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数码产品

相关博文
  • 热度 32
    2019-3-19 15:51
    8605 次阅读|
    30 个评论
    我最早注册《电子工程专辑》博客时的个人签名就是“一个没有进过大学校门的土八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升学名额有限,我也因为英语考得不好导致总分差了 10 来分而未能继续升学。是就此回家种地还是另谋出路?也曾经迷茫过、彷徨过,在那改革开放伊始,对于“投机倒把”的查处已经明显放松,开始逐步兴起了“个体户”的热潮,于是也就投身到了个体户的大军之中,我选择的是当时比较稀缺、很是有点高大尚的家电维修。 虽说中学上的物理课程我是学得最好的,但对于我这种生活在连收音机都未能普及的农村乡镇,想要入门也是没有那么容易的。幸运的是我的第一本入门读物找正确了:邮电出版社的《怎样看无线电电路图》,正是这本浅显易懂的基础读物开启了我迈入电子世界的大门。 从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三极管开始,再到基本的放大电路、整机原理等等,一步一步地学习了解。我坚信不动笔墨不读书,边看书边抄写、整理出了厚厚的一大本笔记。后来又买了一本《晶体管收音机》一边学习,一边开始尝试起了收音机的维修。随后又依次学习了收录机、晶体管电视机的维修书籍。 后来办理了营业执照,正式成了家电维修的个体户。于是我订阅的报刊杂志又增加了成都《电子报》、《电子天府》、《 HiFi 高保真音响》等,一边学习一边提高家电维修水平。那时候的电子配件较难购买,许多型号根本就买不到,最为方便的也就只是《电子报》上刚刚兴起的“邮购”了。犹记得当时镇上共有 4 、 5 家搞维修的,遇到收音机振荡器损坏后,只有我才有配件更换维修,其他同行十分奇怪,纷纷打听我是在哪里买到这配件的?其实,他们都不知道,我耍了一个“小聪明”,拆了当时常见的收音机振荡器,记录下了绕线匝数和引脚排列,然后拆了比较容易购买到的 TTL 和 SZZ 系列中周,利用中周的磁芯骨架和漆包线重新绕制,并更换上原机的振荡器外壳而成的。再以后遇到一些购买不到的耦合变压器、互感扼流圈,甚至电视机行输出的低压包我都拆了自己绕制维修了。 一晃就干了 4 、 5 年吧,南下打工的大潮也已经席卷到了家乡偏僻的小镇,心里便萌动了外出闯荡的念头。经常看到电视广播中提到改革开放的窗口,就在 1997 年来到了陌生而美丽的深圳。 好不容易进了一家 5000 多人的港资企业做电话机维修。刚开始给我安排了第一个工位的故障机维修,虽然故障难度不太大,但故障机特别多,最高峰时一天就维修了一百三十多台电话机。干了几个月后,要求更换工位时那位管理人员就是不同意,被缠得没办法了便带有故意刁难性的让我去维修一个许多老维修工都不敢接的工位,可出乎他意外的是我却一口就答应了下来! 公司给贝尔公司生产的电话机功能多,也都比较复杂,一般都有两三块甚至五六块板子通过排线连接后堆叠装配的,加上一个维修组 7 、 8 个人仅有的一份原理图还受文控中心管制,常常一条信号线路就要对着原理图查找“半天”,非常耗费时间。我开始维修前便先拆了一台机,对照原理图将一些相关的信号通路在各块板子上的关键点测量出来,全都一一标记出来记在笔记本上,回头维修故障机时基本都不用再去翻看原理图,直接对照各相关点测量就是了,维修起来省时快捷多了!我在《电子报》上发表的那篇《自制有线对讲门铃》就完成于这段时期。 两年多后,我应聘进了一家准备从 BB 机转行做 2.4G 无线影音产品的小公司做工程师,任何设计方案、技术难点,一切都得靠自己解决,周末最常去的地方就是位于蔡屋围那边的深圳书城。为了保证万无一失,通常都是设计出原理图后,先用面包板搭建出一个个局部电路调试验证无误后,再整合成一个整体电路的。现在回头细想,在这家小公司的经历,也是对自己电子基础知识提升最大的一个时期。闲暇之余,也按照自己的构思搞搞设计制作,并在《电子报》发表了自己第二篇电子技术类的文章《自制无线可视门铃》,当时可还在《电子报》读者群体中引起了相当不错的反响。 那时候,电脑已经逐步开始普及,深圳市内大大小小的电脑培训班已随处可见。我这电脑盲也想着去报个班学习学习电脑吧,一圈打听下来,发现那些也就基本只是练习一下五笔打字,或者 WPS 等办公软件应用而已。想想还不如自己有电脑边学边练习的好,干脆就花了三个月的工资买来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台奔三电脑。然后就对照着一些 orCAD 、 powerPCB 、 Protel99 等方面的书籍,开始了对这从未接触过的个人电脑的折腾之旅。 再后来又陆续进了几家电子公司, MP3 、 MP4 、数码相框、安防摄像机、自动一体机、 DVR 、 GPS 、倒车后视、行车记录仪、蓝牙产品、网络摄像机、可穿戴设备、无人机等全都搞过。尤其现在负责的医疗健康产品,因为公司本是做数码产品的,看到目前医疗健康行业利润较高,且正持续发展壮大,也就想要切入进来分上一块蛋糕吧。可初期对这行什么都不了解,领导们一开始也就是完全按照做数码产品的思路和模式来玩的。于是,人员就一名,整个产品的功能特点规划、数据参数定义、原器件选型、样机制作、软硬件测试,以及医疗检测整改、各种文档编写等等,全都只有自己一人捣鼓。实在忙不过来时,去找老板要人,老板很是慷慨地回复:“我知道你现在辛苦了!不过你也看到了,这个产品一直都是投入还没有见到效益,你就再辛苦一下,等这个产品做起来了,批量了我再给你多配几个助手吧!” 现已在这家公司干了四年了,因为当初老板请我来的时候口头承诺了给 5 个点的提成,因此薪水也就一般。前年 7 月份科技园有家做可穿戴的公司,开出了比这里高出 6K 的待遇,另加 2-3K 绩效和双休的福利让我去做产品经理。向公司提出辞职后,老板根本就不答应,还跟我急了!对方公司也催得比较紧,要求不管批不批准,提出辞呈后一个月到岗即可,加之对可穿戴行业现阶段的发展也不是十分看好,最后还是回绝了那家公司就没去成! 去年 8 月份因为另外的事情又遇到一家公司老总,互相交谈中彼此比较聊得来,然后就邀请我去做公司经理,待遇也比这里高出了 1W 多,另外还给了期权激励和丰厚的年终,并签订了书面协议,注明 5 个月内到岗都可以。原计划等这边的主要工作告一段落后,就辞职过去,如果辞职不了就不要工资自离也行的,谁知道因为第三方临床基地的其他原因,造成这边工作到现在都未能按计划完成。而我的做事原则也不忍心为了待遇就自动离职、而撒手不管,所以现在也很是无奈和纠结。 但回头想一想,其实也是很好的一件事情,毕竟以前不懂也从未接触过移动医疗健康这个行业,作为一个没有高学历、高文凭的“土八路”,经过不断地摸索学习,自己也算是初入这行的门径了。对于产品的软硬件架构、市场群体需求、人体相关的生理指标参数、医疗认证注册流程等等都有过了经历,也学到了不少。尤其在国家和普通老百姓都高度关注全民健康的大时代下,在十来年里唯一一个增长率跑过 GDP 的行业里,这一“土八路”进行曲仍在继续奏响!
  • 热度 14
    2018-5-22 22:23
    8073 次阅读|
    10 个评论
    我这标题也许是比较夸张了一点!不过,主要是想剖析一下部分从传统数码行业,初次进入医疗器械行业的企业,在目前比较普遍存在的几点问题。 从 2013 年 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发布开始,特别是 全国 “ 两会 ” 高频关注全民 大健康后,不温不火了数十年的医疗健康行业一下子就热闹异常起来了!大批在传统数码产品行业里血拼了多年价格的企业,相继挤了进来。本文就重点针对传统的数码类电子企业,纷纷跻身而入谈谈现状和个人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首先,鉴于技术门槛和相关法规的要求,远高于传统的数码类电子产品,大部分刚切入进来的这类企业都只能首选二类医疗器械试水,并且基本上都引入了移动健康大数据的概念。这个选项和概念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而且还算是很先进的了。问题就出在这帮做惯了传统数码产品的企业,从其研发销售理念到生产经营模式全都无法从根本上转变过来,仍然抱着以前倒腾数码产品那一套 0 投入,赚快钱的模式理念,来折腾一个完全不同的行业产品。其行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产品的研发投入预估不到位。 许多还是抱着以前那种赚快钱的思维模式进来的,简单地认为找家方案公司或者其他生产企业搞上几台样机过来,换个 logo 就去推销,接到订单了再投点材料费从方案公司买板子、或者直接抄别人的产品换个外壳后组装销售就成啦。 殊不知这个行业内几乎就没有数码产品那样,什么都能服务到家的众多方案公司可供依靠,而产品的设备端的软、硬件特别是各种功能检测算法、后台服务器、医生端、以及安卓苹果手机端等等应用软件,也更不是随便找个人就能抄袭出来的。 更有甚者,什么投入都不想出,只想着空手套白狼,想着从哪里能搞到一台样机,然后就开始去讲故事,总幻想着能拉到几个政府项目或者投资就赚大发了。即或是没拉到大的项目投资,也是想要像数码产品那样等接到订单、收到了预付款后,才会去真正开始做产品,甚至有的还想要等收到定金了再去开始做注册认证、仪器设备购买那些投入,典型的不见兔子不撒鹰!(那些纯贸易或者纯软件公司,直接采购单个功能检测设备和电脑设备回来,通过蓝牙等方式连接组合起来,然后做一个 APP 应用,或者再开发一套后台管理系统的,不属于本文的讨论重点,故不多述) 2、 对产品的开发周期认识不到位。 传统的数码产品因为有着众多的方案公司支持,各产业链配套也异常成熟,企业只需要简单的组装测试即可出货,一般一两个月即可推出一款新的产品来。却不知医疗产品除了电脑部分之外,每一种生命体征的检测功能都相当于一款新的产品,都有着不同的硬件电路设计和不同的软件算法。功能越多,所需要的软硬件开发工作就越大,开发所需要的时间周期也就越长,尤其是这批初次进入且没有任何技术沉淀的企业,一般没有个半年至一年以上的时间,根本就不可能搞出一款多功能的医疗设备样机来。 3、 对产品的注册认证重视不到位。 有不少从数码产品行业转过来做医疗器械的老板,对以前的产品模式思维根深蒂固,总是认为像他们的数码产品做个 CE 、 3C 或者 ISO9001 体系认证那样,只要耗费一两个月时间、花点钱走走过场就能拿个证完事儿了。 他们却不知道国家对医疗健康行业的重视程度,他们根本就不清楚从提交检测资料、到 EMC 和安规检测、整改检测直到合格,到医院临床验证、到 ISO13485 生产体系建立、递交注册资料、发补整改、审评注册,然后生产许可证的资料提交、审核整改直到获得生产许可证等,各个环节都是有一个时间周期规定的,一整套流程下来通常都要花费一到两年时间、甚至更久。 有的老板内心里就不愿意去知道这些,仍自我陶醉在过去的梦境里,总认为没有花钱找关系办不了的事,对任何实际情况不管不顾,只是一味地要求员工去天天催促进度,恨不得三天就能把所有证书都拿下来。并以为只要拿到了注册证就万事大吉了,对生产品质管控方面也不以为然,你要是跟他讲解医疗器械的生产体系、品质管控、飞行检查制度等,他反而会以一副自己什么事都清楚明白的神态,认为你就是一个不知变通的蠢材! 4、 对产品的市场营销策划不到位 在市场营销这块,同上面第一条里有很多相似,他们首先就想的是, 拿着一台样机,到处去讲故事,想尽办法去攀扯各种关系,一心想着拿到政府的民生采购项目,或者大医院的采购订单。他们可以花费“巨资”去拍摄各种宣传片、毫无选择地不停去参加各种展会乃至请客送礼,却不愿意花费一定的资金和精力,去关注产品制造所需的软硬件环境条件、产品本身的品质管控和用户的实际需求。他们往往宁可削尖脑袋硬往市场需求相对比较饱和的医院里硬挤,却看不起能够真正体现全民健康理念的基层医疗健康,和千家万户的健康监测管理。 在产品卖点、盈利模式、推广方式等营销策划上,也不愿意花钱去聘请一位真正的行业人才,而宁愿让一群传统的数码产品销售人员在那里广迎八方客商、大杀千家售价!他们可以毫不吝啬的给根本就不需要的政府官员送出数套产品,也不愿意给诸如某某乡村最美医生、某某希望小学捐献哪怕一台设备。 诸如以上等等,就不在此过多描述了。 现如今类似情况在刚从传统数码行业转入过来的企业中非常普遍。只想在此告诉类似企业需要明白一点:这个行业跟你们以前的数码产品完全不同,门槛起点高、研发投入大、认证周期长、质量监管一直持续。再也不是你们曾经喜爱的那种,一个月可以出一款新产品,两个月就开始赚钱,半年后可以换个花样接着再玩的赚快钱模式了。 酒香不怕巷子深,但你得先把好酒酿造出来呀!如果你还在幻想着先收到客户的定金后再去开始行动,不能做到认认真真做好产品,做好前期的各种研发、生产和品质投入,拿到相关的各种认证,并严格按照生产体系做到质量的持续管控的话,可以肯定,你的产品根本就销售不出去的,就算你白送人都是不会有人愿意要的! 当然,根据你所开发生产的产品功能不同,前期投入也未必一定就会要到 1500 万。但你如果在跨入该行业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了解和认知,也根本就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意识,仅仅只是想要挤进来捞一把的话,还是赶紧回过头去吧!
  • 热度 26
    2013-9-29 16:37
    6009 次阅读|
    2 个评论
    据日本共同社5月22日报道,日本奥林巴斯公司社长笹宏行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为了使拖累经营的相机业务摆脱亏损,将积极向海外推介公司的优势产品“无反光镜相机”。他说:“希望在巴黎和伦敦等地也能增加被称为‘相机女孩’的女性摄影爱好者。”此言表明了力争瞄准女性顾客群来增加销售额的想法。 奥林巴斯E-PL1 无反相机小巧轻便,通过更换镜头能够进行专业摄影。笹宏行指出,在海外引发“相机女孩”热潮是不可或缺的,“仅在大卖场陈列商品是不行的。将在欧美和亚洲的主要城市推出摄影教室及社团活动,发掘新需求”。 笹宏行就除无反相机外的其他小型数码相机强调,“即使造成减少约半数销量的结果也要以收益为先。”他还表示,将把业务范围缩小至能应用高倍变焦等单反技术的5万日元(约合人民币3000元)左右的商品,原则上撤退3万日元以下的低价位商品。  笹宏行就市场份额占全球首位的内窥镜业务表示,“安倍政府经济政策的基建出口战略将助我们一臂之力。”奥林巴斯在该领域正与索尼进行共同研发,笹宏行称“希望能显示3D影像的高性能外科内窥镜能在今后两三年内实现产品化”。
  • 热度 17
    2011-7-11 09:11
    1206 次阅读|
    0 个评论
    智能手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便利,换句话说他让人们出门时少带了许多数码产品,无论是笔记本、MP3还是GPS,许多功能都已经可以被智能手机部分取代甚至完全取代,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一下最新的调查数据:智能手机能在多大程度上取代其它数码设备: - 闹钟:61.1% - GPS设备:52.3% - 数码相机:44.3% - 个人日程规划工具:40.3% - 有线电话:40.3% - MP3播放器:37.6% - 摄像机:34.2% - 报纸:28.2% - 广播:27.5% - 桌面电脑/笔记本电脑:24.2% - 游戏设备:20.8% - 书:20.1% - 家庭互联网服务:19.5% - DVD播放器:14.1% 数据来源: Prosper Mobile Insights Mobile Survey, June-2011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