。十多年间,正是这一建议指导我脚踏实地,在一线干活,从非常具体的事情做起,获益匪浅。 当然,一个人,不管经历多丰富,也不可能把所有的桥都走过。如果单凭自己积累经验,一个人也许永远也达不到什么高度。有了一定的亲身经验后,学习、借鉴别人的经历,通过吸收别人的经验,更快提升自己。我见过一些职业成功的人,都很年轻。从工作年限上来看,他们根本不可能达到那样的高度;他们成功的原因就在于不但总结、积累自己的经验,而且借鉴、吸收别人的经验,从而能够在短时间内融会贯通,达到别人几十年都达不到的高度。 在美国,我在职业导师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先在一家财富500强的公司,先后成十年,轮换多个初级职位,从工程师到运营经理,积累经验,整理成书,完成职业生涯的原始积累。三十岁出头,就到另一家二三十亿美金的公司担任总监,是该公司的最年轻的总监。三十七岁时,他被挖到硅谷的一家高科技公司,领导整个供应链部门,负责整个公司的外包、转型。十几年间,他走完别人二三十年都走不完的路,靠的就是在自己经历的基础上,不断地总结、学习别人的经历。比如不管多忙,他每年都安排100个小时左右,参加各种行业会议,接受专业培训,到商学院进修等,提高总结,很快成长为一位供应链领域的精英。 另外,对职业人来说,要避免两种错误:年轻时太重视学历,认为学历可以代替经历;而有点年纪后,有了点经验,又走到另一个极端,认为经历可以替代学历。 青年时代,文凭在手,本是努力向有经验的同行、前辈学习,以及从经验中总结、进步的时候。因为书上得来终觉浅,理论结合实际才可铸就才俊。但有些人总觉得自己是大学生、研究生、博士,学富五车,放不下身段,不愿或耻于向学历不如自己的人学习,结果多年后还停留在学校毕业的水平上,自然就失去了进一步升华的好机会。 就拿供应链管理来说,那些最基本的东西,比如订单操作,物料移动,ERP里的数据,最熟悉的都是那些基层人员。不向他们学,你八成会永远在表面上飘,看到的都是些二手数据,不熟悉具体的业务。智慧在民间。跟基层接触,你会发现,他们知道问题在哪里,也往往知道如何改变,只是人微言轻,推动不起来罢了。而你要做的,跟那些每天收你们几万元的顾问一样,把那些问题整理起来,推动高层来改进。 等上了年纪,经历了年轻人的错误,看清了书本知识的局限性,很多人就倾向于低估学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凡事都靠经历或关系(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关系也是经历的反映)。不学习,就无法补充新知识;没有新鲜血液,人的知识就很快老化,这人也就成了老古董。单凭老经验做事,这人也就离淘汰不远了。 这些年我遇到很多老师,他们跟工业界交流的时候,总觉得自惭形秽,低人一头,因为教不出满足工业界需求的学生来。这倒大可不必。学校和公司存在都是有原因的:学校永远也教不出在工业界即插即用的学生,因为经验不可替代;而工业界的实践呢,却没法替代学院教育的理论完整性——经历替代不了学历。
  • 热度 18
    2013-7-3 08:35
    1760 次阅读|
    2 个评论
       从高中到本/专,到硕士,再到博士毕业至少需要9-11年,这么长的时间,就为拿一张张学位证书。但拿到的人中专业能力却千差万别。如何看待学历?深造意义为何?抛开社会实践与工作经验,针对目前学校里对专业能力的培养,结合个人体会总结出高学历本应反映的能力水平。推崇学历无用论,面对现今教育部的统一管理,对只存在“教育部大学”的观点体会深刻。高等教育中对专业教育的严重缺失,只能通过学生本身的奋发图强来弥补。教育家被制度束缚,经费与资源分配不合理,伪学术与行政化误导价值导向,幻想一夜暴富,盲目推崇创新,忽略专业实践与理论基础结合的重要性等等。这里抽出关于学历、应试、技术创业与高校自身四个典型话题,还原其在我眼中的本质。如有总结不恰当的地方希望大家能一一指出。    按照学以致用的标准,只有理论分析能力与学历有一定的关系,但没有绝对关系。以一级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二级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为例。本科阶段真正能学进去的专业理论课基本上只有通信原理与数字信号处理两门。硕士阶段能看懂半本现代信号处理或者数字通信的人就算理论比较可以的了。而这也基本能够支撑一般的信号处理和通信系统的工程化工作。在电子信息领域,根据研究内容的深入,主要趋于三大系统的研究方向——各体制雷达、导航定位、通信系统。以信号体制划分,比如同为扩频体制的三大系统,其建模分析过程可以做到互通。包含天线、射频通道、信号处理/基带、终端的完整系统,硕博生的工作就是在系统中找个小点(指标)进行深入分析,比如抗干扰,灵敏度,目标分辨率,测量精度等等。以攻博为例,全面点的博士研究生可以完成针对小点的文献综述,问题的理论建模,模型误差的影响分析,实现方案的设计讨论,工程试验的结果论证这几大步骤。其中,关键几步可通过几篇高质量期刊文论作为阶段性成果逐步积累。经历这个过程的洗礼可以基本形成一套从设计,实现,到分析的解决手段。这就是我总结的读书,学习专业知识、拿学历继续深造的唯一目的。但这也不必通过攻博学得,对于不是博士的设计/研究人员,只要有这个方向把握,从专业小点深入建立其理论模型等一套研究流程其实就等同于优秀博士的工作,反到比国内教育部每年上万的纯学者博士只能写不能做要强得多。我并不强调论文的写作技巧,技巧是有,但有料是前提,有料则水到渠成。有了工程应用上的突破再通过论文与发明专利这两种形式发表,这才算是在设计领域认可的好名片。个人觉得只有消费类电子与嵌入式系统这类终端领域有所不同,因为终端除了控制与显示,主要针对的是人为需求,并不是一个个复杂的系统指标。    关于应试。按照目前应试教育的考试安排,可大体总结其考试意义与得失,考试包括:研考,博考,各级的英语考试,各类专业基础、公共课程的考试。总结主要针对高等教育,高考除外。首先是各类专业基础、公共课考试,只要平时认真点,考前一个星期花点时间基本都能应付,分数的高低只为评奖学金,大体反应一种大学学习的态度与专业能力没有任何关系。其次是英语级别考试,面对各校不同的过级要求。一般CET4越早考越好,而且第一次过级率最高,后面过级率逐级降低,原因多种多样。英语考试与英语学习一样,离开语言环境,就已经脱离了语言本身的学习方式。对于工科专业的学生而言,英语不能看的比专业还重,文献资料有点专业背景,对已经学过10年英语的中国人来说不是难事。不必纠结于英语考试,把专业搞好对以后的发展更好,所谓的敲门砖是针对啥都不会的人而言的,好的专业技术就是最好的敲门砖。能解决问题才是真正需要你的单位所关心的,否则带有条条框框的单位人肯定多,而且你可能并不会得到多大的成长空间(外企除外)。别把时间浪费在反复的考试上,以后要出国认真复习三大考,用学语言原本的方式学习(仅针对没有出国打算的人民大众)。因此,对大多数人而言英语属于次要求,做好主要求的基础上,提高英语能力才能发挥英语的根本用途,整体提高知识水平。别主次不分,本末倒置。然后是研考,归纳为三句,一考决心,二考基础,三考学校。大学数学和专业理论基础好的花个把月复习定能取得高分,政治学了等于白学,纯粹为了考试,英语不再谈。复试对于用心去参加电赛或者做过东西的学生而言轻而易举,其他人基本是张白纸,一问三不知,再不努力就准备好当跑腿的,而且容易背离专业或者越走越偏,踏入人人都能学的IT行业,包括嵌入式行业。零基础,无兴趣,无研究目标根本不适合硕士深造!与混学历一样,何必花几年时间脱产混呢?最后是博考,这个级别的考试纯属扯谈。应届生通过考试上博的在读书阶段基本上没怎么找过工作,想像着博士出来就如何指挥,根本看不到,也不会管别的害处。能不能毕业还不说,就算毕业很大部分都是典型的“纯学者”。对于这样的人面对能创造价值的专家,他们脱开学术就是废人。博士还是要硕博连读最好,研究有继承性,而且目标明确,不至于而立之年陷入不可回头的境地。不能硕博连读那么硕士阶段就应该明白自己的研究方向,明白如何解决遇到的研究难点,自己能够寻找到切入点与突破口。当然最好是经历工程考验的,更容易把握所研究方法的实现难易程度与其实际意义。教育部的博士入学考试意义除了刷人,或者争取别人限制的名额外,就是给那些有博士情节、学位需求的一个圆“梦”小道。考试本身没有好坏,基础好的面对考试只要心态方正,给予足够的复习时间,一般都问题不大,主要就是愿不愿意花这个时间。对于一些电子信息领域逢考必胜的人,我觉得是最不好评论的,说又说不得,又不肯承认动手能力的不足。占有资源确无所作为,这样的人任何地方都会有。考试制度就这样,选出来的肯定不是最合适的,但也不存在多少异议。制度不好改,还是少花点精力谈论考试的利弊,多点时间思考考试对自己能力培养的导向与意义为好,即以考代学。     关于技术与创业。谈了学历也谈了考试,都是针对专业能力而言的。是不是有了专业就可以考虑创业了,学好了专业就能只手遮天?我的观点很明确,也很理智。如今科学技术越来越复杂,想单凭几个人做基于制造业的技术创业只会越来越难,除非物质基础不再丰富,否则不脱离技术本身是能难找到好的创业机会。以实际项目为运营的事业为例,10个各司其职的系统团队能吃下类似单基地气象雷达整机这样的项目没有多年的部件研制经验几乎不可能。2-3个人的小组想拿下类似测试测量仪器、采集存储这样的数模系统,如有继承则勉强能胜任。但不能包括测试与交付中出现的问题,精力太有限了,仅指需完成的技术工作。抛开获取工程项目和推广的渠道,仅想从零开始的技术创业只可能在嵌入式领域或者系统可替代性部件中摸索前进,比如上下变频器,一般频率源,工控机等等。类似开发板这种骗骗初学者的玩意让一些大学生产生了创业梦,幻想制作开发板发家,我就曾碰到过一个本科生拿着自己设计的51开发板问我其中分立元件的驱动电路,他幻想着请人帮他出货,幻想着月入1W的销售利润。在发达地区这样的情况可能不多见,但在电子信息发展落后的地区大学,总会有这样初尝设计甜头的人。其实这只适合练练手而已,别无它用。如果觉得自己适合从事非纯软件类技术行业,那么暂时抛开发财梦,专业知识首先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光是需要解决的专业点,就足够一个人研究一辈子了。创业还是另求他路或者抱大腿吧。(个人观点,欢迎探讨)     关于高校。根据教育部统一管理的大同趋势,大部分普通高校的评优制度,奖罚制度并不是真正为培养学生为目的,只是为学校满足某些指标数据,比如以学校为第一单位的学术论文、以校内职员为第一发明人的专利等等。从来没有真正着眼于学生本身,学校并非学生至上,而是利益至上,行政至上,在他们眼里办事流程,行政主导,神圣不可侵犯。真正能带出好学生的好老师屈指可数,学生拥戴不如领导亲睐,本末倒置。如何才能归还学生一个拥有自主选择权的校园环境,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专家治校、名师执教?高校风格应该多样化,学生就是最好的标签,难道不是吗?集中力量还不能打造世界一流大学,要做到百花齐放这可能吗?南科大事件希望能成功,真正做出一个好的标榜,一般高校一定要看清楚了。         以上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如何解决问题是局外之人需不断思考的。局中人要看清形势,选准方向,不必在乎一时的成败,脚踏实地对得起自己在校园的每分每秒。     ******************************************************** 2013国际电子商情博客大赛 —— 我在电子行业的这些年 http://www.esmchina.com/STATIC/SITE/2013_blog.html    
  • 热度 38
    2013-6-30 18:18
    3554 次阅读|
    15 个评论
         从高中到本/专,到硕士,再到博士毕业至少需要9-11年,这么长的时间,就为拿一张张学位证书。但拿到的人中专业能力却千差万别。如何看待学历?深造意义为何?毕业证到手,学生时代真正意义上画上了句号。作为当事人,抛开社会实践与工作经验,针对目前学校里对专业能力的培养,结合个人体会总结出高学历本应反映的能力水平。推崇学历无用论,面对现今教育部的统一管理,对只存在“教育部大学”的观点体会深刻。高等教育中对专业教育的严重缺失,只能通过学生本身的奋发图强来弥补。教育家被制度束缚,经费与资源分配不合理,伪学术与行政化误导价值导向,幻想一夜暴富,盲目推崇创新,忽略专业实践与理论基础结合的重要性等等。这里抽出关于学历、应试、技术创业与高校自身四个典型话题,还原其在我眼中的本质。如有总结不恰当的地方希望大家能一一指出。    按照学以致用的标准,只有理论分析能力与学历有一定的关系,但没有绝对关系。以一级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二级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为例。本科阶段真正能学进去的专业理论课基本上只有通信原理与数字信号处理两门。硕士阶段能看懂半本现代信号处理或者数字通信的人就算理论比较可以的了。而这也基本能够支撑一般的信号处理和通信系统的工程化工作。在电子信息领域,根据研究内容的深入,主要趋于三大系统的研究方向——各体制雷达、导航定位、通信系统。以信号体制划分,比如同为扩频体制的三大系统,其建模分析过程可以做到互通。包含天线、射频通道、信号处理/基带、终端的完整系统,硕博生的工作就是在系统中找个小点(指标)进行深入分析,比如抗干扰,灵敏度,目标分辨率,测量精度等等。以攻博为例,全面点的博士研究生可以完成针对小点的文献综述,问题的理论建模,模型误差的影响分析,实现方案的设计讨论,工程试验的结果论证这几大步骤。其中,关键几步可通过几篇高质量期刊文论作为阶段性成果逐步积累。经历这个过程的洗礼可以基本形成一套从设计,实现,到分析的解决手段。这就是我总结的读书,学习专业知识、拿学历继续深造的唯一目的。但这也不必通过攻博学得,对于不是博士的设计/研究人员,只要有这个方向把握,从专业小点深入建立其理论模型等一套研究流程其实就等同于优秀博士的工作,反到比国内教育部每年上万的纯学者博士只能写不能做要强得多。我并不强调论文的写作技巧,技巧是有,但有料是前提,有料则水到渠成。有了工程应用上的突破再通过论文与发明专利这两种形式发表,这才算是在设计领域认可的好名片。个人觉得只有消费类电子与嵌入式系统这类终端领域有所不同,因为终端除了控制与显示,主要针对的是人为需求,并不是一个个复杂的系统指标。    关于应试。按照目前应试教育的考试安排,可大体总结其考试意义与得失,考试包括:研考,博考,各级的英语考试,各类专业基础、公共课程的考试。总结主要针对高等教育,高考除外。首先是各类专业基础、公共课考试,只要平时认真点,考前一个星期花点时间基本都能应付,分数的高低只为评奖学金,大体反应一种大学学习的态度与专业能力没有任何关系。其次是英语级别考试,面对各校不同的过级要求。一般CET4越早考越好,而且第一次过级率最高,后面过级率逐级降低,原因多种多样。英语考试与英语学习一样,离开语言环境,就已经脱离了语言本身的学习方式。对于工科专业的学生而言,英语不能看的比专业还重,文献资料有点专业背景,对已经学过10年英语的中国人来说不是难事。不必纠结于英语考试,把专业搞好对以后的发展更好,所谓的敲门砖是针对啥都不会的人而言的,好的专业技术就是最好的敲门砖。能解决问题才是真正需要你的单位所关心的,否则带有条条框框的单位人肯定多,而且你可能并不会得到多大的成长空间(外企除外)。别把时间浪费在反复的考试上,以后要出国认真复习三大考,用学语言原本的方式学习(仅针对没有出国打算的人民大众)。因此,对大多数人而言英语属于次要求,做好主要求的基础上,提高英语能力才能发挥英语的根本用途,整体提高知识水平。别主次不分,本末倒置。然后是研考,归纳为三句,一考决心,二考基础,三考学校。大学数学和专业理论基础好的花个把月复习定能取得高分,政治学了等于白学,纯粹为了考试,英语不再谈。复试对于用心去参加电赛或者做过东西的学生而言轻而易举,其他人基本是张白纸,一问三不知,再不努力就准备好当跑腿的,而且容易背离专业或者越走越偏,踏入人人都能学的IT行业,包括嵌入式行业。零基础,无兴趣,无研究目标根本不适合硕士深造!与混学历一样,何必花几年时间脱产混呢?最后是博考,这个级别的考试纯属扯谈。应届生通过考试上博的在读书阶段基本上没怎么找过工作,想像着博士出来就如何指挥,根本看不到,也不会管别的害处。能不能毕业还不说,就算毕业很大部分都是典型的“纯学者”。对于这样的人面对能创造价值的专家,他们脱开学术就是废人。博士还是要硕博连读最好,研究有继承性,而且目标明确,不至于而立之年陷入不可回头的境地。不能硕博连读那么硕士阶段就应该明白自己的研究方向,明白如何解决遇到的研究难点,自己能够寻找到切入点与突破口。当然最好是经历工程考验的,更容易把握所研究方法的实现难易程度与其实际意义。教育部的博士入学考试意义除了刷人,或者争取别人限制的名额外,就是给那些有博士情节、学位需求的一个圆“梦”小道。考试本身没有好坏,基础好的面对考试只要心态方正,给予足够的复习时间,一般都问题不大,主要就是愿不愿意花这个时间。对于一些电子信息领域逢考必胜的人,我觉得是最不好评论的,说又说不得,又不肯承认动手能力的不足。占有资源确无所作为,这样的人任何地方都会有。考试制度就这样,选出来的肯定不是最合适的,但也不存在多少异议。制度不好改,还是少花点精力谈论考试的利弊,多点时间思考考试对自己能力培养的导向与意义为好,即以考代学。     关于技术与创业。谈了学历也谈了考试,都是针对专业能力而言的。是不是有了专业就可以考虑创业了,学好了专业就能只手遮天?我的观点很明确,也很理智。如今科学技术越来越复杂,想单凭几个人做基于制造业的技术创业只会越来越难,除非物质基础不再丰富,否则不脱离技术本身是能难找到好的创业机会。以实际项目为运营的事业为例,10个各司其职的系统团队能吃下类似单基地气象雷达整机这样的项目没有多年的部件研制经验几乎不可能。2-3个人的小组想拿下类似测试测量仪器、采集存储这样的数模系统,如有继承则勉强能胜任。但不能包括测试与交付中出现的问题,精力太有限了,仅指需完成的技术工作。抛开获取工程项目和推广的渠道,仅想从零开始的技术创业只可能在嵌入式领域或者系统可替代性部件中摸索前进,比如上下变频器,一般频率源,工控机等等。类似开发板这种骗骗初学者的玩意让一些大学生产生了创业梦,幻想制作开发板发家,我就曾碰到过一个本科生拿着自己设计的51开发板问我其中分立元件的驱动电路,他幻想着请人帮他出货,幻想着月入1W的销售利润。在发达地区这样的情况可能不多见,但在电子信息发展落后的地区大学,总会有这样初尝设计甜头的人。其实这只适合练练手而已,别无它用。如果觉得自己适合从事非纯软件类技术行业,那么暂时抛开发财梦,专业知识首先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光是需要解决的专业点,就足够一个人研究一辈子了。创业还是另求他路或者抱大腿吧。(个人观点,欢迎探讨)     关于高校。根据教育部统一管理的大同趋势,大部分普通高校的评优制度,奖罚制度并不是真正为培养学生为目的,只是为学校满足某些指标数据,比如以学校为第一单位的学术论文、以校内职员为第一发明人的专利等等。从来没有真正着眼于学生本身,学校并非学生至上,而是利益至上,行政至上,在他们眼里办事流程,行政主导,神圣不可侵犯。真正能带出好学生的好老师屈指可数,学生拥戴不如领导亲睐,本末倒置。如何才能归还学生一个拥有自主选择权的校园环境,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专家治校、名师执教?高校风格应该多样化,学生就是最好的标签,难道不是吗?集中力量还不能打造世界一流大学,要做到百花齐放这可能吗?南科大事件希望能成功,真正做出一个好的标榜,一般高校一定要看清楚了。         以上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如何解决问题是局外之人需不断思考的。局中人要看清形势,选准方向,不必在乎一时的成败,脚踏实地对得起自己在校园的每分每秒。
  • 热度 29
    2013-5-30 14:49
    1418 次阅读|
    0 个评论
    上周回老家休年假,在坐车回深圳的路上,碰到一个十年未见的高中同学。这个同学本硕都在中山大学读。中山大学在广东是最好的大学,这个同学当时也算是年级里面的学习佼佼者。于是我很好奇他现在工作怎么样。   他说,他的专业是计算机,本科毕业拿到学校的奖学金且免考资格读研。因为不费力,所以想也没想就读研了(三年)。2012年6月毕业找到深圳一家证券公司做技术研发的项目经理至今。他唯一的感慨就是,一毕业发现自己快30岁了,有一种失去自由择业或尝试新工作的压迫感,只能尽快找份薪水OK的工作做了,且不敢随便动荡。一句话,他觉得自己失去了试错的时间了。   作为一个快30岁的男子,他很快就面临要买房娶媳妇的巨大压力,即使工作2W也要辛苦打拼几年。工作就成了这一切的唯一希望。他不像我们4年前本科毕业出来那样“玩得起“。   他跟我说起另外一个也是中山大学计算机专业硕士的同学A,说A同学研究生毕业后到百度公司上班,被分配到一个技术研发团队,而这个团队的Leader就是A读本科的同学B。B当时中大本科毕业就去百度。B同学现在年薪几十万,而读硕士出来A同学年薪十几万。顿时感慨万千!   当然,不能这样就说读硕士没用。从起步来说,硕士生的工资待遇肯定要比本科生高,找工作的选择多。从职业成长来说,在职位晋升来说,两个能力不相上下、其他条件也差不多的人,硕士生比本科生更有竞争优势。从专业素质来说,硕士三年的专业学术研究对个人专业水平的提升有帮助。   但是,往往是大家在工作了5年后,会发现,混的好不好,是跟每个人自己的能力和性格相关,而学历已经是大家很少提及的了。像我现在工作了4年,当时本科读的是某个重点本科大学,毕业找工作也相对比几个读专科的同学好找些。但是4年后的今天,我的这几个专科同学,有的去做销售工作,有的自己单干开淘宝店,他们的收入是我的几倍甚至十倍以上。   所以学历助起步,而能力助一生!要学历,但更要能力!
  • 热度 36
    2010-7-12 15:26
    4817 次阅读|
    13 个评论
    作者:磐石之心 感觉最近对于唐骏学历门的探讨都有些偏离主线,好像大家都在谈学历与成功的关系。大概是两个方面的意见,一个是说学历重要,一方是谈能力重要。在我看来, 这些论断都是片面的,成功和学历之间的关系很复杂,无法下定论。而且我认为,像唐骏这样说他的成功可以复制的人,都是骗子。成功学不来,无需学。 因为任何人的成功与否都是一个函数,这个函数有诸多变量,任何一个变量不同,都会造成不同的结果。谁的成功都没法复制,唯有一条:手里有无金刚钻,唐骏吹牛也是一种技术活。 为 何说成功和学历无关呢?记得北大毕业的大学生卖猪肉,曾走红网络;还记得一个高中没读完的人研究历史,被复旦大学录取而历史系博士;还记得黄光裕小学毕 业,一样成首富,然后又因经济犯罪而入狱;还记得google创始人都是数学和计算机博士;还记得李彦宏也是博士,李开复是博士,马化腾是学 士...... 能举得例子实在是太多太多,比尔盖茨,乔布斯这些都不需要继续举了,大家都熟悉。所以学历和成功没关系。那么,到底如何成功呢?是不是要有榜样可以学习? 其实,成功又分很多等级,一个企业家让企业上市,做大,做强是他的成功标准,一个农民把地种好,把孩子培养成大学生,也是他的成功标准。 唐骏也有他的成功标准,出了名,有了地位,有了钱,天天闪耀在聚光灯下,这是唐骏的成功标准,从这一点上讲他做到了。但是如果把标准换换,从诚实做人,从 做企业的角度讲,唐骏没有成功。所以成功无法复制,成功也无需学习。成功的标准太多,不同的人,不同的机遇,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结果不同。 那些整天去给学生们讲如何成功的所谓成功学大师们,可以下课了。因为他们立论的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成功太复杂,他们却偏要用一个既定的完全相同的公式去 衡量成功,所以结果肯定是错误的。唐骏经常去给大学生讲成功,还有一些人也经常去讲成功,其实他不是去教育学生,而是传播自己,成功无需老师。 成功不需要学,不需要老师,只需要你记住一句话:你自己有没有吃饭的绝活?这个绝活并不神秘,不需要你是科学家,数学家,经济学家,什么家都不需要当。你 蒸馒头蒸的比别人好,你的馒头就卖的多,就是成功;你字写得好,可以卖字赚钱,别人喜欢看,是你的成功;你程序编的好,别的程序员不如你,你也成功了。 所以我认为成功就是有没有吃饭的本事,就这么简单。而要达到成功就需要做到三件事:1、要知道你的爱好是什么?2、你的爱好可以赚钱。3、为爱好持续的努 力奋斗,将爱好做到极致。最终你就会成功,无论这种成功是大,是小,对于你这一个体来讲都是成功的。所以每个人的成功都是不同的,因为爱好不同。 为何当今社会成功者少数,很多人都平庸,碌碌无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从一开始,就不知道自己的爱好是什么,或者说从来没有想过要发现自己的爱好。所以之后所 做的任何事情,都不是建立在热爱的基础上,所以也没有激情投入。我曾写过《80后是先找工作还是先找爱好》,大家可以再翻开看看。 成功无大小之分,无贵贱之分,因人而异。所以追求成功,其实追求的是一种心境。只要你认为自己有成就感,认为自己快乐,就是成功,而且我们要知足常乐!
相关资源
  • 所需E币: 0
    时间: 2021-3-20 17:36
    大小: 37.83MB
    上传者: Argent
    这些都是各大名校的电路分析专业课之最大法宝,把这些题目悉心研究几遍,定会考出高分。无论对于即将考研的你,还是即将走向电子工程师岗位的你,都会获益匪浅。希望大家利用好这些历年真题,对于你今后的电子电路设计有所帮助。
  • 所需E币: 0
    时间: 2020-9-20 00:34
    大小: 437.5KB
    上传者: bwj312
    西南交通大学-历年电路答案打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