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小米

相关博文
  • 热度 3
    2024-4-8 14:34
    589 次阅读|
    1 个评论
    快科技4月7日消息,小米SU7 Max创始版目前已经陆续交付。博主@杨长顺维修家 提车后第一时间拆掉了新车的主控, 一起来看看Orin X、8295芯片到底长什么样,PCB做工如何,和特斯拉比到底是什么水平 。 首先可以看到, 小米SU7的两大主控——智能驾驶主控、车机主控(智能座舱控制器)均在副驾驶手套箱下方 ,需要将整个扶手箱完全拆开,才能看到。 其中, 智能驾驶主控搭配了一套水冷散热系统 (算力较高发热量较大), 车机主控则是风扇风冷散热 。 拆掉主控外壳之后,可以看到PCB真身。 小米SU7的两块主控PCB芯片均采用了完善的防水处理,可防潮、防腐蚀、防尘 等,能大大增加PCB板的寿命 。 PCB整体做工细致、用料很足(很像显卡的PCB),整体明显优于未作防水处理的特斯拉主控PCB。 上图为未作三防处理的特斯拉主控PCB ,因进水受潮烧掉。 智能驾驶主控PCB, 上下排布两颗英伟达的Orin X算力芯片。该芯片于2019年发布,2022年量产,7nm工艺制程,功耗45W。 “TA990SA-A1”即Orin X芯片代号,从“2347A1”的丝印来看,推测这颗芯片应该产于23年47周。 Orin X芯片算力可达254TOPS,即每秒可计算254万亿次。小米SU7 Max用了两颗,算力达到了508TOPS。 Orin X是目前应用最广的高阶智能驾驶主控芯片,蔚来ET7、小鹏G9、零跑C10、智己L7/LS6、极氪007等车型均使用了这颗芯片,有单颗、有双颗、还有四颗,主机厂可自由选择,丰俭由人。 这颗芯片不仅能用到车上,还能用到换电站上。去年底,蔚来第四代换电站发布,采用4颗英伟达Orin X芯片,宣称换电时间减少22%。 所以,小米SU7 Max的这两颗Orin X芯片在硬件上算是主流水平。当然,最终的智驾效果,除了硬件之外,主要还看算法调教。 在小米SU7发布会上, 雷军也坦承,特斯拉Model 3焕新版搭载的最新的HW 4.0在算力上更胜一筹。后者从HW3.0的144TOPS提升到720TOPS,翻了5倍之多。 另外,特斯拉一直坚持纯视觉方案,完全依靠算力和算法,完整版的FSD需要额外付费(6.4万元)。小米SU7 Max则有激光雷达辅助,且智驾(包括高速NOA和城市NOA)完全免费。 这块是小米SU7 Max的车机主控, 主要依靠一颗高通骁龙8295芯片,采用四颗8295AU电源芯片来驱动。 8295是高通第四代骁龙汽车数字座舱平台中的产品,目前很多新车型都在使用,算是标配了。 该平台在2021年1月27日发布,CPU算力达到230K DMIPS。 备注:DMIPS是衡量处理器性能的一个指标,描述每秒钟能够处理整数运算的工作数量。 230K DMIPS,相当于每秒处理230000*100万次计算,与PC端大家熟悉的Intel酷睿i5 1135 G7性能相当。 GPU算力达到2.9TFLOPS(32位)以及5.8TFLOPS(16位),和英伟达当年的旗舰GPU 1080Ti性能相当。 需要注意的是, 小米SU7的主控拆解后将不再保修,普通用户千万不要模仿。 整体来看,作为一家造车只有三年的新势力, 小米SU7的主控PCB做工用料表现给了我们一定的惊喜,展现出大厂应有的水准。整体芯片硬件属于目前的主流水平,后期智驾及车机体验,主要还要看小米的自研算法和软硬件调教。 【本文结束】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快科技
  • 热度 3
    2024-3-30 20:03
    288 次阅读|
    0 个评论
    2023年小米营收下滑、利润上升,卖车寻求增长曲线
    28日晚,小米首款全电新能源汽车SU7 价格正式公布,标准版售价21.59万元,Pro版售价24.59万元,Max版售价29.99万元。 有趣的是,发布会邀请了造车新势力代表“蔚小理”的三位创始人,即李斌、何小鹏和李想,以及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北汽集团董事长张建勇等同行来捧场,可见雷军的人缘之好。 然而,当小米SU7价格公布时,蔚小理创始人们的表情被抓拍下来,颇值得玩味。除了做SUV的李想能够“事不关己”地傻笑出来,身边的何小鹏和李斌表情都有些尴尬,网友们也迅速为照片配上OS,不可谓不传神。 事实上, 小米SU7标准版21.59万元的价格,的确低于人们的预期价位。 此前,雷军在发布会上喊话:“但凡有这种表现和配置的,都得40万以上!”小米总裁卢伟冰也在财报电话会议上再次强调小米SU7会“有点贵”,现在看起来都是营销“双簧”。雷军用神级营销刷了一大波热度和流量,让小米SU7从不被看好变成有望热卖的爆款。 结合前些日子小米集团(1810.HK) 发布的2023年全年及第四季度业绩公告,就不难理解雷军亲自下场营销SU7——小米对造车寄予厚望,将其视为第二增长曲线。 小米SU7剑指纯电轿车前三名 小米对21.59万元起的SU7寄予厚望 ,卢伟冰称集团希望小米SU7能够在纯电豪华轿车领域卖到前三名。 财报显示,2023年小米集团全年研发支出191亿元,同比增长19.2%;其中,小米智能汽车等创新业务费用为67亿元(不含与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相关的股票薪酬费用8亿元)。 可以看到,汽车占据了小米研发费用中相当大的比重,公开披露的投入累计已达98亿元。2021年雷军官宣小米造车时宣布,计划首期投入100亿元,未来十年投入100亿美元。也就是说,目前小米造车的进度是完全符合雷军预期的。 在造车这件事上,后来者小米并不占天时,但SU7的价格可能会带来“人和” ,那么小米SU7竞争力几何,在市场中会面对哪些“拦路虎”? 从参数上来看,小米SU7算是一款配置比较全面的新能源汽车,标准版配400V平台,73.6度磷酸铁锂电池,CLTC续航700公里,搭载了基础版智驾能力,以及220kW的单电机;SU7 Pro版同样是400V平台和220kW的单电机,升级为94.3度磷酸铁锂电池,CLTC续航830公里,搭载了高阶智驾能力;SU7 Max则采用了800V高压碳化硅平台、101度三元锂电池、CLTC续航800公里,搭载了高阶智驾能力,以及479kW的双电机配置,但价格已经进入30万区间。 从配置上来说, 小米SU7标准版卖21.59万元起绝对不贵 ,但也并非没有缺点。比如400V平台、磷酸铁锂电池成本较低,不支持800V高压快充;真皮座椅、25个扬声器做成选配,而这些在很多竞品车型上都是标配。另外,纯电轿车市场毕竟是红海市场,竞争极为激烈,小米SU7将面临众多同类竞争车型和差异化车型。 首先,从2023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按品牌排名来看,前三位比亚迪(约287万台)、特斯拉(约180万台)及宝马(约50万台),是已经形成规模的头部力量。除了宣布不再全面电动化的宝马之外,比亚迪和特斯拉都具有各自稳定的用户群体。比亚迪电车的优势在于经济实惠,性价比用户会选择7.98万元起的比亚迪秦PLUS;特斯拉在品牌、自动驾驶技术等方面,也比初出茅庐的小米更有吸引力。 小米SU7还要面对造车新势力们 。目前,理想、问界等专注SUV的车企占据销量榜前列,想买大车的用户也不会考虑小米SU7。专注豪华纯电轿车的蔚来,可能是最担心小米SU7的车企。不过,蔚来今年会推出新系列阿尔卑斯车型,预计售价20万元起,将直接与小米SU7竞争。 另外,全新极氪001也是不容忽视的对手,其配置非常高,包括全系标配8295智能车机芯片、全系标配激光雷达、大容量800V动力电池等,售价26.9万至32.9万元,部分“配置控”用户认为该车型优于小米SU7。 目前, 小米SU7“大定”量已经超过5万台,成绩非常理想 ,甚至超过华为问界。当然,后续能否持续热销,还要看用户提车后的口碑,以及竞争车企们的针对性动作。可以肯定的是,小米集团对SU7寄予厚望,希望通过汽车、手机、IoT产品形成“人车家”全生态,带来第二增长曲线。小米SU7的销售成绩,将会在2024Q2财报中有所体现,也将影响小米集团2024年的全年业绩。 手机销量、收入双跌导致总营收同比负增长 一起来回顾小米集团2023年的财报透露了哪些重点。 财报显示,小米集团2023年全年营收2710亿元,同比下降3.2%;经调整净利润193亿元,同比增长126.3%。2023年第四季度,小米集团营收732亿元,同比增长10.9%;经调整净利润49亿元,同比增长236.1%。 导致小米营收下滑的主要原因,是 智能手机销量、收入双双下滑 。作为小米三大业务板块中的绝对主力,智能手机去年营收1575亿元,同比2022年下降5.8%,占总营收的比例也从59.7%下降至58.1%。小米方面表示,智能手机业务营收下降主要是由于出货量及ASP(平均售价)下降。 据Canalys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1亿部,同比下降4%。其中,小米以1.45亿台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三,占12.5%市场份额,同比2022年下降4.7%。第一名苹果市场份额达20.1%,并实现3.7%的增长;三星则以19.4%份额位居第二。 针对智能手机销量下滑的情况,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在业绩沟通会上解释道:中国市场ASP实际上同比增长了19%,小米14系列带动了公司在3999元以上高端市场的销量。海外业务是造成下滑的主因,其中印度市场的重点在于回归健康状态,暂未推动高端新机上市;而拉美、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仍以中低端产品为主,旨在拓展市场,ASP很难提升。 好消息是,虽然小米手机销量有所下降,但其利润率则在不断提升。财报显示,2023年智能手机业务毛利率为14.6%,同比增长5.6个百分点,说明 小米 “规模与利润并重”的经营新方向颇具成效。 其他业务方面,2023年小米IoT与生活消费产品营收801亿元,同比微增0.4%;互联网服务营收301亿元,同比增长6.3%,主要是由于广告和游戏业务增长。 谈及2024年预期,卢伟冰持审慎乐观的态度:“我们确定了2024年小米整体的经营策略,是在稳健经营的基础上采取更加积极进取的策略。2024年小米的目标是实现全品类和全市场的增长,持续拉近与三星、苹果的差距。” 从财报中不难看出,小米集团高度依赖智能手机业务,收入占比达到59.7%。然而,继续卖出更多手机对于小米来说是非常严峻的挑战。首先,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增长有限,Canalys给出的预测数据是4%。其次,苹果、三星依然牢牢掌握全球手机市场近40%的份额,尤其是在海外市场更加强势。小米手机销售额增量的部分则主要集中在国内市场和海外中低端市场,竞争对手包括华为、OPPO、vivo等,竞争极为激烈。 海外市场方面,由于地缘政治等方面原因,小米折戟印度市场,还需要很长时间进行调整。而印度方面不断在政策上加码,如中国企业要聘用印度人管理印度分公司、中国企业要和印度本地企业合作生产智能手机,让市场前景更加不明朗。 欧洲市场方面,小米2023年以17%市场份额位居第三,但同比下滑10%。从数据中可以看到,欧洲市场几乎被三星和苹果牢牢占据,小米很难再获得更大的市场。至于北美市场,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小米选择暂不进入。 也就是说,高度依赖手机业务的小米,除了国内大本营之外,印度、欧洲两大主流市场都很难实现增长了。即便通过提升ASP来提升利润率,也终究是需要销量来支撑。于是,造车就成为了小米的第二增长曲线。
  • 热度 4
    2021-3-5 11:15
    116682 次阅读|
    2 个评论
    配图来自Canva可画 时至今日,每个人都得有一部智能手机,而每个家庭都需要一台智能电视。 从乐视、小米相继在2013年发布自己的智能电视产品开始算起,国内的智能电视潮流已兴起7年有余,至今智能电视在整个电视市场中的渗透率已经接近100%。 不过从2016年我​国彩电产销量突破5000万大关之后,行业就已经显示出增长疲态。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彩电市场零售规模达到5089万台,但到了2017年就下降至4752万台。之后在2018年和2019年,彩电零售量缓慢上涨了一些,与之相对应的却是零售额的大幅下滑。 (数据来自奥维云网) 而在增量不增收的奇特现象背后,是整个市场陷入惨烈价格战的现实。不过这种情况在2020年出现了明显的转变。 一来,疫情对智能电视的线下渠道打击颇大,但也大大提升了用户对智能电视的使用率,2020年智能电视行业整体日活率突破了50%,进而促使用户对智能电视实际体验的要求有所提高;二来,到2020年智能电视行业的主要需求动力已经变成了换新和二次购买;三来,受疫情影响,智能电视行业上游的液晶面板等电子元器件接连出现多轮价格上涨,带动智能电视价格普遍上涨。 在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中,整个智能电视行业朝着尺寸更大、更智能、体验更好的方向加速前进。而在这个过程中,市场重心明显开始向高端化偏移。 国际巨头占据高端主场 在我国乃至全球的高端智能电视市场中,主导者依然是索尼、三星、LG、这些国际品牌。其中索尼2020年在中国市场出货量达到108万台,甚至比华为(包括荣耀)还高。 所谓高端智能电视,重点就在于“高、大、智”这三个方面,其中“高”是高画质、“大”是大尺寸、“智”是智能化。目前,索尼、三星等国际品牌真正能和国内厂商拉开差距的,只在于“高画质”这个方面。比拼尺寸的话,国内厂商同样能轻松做出100英寸以上的巨型电视;智能化方面,各大厂商之间同样很难拉开实质性的差距。 索尼、三星等厂商在显示技术方面的长期积累,使得他们较国内厂商在视觉体验方面能做得更出色。叠加其长期以来形成的高端品牌形象,这是国际品牌能够在中国高端市场拥有较高话语权的基础。 然而这个基础远不像表面看起来那样牢固。近年来国内各大智能电视厂商的显示技术快速进步,在OLED、QLED、Mini LED、HDR、8K高分辨率等方面,国内厂商们和国际品牌的差距正在快速拉近。尤其是底层的显示面板领域,京东方、中电熊猫、华星光电等国产厂商的快速崛起,让国产电视厂商们越来越有充足的底气摆脱对外依赖。 高端品牌形象当然需要长时间的沉淀,建立在长期提供卓越品质、优秀体验的基础上。但出色的营销策略对于建立高端品牌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而在品质、体验等方面,国内厂商只要有心,拥有本土化优势的他们也能实现对国际品牌的反超。 传统电视厂商竞争力持续提高 在国内高端智能电视市场中,传统国产电视厂商们已经成为强力挑战者。 国内传统电视厂商们普遍都有了数十年的行业积累,在服务、渠道、品牌、技术等方面的基础已经很深厚。比如TCL旗下有自己的显示面板厂商华星光电,海信在激光显示领域已经持续投入了十多年等等。所以部分传统国产厂商,其实已经具备了在高端市场抗击国际品牌的能力。 而小米等智能手机厂商对中低端市场的逐步蚕食,同时也让传统厂商们被迫加快了冲击高端市场的节奏。 前有国际品牌在高端市场盘踞,后有中低端市场的惨烈价格战,传统电视厂商处于被前堵后追的窘境中。对它们而言,与其在中低端市场和小米这些厂商死命纠缠,不如奋力一搏,杀入高端市场,干真正挣钱的买卖。 于是,近年来我们看到传统电视厂商在高端市场的进取心明显提高。TCL接连发布多款8K智能电视和巨屏电视;海信2020年更是一口气发布了三款大尺寸激光智能电视。 但让传统电视厂商们感到颇为闹心的是,小米们并未止步于中低端市场,这些咄咄逼人的新兴玩家,同样也看上了高端市场的蛋糕。 智能手机厂商们大举进攻 日至今日,各大智能手机巨头持续涌入智能电视市场已成定局,因为这是出于他们各自拓展自身AIoT生态的需要,是刚需。 小米算得上是带头大哥。洛图科技数据显示,2020年小米(含红米)智能电视出货量达到900万台,是实打实的年度销冠。与第二梯队海信、创维、TCL的700多万,已经拉开了比较明显的差距。 在以“机海战术”实现对其他厂商销量碾压的同时,小米也盯上了高端市场的蛋糕。从2020年开始执行明确的“双品牌战略”,红米品牌负责极致性价,小米品牌负责冲击高端市场,小米品牌接连推出透明电视及大师系列,售价都在万元以上。 小米并非孤例。华为从2019年推出“智慧屏”开始,高举“智慧化”大旗,首先瞄准的就是高端市场。华为的这套打法同样威力不俗,从零开始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华为就已经晋升为国内市场出货量的top10。除小米和华为之外,OPPO也成为了国内智能电视市场的新兴玩家,依托于其强大的供应链优势,目前同样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总之,智能手机厂商们对高端智能电视市场同样非常感兴趣,并且陆续吹响了向高端市场进攻的冲锋号。以他们在智能手机市场的凶残表现,国际品牌和传统厂商们确实应该提高警惕。 大战的号角声已经吹响 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整个智能电视市场的重心,明显向高端化的方向开始偏斜。量跌价升,就是高端化的强烈信号。 奥维云网预计,2021年中国彩电市场零售量规模将达4396万台,同比下降1.2%,零售额规模将达1311亿元,同比增长8.4%。事实印证了这一预测,奥维云网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1月线下彩电市场零售量为72.2万台,同比下降3.5%,零售额为33.0亿元,同比增长17.6%,均价为4573元,同比增长22.3%。 在明显的高端化趋势下,高端智能电视市场已经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各路豪杰摩拳擦掌,大战一触即发。 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2月底,红米发布Redmi MAX 86这款仅售7999元的超大屏智能电视。更像是给高端智能电视之战画出了一条底线,尺寸、画质、体验等综合素质比Redmi MAX 86还低的,很难再被称为是真正的“高端”。同时,在明显的高端化趋势下,红米发布这样一款智能电视,也相当于吹响了高端大战的号角。 这场大战注定精彩纷呈,因为各路豪杰都不是弱者。索尼,三星等国际品牌技术实力强大;海信、创维等传统厂商底蕴深厚;小米、华为等新兴巨头发展迅猛。而这场大战无论谁胜谁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用户都能享受到厂商们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文/刘旷公众号,ID:liukuang110
  • 热度 2
    2021-2-26 10:38
    2781 次阅读|
    1 个评论
    ​ 配图来自Canva可画 近几年来,随着智能音箱、智能电视、智能门锁等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走进千家万户,我们对物联网、智能家居这些“科幻味”很浓的概念,认识得也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具体。 很大程度上,这得益于一众智能家居厂商的积极推动。2013年以来,互联网企业,手机厂商、传统家电巨头和硬件创业团队等各方纷纷涌入智能家居产业,并凭借各自优势布局产品生态,这一赛道不断升温。 其中互联网、智能手机这两类巨头凭借强大的科研能力和市场影响力,逐渐组成行业头部阵营。而在头部阵营中,表现最活跃,受到更多关注的,却是“华米OV”这些智能手机巨头。因为智能手机巨头在智能终端市场的根基非常扎实,他们做智能家居,堪称得天独厚。 华为和小米在智能家居市场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很大一部分,正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 华为联盟迅猛扩张 华为正式布局智能家居始于2015年,算得上是后入场者。2015年年底,华为正式发布智能家居的HiLink战略,进军智能家居生态。而彼时小米已经在智能家居领域深耕两年有余。 不过华为在智能家居领域出场虽晚,进步却是飞快。仅仅两三年,就快速形成了包括华为HiLink智能家居平台、华为商城+华为体验店、华为智选品牌、方舟实验室等在内的强大智能家居生态。 2018年底,华为正式发布AIoT生态战略,到2019年,华为将之明确为“1+8+N”,之后华为在智能家居领域的扩张步调明显加快。也是在2019年初,华为定下了一个小目标,即通过“1+8+N”战略,将在3年内实现“中国三分之一的IoT设备支持华为的HiLink标准。算算时间,2021年正是华为实现目标的决胜之年。 2019年以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华为终端消费业务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中“1+8+N”中的“1”,也就是智能手机业务,受到的影响尤其严重。不过这也促使华为进一步向平板、PC、穿戴等这些“8”,和照明、安防、清洁等“N”种场景不断深入。其中华为智慧屏、和华为可穿戴2019年以来在相关细分领域突飞猛进,2020年华为可穿戴在国内市场甚至实现了对小米的反超。 智能单品迅猛增长的同时,华为也在奋力推进全场景智慧化战略。具体而言,通过开放的HiLink平台连接越来越多的生态合作伙伴,是华为的主打策略。 通过海尔、美的、格力、飞利浦、东芝、佳能等全球600多个家电品牌建立合作关系,华为构建起一个日益繁荣的AIoT联盟,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选择。因此早在2019年底,华为HiLink平台就已经积累了5000多万用户,IoT连接设备总出货量超过1.5亿。 去年双十一,搭载鸿蒙OS的美的产品开始上市。今年2月初,美的宣布2021年将在智能家居产业与华为实现合作规模化,基于美的设备和华为鸿蒙OS的结合,加速构建全屋智能场景。美的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家电巨头,加载鸿蒙系统,无疑将会在国内智能家居市场掀起轩然大波。 不言而喻,随着华为在AIoT领域的不断深耕,以及华为与合作伙伴的联系日趋紧密,华为联盟的巨大影响力也将日益彰显。 小米生态链独占鳌头 相较发展迅猛的华为,抢先布局智能家居行业的小米,同时面临着“打江山”和“守江山”的双重考验。 现在一提到智能家居,就始终绕不开小米和小米生态链。国内一众科技巨头中,小米最早在智能家居产业落子。从2013年起,小米就开始围绕智能家居建立生态链。时至今日,在小米生态链中成长起来的云米、绿米等品牌,以及这些生态链企业生产出来的各种产品,已经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因此,在目前的智能家居市场中,小米占据的市场份额,同样也最大。在2020年的小米十周年庆典上,雷军表示:小米IoT平台已连接超过2.52亿台设备,进入超过5500万家庭,稳居全球最大的消费级IoT智能互联平台。 然而,小米过去辉煌的成就,在为它奠定巨大优势的同时,也给它拉来不少“仇恨”。国内做智能家居的科技企业,绝大多数都想“干翻小米”,然后取而代之。 显而易见,近年来在智能家居领域迅猛发展的华为,对小米造成的威胁已经越来越大。甚至超越小米的可能性,近期也在持续提高。 全屋智能关口的定鼎之战 智能家居产业近几年高速发展,如今从发展阶段上来看,已经从“智能单品”在向“全屋智能”过渡。 随着智能家居前装市场和后装市场的不断发展,5G、AI及各种IoT技术的不断成熟,全屋智能的部分客观条件已经成熟。 2020年疫情推动“宅经济”爆发,给智能家居行业送来一波助攻,让消费者和从业者们对智能家居的实用性和体验,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检验,结果就是加速推动全屋智能时代的临近。2020年,海尔、格力、华为先后在全屋智能领域发力,其中华为发布All in One全屋智能解决方案以来,全屋智能的讨论热度更是持续升高。 这种“智能单品”和“全屋智能”新旧交替的时机,对于各路玩家意义各不相同。在华为和小米两者间,对华为属于利好,对小米则相反。原因很简单,华为在2019年初公布“1+8+N”战略时,对全屋智能时代的到来就已经着手开始做相应的准备;而小米的辉煌成就,完全建立在过去智能单品为主流的市场基础上。 从这个角度来看,华为和小米接下来一段时间将展开的竞争,可以看做是昔日“智能单品”王者,和未来“全屋智能”领军者之间的一场关键战役。而这场大战的结果,将会决定智能家居市场下个阶段的初步格局。 华为VS小米,谁的赢面更大? 小米和华为的竞争从智能手机开始,如今双方的交战地带,已经扩大到了可穿戴设备、PC、智能音箱、智能电视等方方面面。简而言之,已经从单一的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扩展到了全方位的AIoT生态对抗。智能家居,也成为了双方展开充分较量的一大核心战场。 华为和小米在智能家居领域展开的较量备受瞩目,双方各有底牌,各具优势。这场大战依然充满悬念,不过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比较来看,小米保持优势的难度,或许要更大一些。 首先,从生态完整度上来看,小米依然保持第一。小米生态链100多个生态伙伴,产品几乎覆盖我们生活中能够覆盖到的所有智能产品。相对华为自身产品止步于“1+8”,小米生态链的产品五花八门,无所不包。而小米产品相对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设计语言,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更多安心感,这成为小米比较显著的一项竞争优势。 其次,从底层技术来看,华为较小米实力更为雄厚。华为在芯片领域的领先优势显而易见,而小米在软件和技术应用方面,也颇有一些独到之处。但是在智能家居最为核心的领域之一,物联网操作系统方面,2019年正式发布鸿蒙OS的华为显著领先。相比之下,在2020年下半年,小米自研物联网操作系统Vela,进程才刚刚起步。 再者,从合作策略上来看,小米和华为各有优劣。小米的生态链相对封闭,其与生态链伙伴的关系,是从扶持到深度合作,这种模式下下,小米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可以得到充分保证,整个生态统一协调就会比较顺畅。而华为以HiLink为基础的联盟,是基于一定的共识,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关系逐步深入。好处是强强联合,华为与合作伙伴更容易互利互惠。 再考虑到华为已经在即将到来的全屋智能阶段抢占到了一定的先机。总的来看,在这场面向未来的重要对决中,华为赢面或许要更大一些。当然,双方的竞争注定还将长期持续下去,一时的成败也不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文/刘旷公众号,ID:liukuang110
  • 热度 5
    2021-1-17 22:31
    1967 次阅读|
    4 个评论
    配图来自Canva可画 1月9日,小米之家1003家小米之家同时开业,遍及全国30个省,覆盖270个市县。此次开店规模如此之巨大,可以看出,小米冲击线下市场的决心。同时面临苹果、华为、oppo、vivo的竞争压力,小米在稳定自身产品特色的同时,逐步扩大线下门店分销网络,意图开拓更广的实体门店版图。 自华为因“封锁”在国外市场失利后,小米抓住了机会,重新回到了世界前三,让人们重新看到了小米的汹涌势头。但是小米想要重新回到国内第一还是需要时间和不断的创新打磨。 市场称霸还需快马加鞭 小米之家“千店同开”,开创了新经济品牌销售行业先列。但小米“千店同开”只是打开市场的第一步,目前oppo在国内线下门店已经接近30万家,vivo在国内线下门店也有接近20万家,即使加上授权店,小米也与它们差距甚远。 oppo和vivo的各种门店几乎覆盖全国各大小城市,但是他们的门店主要覆盖在三四线城市各大地区,而小米之家主要分布在一二线城市,主要集中在商圈,人流量较为集中的地方。 从门店覆盖范围能够看出oppo和vivo线下门店的受众面更广,面对的消费人群更为全面,能够更好的提高线下销售率。所以,小米称霸除了要抢夺oppo和vivo固有的消费群体,还要开创属于自己的市场主场。同时,扩大门店市场占有率是小米提高线下销售的关键。 线下销售一直占据手机销售总量中的绝大比例,小米线下销售开始的时间较晚,目前开启的门店数量还比较少,从用户的购买渠道占比来看,小米处于劣势状态。即使用户购买手机渠道选择2020年线上占比对比2019年有了4%的提高,但是始终无法取代线下销售,因此,小米需要加快对于线下市场的建设,利用线下销售的优势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决心顺风翻盘 自从2016年丢掉第一后,雷军一直在寻找机会翻身,并在2018年许下了十个季度重回第一的承诺。为了重回国内第一,小米从销售方面开始改革,小米之家就是销售途径的最大突破,线上线下相结合,拓宽了小米的销售路径,能够更好的打开市场知名度,但同时,小米最初互联网企业核心的理念也逐渐被传统手机厂商同化。 但是同化并非坏事,一方面为小米取得了更大的销售份额,另一方面让更广大的用户群体了解熟悉这一高性价比手机。自从2016年“爆炸门”事件过后,三星逐渐淡出中国市场,给国产手机让出巨大的竞争空间,小米的竞争对手主要集中在华为、oppo和vivo上。与此同时加上美国对于华为的压制,为小米的翻盘推波助澜。 自从去年美国“封杀”后,华为手机业务几乎处于断水断粮的状态,不过对于国内手机品牌来说是一次毫无疑问的机遇。小米率先抓住了这次机会,不断的提高出货量来增加市场占有率,在2020年小米在国内不断起势,增长表现非常亮眼。 华为作为国产手机的领军品牌,长时间占据国内市场首位。过去几年,一直强势领先的华为让小米产生了想要赶超的强烈意愿,并从各大发布会中明里暗里传达此项意味,但始终未能成功。但对于此次突如其来的变局,可以看出小米试图加速弯道超车。 线下风险 在2020年之前,对于线下实体店,厂商们更多的是考虑成本、人流量、地段等问题,2020对于手机厂商来说是艰苦卓绝的一年,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实体门店重锤一击,许多门店不堪重负纷纷停业甚至倒闭,三星苹果华为等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2021年初,雷军的“千店齐开”仍然如期而至,能够看出小米的决心,但更多的线下店也意味着更多的风险。 第一,疫情现在有扩散势头,因此全行业都面临着更大的闭店风险,如果疫情重蹈去年的覆辙,小米更多的线下门店,一旦不得不暂时关停,那么相应的关停成本也会增加,并且线下渠道销售会受到明显影响。 第二,小米把更多的店开到了县域,意味着直接跑到了原本属于OPPO和vivo们的领地。从门店开始营业,小米就需要时刻面对OPPO和vivo们的竞争压力。 此外,华为虽然去年非常不顺,但其也在不断扩张线下旗舰店数量,其曾表示要开出一万家线下门店。尽管开店成本不低,且面临最直接的竞争,但通过更多线下店覆盖更广阔的地域和更核心的地段,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在这样的情况下,小米线下店所面临的竞争只会更加激烈。 下沉宿命 小米最初的定位就在于中低端,打着性价比的旗号进入人群视野。但近几年小米一直想要突破自身固化的标签,向高端市场进发,从去年初的小米10到去年底的小米11,小米不断尝试向大众推销自己的性价比高端机。 但外界对小米冲击高端成败与否也是一直颇有争议,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品牌定位和用户群体,小米一直以性价比著称,大多数粉丝的消费习惯也比较固定,对于小米推出的高端手机,更高的价位已经将他们中的一部分挡在了门外。 可以了解到,用户群体的分布也是手机品牌调性定位的关键,据数据分析,小米用户群体分布在三线以下城市占比高达50.97%。在冲击高端饱受争议和面临阻力之后,小米加速开店似乎也是突然意识到,它的和大本营根本还是在于下沉市场,而且下沉市场仍然有小米可以开拓的市场。 尤其是随着荣耀、realme、IQOO不断打出与小米相同的性价比旗帜,对小米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因而小米更加需要回归稳固自身原有市场,不得不继续将自己下沉。 但同时不可否认,小米仍然抱有冲击高端市场的野心。除了自身品牌定位问题之外,对于外部的压力小米也需要不断进行攻守状态的转换,而加速开店也许就是小米两手都要狠抓的一个重要信号。 文/刘旷公众号,ID:liukuang110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