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毛利

相关博文
  • 热度 37
    2012-9-14 10:39
    5820 次阅读|
    26 个评论
    前几天应Mike之约去《电子工程专辑》芯片业武林大会蹭了顿饭,其间听清华大学微电子所大佬魏少军教授讲当前大陆芯片设计公司的毛利只有26%多一点,这个数据着实让我大吃一惊。   其实一直好奇于常人眼中科技新贵一族——芯片设计公司的利润率,想象中这是个烧钱的行当,需要价格牛皮哄哄的设计软件和仪器、薪水牛皮哄哄的设计人员,这还只是起步阶段,后面的生产和市场投入那更是无底洞,如果没有一个足够的利润,这行业恐怕不好玩。   因为比较少接触大陆的设计公司,所以常吹水的多是台湾业内人士,他们总告诉我一个答案:现在毛利大约就是30%的样子,这个利润率对于一个需要不断开新方案的公司来说着实肉疼,大家日子并不那么好过。   看到魏博士的数据,难免感慨一番,大陆的IC设计,谣传多是买和抄,原创偏少,按说利润率要高于台湾才是,毕竟费用要低。后来细细一想,虽然大陆设计成本是低了,但卖的价格同样也要低,台湾便宜过欧美,大陆便宜过台湾,这是铁律啊,看来有相近的比例还是有几分道理的。   以我个人的狭隘之见,除去代工厂,但凡是自己做电子产品的,如果毛利率不足30%,老板的日子会很艰难,芯片设计公司不到30%的数据,和我想象的差距也太大了吧。这个数据准不准,估计只有芯片公司的老板和财务才清楚,我们只是听风听雨而已,不过从这个数据让我想到了政府补贴。   就在《电子工程专辑》设计武林大会前天,欧洲启动了针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反倾销调查,好像有评论说这一举措,对中国本就举步维艰的光伏产业用雪上加霜一词来说都不够,恐怕是灭顶之灾。想当初,尚德那是何等辉煌荣耀,只是送给俺们这些无名鼠辈无尽的不解和疑惑。   我一直不明白我们国家为什么有出口退税这么一个政策,同样的产品,只要你卖到国外,就可以让国家退税给你,好像可以达到17%,这可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啊。假设你生产的产品成本是100元,你以100元价格卖给一个中国人和一个外国人,这两个人都是自己出了运费,你卖给中国人你赚不了钱,但卖给外国人就可以通过退税赚钱,这种做法对中国消费者不公平,要花更多的钱财能买到同样的东西,同样对外国厂家也不公平,如果他们的成本也是100元,结果就是他们赚不了钱你能赚钱,我怎么想都觉得这种做法是有倾销嫌疑(严重提示,我对退税的具体政策不了解,可能实际不是如此)   WTO的文件咱没看过,国际法则咱更不懂,就不要扯太远,回到电子芯片行业内来。还是谣言,据说上海那边对于芯片业是有一些扶持政策,通过专项资金、低息(免息)贷款、减免税等方式对芯片业进行扶持。也许是这些政策的存在,众多的芯片设计公司都扎根上海,让行业集中无疑是一个好的想法,其实这并不见得需要政策过多的干预,也许只要适当引导即可。   实际上市场本身就有很强的行业聚集能力,你仔细看以下周围,不少批发市场都是自己逐步发展起来的,并不需要政府过多的干预,你如果想做同类产品,就必须到那个地方去,如果你一卖粮油的非要把店开到服装城,什么结果大家不想都知道。政府的扶持,可以让一个行业迅速的聚集起来,一定时期内绝对是蓬勃盎然,长远看则不见得是好事。   还是说芯片设计这个产业,如果但说消费电子领域,现在就形成了一个奇怪的格局,上海公司,深圳市场(当然上海也有华东市场),深圳厂家在深圳公司买一批货,开出的**是上海的,必须按这个套路走,否则你玩不转,要出局。究其缘由,我想恐怕是上海那边的财税优惠政策,可以少交税甚至不交税。我就知道有这样的例子,同样的产品,同时又一家上海公司和一家深圳公司做,两家的价格相差不大,区别是上海的同样的价格可以开票,而深圳的开票需要另外加钱。   其实我不是完全反对政府扶持行为,虽然在地域上会造成一些不公平,但整体看也并不是不可以,现在的咨询、交通如此发达,把全国所有的芯片设计公司都集中在上海也没什么,没必要到处都是芯片产业园。但是这些政策扶持行为虽然让产业发展很快,看起来很快就有了很大的规模,可这只是规模大而已,大都是做一些已有的产品,少见自己去开拓创新,是市场上什么好卖就做什么,没有去做一些将来可能好卖的产品。   任何产品,市场的需求是有限的,整个市场就那么大,新产品刚出来的时候,当然是大卖热卖,大家看着好卖于是都去做这种产品,做出来后就拼价格,你10块,我5元,你敢2块,我就8毛,拼来拼去,到最后成了拼谁的钱多,真的是应了那句话“美国人发明产品、日本人做好、韩国人做烂、中国人做得没钱赚”   可能我的这个说法有些过头,现在电子市场里面的二、三极管,没有人好意思说我们这个是有技术专长的东西,没准现在好多芯片公司做的那些设计,再过十年八年,就如同现在咱们眼中的二、三极管。当然即便是现在,也不能讲二、三极管就没有设计改进的空间了,如果你弄出更低正向压降、反向耐压和漏电流的,市场绝对会认可的。   听一位前辈说过一个故事,遥控车锁刚推出的时候,一套可以卖十多块钱,芯片厂、方案商和厂家日子都过得比较滋润,随着行业新人的加入,价格下滑到一套七、八块钱,虽然卖价低了,但市场的量有增长,大家日子也还过得滋润,后来有一家规模还可以的厂,用了更新的低成本方案,做出来后才发现有问题,大约价值500万的货,如果以那个时候的正常市场价卖,肯定没有人要,不卖,老板损失500万,于是老板决定以市场半价出货,现金不保,卖完即止,他自己后面不再做这类产品,因为他的低价,整个市场价崩盘,这个市场就被该老板500万的货给毁掉,从此进入了微利时代,不要再有人能指望做它发家致富。   真心希望政府能多引导、扶持芯片设计公司搞出一些未来、前沿的设计或产品,不要弄成拿政府的钱,靠价格战毁掉一个又一个的新产品市场。    
  • 热度 50
    2010-12-15 09:00
    9313 次阅读|
    20 个评论
    我们身处的IT及电子产业经常遇到不同的产品毛利高低不同的有趣现象,而且经常有朋友说这个产品毛利高好赚钱,咱们干这个吧!那个产品毛利低,我们别碰它!云云。 毛利高真的好赚钱吗?反过来,毛利低就难赚钱吗?我们就举两对具体产业例子来分析: 1、家电业单片机等器件都是按美分来抠的,我们推广分销通路最有体会,但成品零售价都比成本高出二、三倍,看起来这个行业毛利应该很高;而大多数手机零售价与BOM成本相比没这么高,国产品牌的手机毛利有40%就不错了,而山寨手机毛利更低,批发到零售只有10%或更低,看起来毛利比家电低很多。是不是说明家电业还是暴利行业? 2、我们半导体分销商卖MTK手机IC毛利只不到3%,而没有什么科技含量的阻容二三极管却有20- 30%毛利,难道阻容二三极管也还是暴利产品吗? 首先看第一个例子,在中国除了国有垄断、专营的产业,基本上没有暴利行业,特别是成熟了的行业。家电与手机两个行业,它们都已是5年以上的成熟行业,年成长率都已进入平稳成长水平,都不会再有暴利的空间了,而家电业更是几十年的老产业了,肯定不是暴利行业了,这点毋庸置疑。那么他们差别何在呢? 市场总量决定毛利 在中国手机年产约2亿支,空调约6000万台,两者的总量对比约3倍。单从批发、零售环节来看,主要的费用基本上就是销售成本。无论苏宁还是国美他们买空调与手机的工资、奖金等这类销售成本应该是相近且没有高与低的必然差别的。差别只在于销售量不同::卖空调的一个月卖100台,手机可能一天就卖10部。总销售成本摊下来单台手机与空调的销售成本就差别大了。 按这个道理推算流通量与销售成本应该成反比,空调量小单位销售成本高,因而销售毛利必须比手机高才能保证卖空调的不都跑去卖手机。也就是说产品量大毛利应该低,量小毛利应该高。这是销售环节。 在中国产业同质化是普遍的,生产空调与生产手机产业门槛相差不大,单机制造成本同样也是与流通量成反比的。因此从制造到销售,单机的毛利与销售量大致上也是成反比关系的。基于这样的情况,反过来我们经常可以通过两个产业或两种产品的毛利率来参考估算两者的流通量或销售量。 所以,不能说毛利高就好赚钱,毛利低就不好赚钱。 按这个模式再看手机主芯片与普通的阻容二三极管好像有点不对!单看手机板:主芯片就那两三颗,而阻容二三极管几十上百颗,主芯片数量小而阻容二三极管数量大、按说主芯片应该毛利高才对呀,怎么与事实相反呢?我们就来进行深入分析: 1、手机IC一般在几个美元至十几美元左右,而阻容二三极管上百个加总也才一两毛美元,总价相差至少十倍以上,也就是说,主芯片金额比阻容二三极管高十几至几十倍。这是差别之一。 2、每台手机需要阻容二三极管的料号极多,规格复杂,物流、库存管理难度、费用高,即单位销售额的服务费用高。 3、另外,这类产品帐期长,坏帐率高。但这对毛利影响很小。 因此,表面上阻容二三极管数量大,实际上折成总金额上看还是占成本比重很小一部分,但它占用的销售管理人力费用却差不多与数量成正比。也就是说阻容二三极管反而单位销售成本很高,它的毛利理所当然必须高。 所以,阻容二三极管的毛利高是有道理的,不代表卖它就日子好过钱好赚。这里边都有一个数量、金额的规律。 综上所述,在成熟稳定的产业中,毛利的高低本质上是与产品的销售量、销售额成反比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