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nortel

相关博文
  • 热度 21
    2013-11-16 11:30
    2357 次阅读|
    2 个评论
    有些专门从事“猎头”业务的经纪人在对找工作的人介绍经验时,把准备个人简历和面试过程视为两个不同的任务。个人简历的作用,相当于一块敲门砖。如何使敲门的声音足够大,能让里面的人听见,同时又表现的有特点,不失礼貌,让里面的人产生“急于一见”的感觉,是准备简历的技巧。但是,待里面的人一旦开门后,你的表现能否得到信任,让人感觉到你就是那个他们所期望的人,从而最终允许你跨过那道门槛,这就是面试的关键所在了。 我先后在Nortel的两个部门进行了面试。而面试的过程却并不如同我原来想象的那般让人紧张。一次面试所面对的是部门经理加上另外两个同组的工程师,而另一次则只是和经理一个人的谈话。在面试的过程中,他们对技术背景的了解,只是限于让我自己介绍一下,并没有过多的刨根问底。大部分时间,都用来了解我对所作工作的认识,如何应对团队工作环境中的各种问题,已及对个人发展如何考虑等等。 在以后的若干年里,我又参加过来自不同公司和在不同场合的多次面试。我发现在美加地区,这个过程都大同小异,而并非Nortel所独有。如果要较真儿的话,那还可以说,在大公司与小公司之间还是有些区别。对大公司而言,通常更加注重对候选人的“软”能力的考核,诸如,是否有自主工作能力,对新技术和知识的敏感程度,团队合作精神,对自己的强项和弱点的认识,等等。大公司通常都有自己的培训系统,并相信员工在技术知识方面的欠缺是可以通过培训和自我学习弥补的,因为在高科技领域,知识更新非常快,仅靠原有的底子肯定是不够的。所以对员工的自我提高能力尤为重视。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你在简历中所描述的所具有的技能不能水分太大,否则一上手就可以知道你到底行不行。大公司所给的“offer”通常都有三到六个月的试用期。明显能力不济的很快就会被淘汰。 以此相反,小公司的面试,则一般更侧重“实惠”,更着重对技术能力的了解,以及对过往所从事过项目中所用到的技术的熟悉程度。毕竟这些直接关系到进来的人能否马上进入角色。不过,诸如像听说在国内一些公司进行的“考试”类的面试,却从来没遇到过。至多是让在纸上,或黑板上写写画画,示意一下。 不论大小公司,在对候选人面试时,都会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比如:对来面试的人要予以充分的尊重,不能问及个人隐私类的问题:像年龄,宗教信仰,家庭背景,等等。诸如国内一些招人部门动辄要求“男性,三十五岁以下,未婚(或已婚)”等等类似的用人标准,在这里绝对不允许。因为这种要求带有明显的歧视性,与当地的社会道德标准有着根本的冲突,是完全不能接受的。这种要求会给用人方带来巨大的麻烦,很可能会有法律纠纷。而且,一旦进入法律程序,法院绝不会对公司方面给予支持。曾经有过一个案例:一个黑人女性去应聘一份工作,尽管用人方没有明说,但她感受到了由于她的肤色和性别的原因,使她没能得到这份工作。于是她决定诉诸法律。尽管这个过程很漫长,但最终的结果是,法院判处,公司一方因为没能证明她的技能不适合这个工作,所以必须雇佣她。抛开这位黑人女性这样进入公司后的境遇如何不论,这个结果无疑给了所有雇主一个明确无误的警示。 除此之外,这个过程也有一些不言而喻的“潜规则”。比如,用人一方可以询问候选人过去设计过哪类产品,熟悉哪类技术,设计手段和工具,现在服务的公司大致背景情况等等,但却不应该对其从事过的项目内容刨根问底,了解细节。因为,这有可能涉及到别家公司的技术及商业机密,有“偷窃”之嫌。特别是对于来自其直接的竞争对手的候选人更是如此。此种行为一旦被对方抓住把柄,麻烦就小不了。另一方面,如果被面试的人为了争得被录用的机会,向用人方表示可以把现在公司的技术商业机密带过来,其结果恐怕会适得其反。在高科技领域里,员工跳槽是很常见的事。这种行为如果得到鼓励,今天,你从他口里了解了别人的秘密,转天他离开后亦可以把你的秘密告诉别人。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个值得信赖的人。谁都断不会为这点小利去冒此风险。 当然,我也碰到过例外的情况。我曾经参加过一家国内的“著名”企业在这里的面试。负责面试的人很热情,表现出求贤若渴的态度。虽然他的态度很客气,但其谈话方式和所问的问题却让人很不舒服。不但把年龄家庭这类让这里的人很忌讳的问题问了个遍,而且对我原来的公司产品的设计方案,实现方法以及目前用户方面的情况刨根问底,不达目的不罢休。让人实在怀疑,他感兴趣的到底是人还是别家公司的底细。也许是他觉得都是中国人,没有顾虑,所以直截了当,对我有些炫耀地说:你们的那些产品是怎么回事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工程师玩那些设备可能比你们还溜!是,我相信会是这样。我也相信他的这种谈话方式在国内可能再正常不过。但他总该知道“入乡随俗”的道理。在这边做事,总该先做做功课,起码了解一下如何做表面文章。面试是个双方了解的过程。以这种方式面试,其结果如何可以想象。事后我问起我的一个俄罗斯同事的感受,他断然表示,只要有一点儿可能,他就不会为这家公司工作。 扯远了。 经过在Nortel的两次面试后,就是等待。这个过程往往让人觉得非常漫长,特别是在这是一家你非常想去的公司的情况下。中间,我曾接到过其中一个对我进行面试的经理的电话,说我的面试结果让他们很满意,我现在是处于他们候选人名单的“Top List”上,这更让我充满了期待。终于,我等的结果来了。在又一次给我打电话确认了我的意愿后,我收到了一大包Nortel人力资源部门寄来的资料,即所谓的“Job Offer”。其中除了确认了我的职称,所列出的工资数目也如我所料,比我现在水平高了不少。让我立时觉得,哥们儿现在有钱了! 当然,更重要的是,我终于跨过了那道门槛。 该系列文章列表: Nortel - 一个贵族的兴衰 3.面试的门槛 Nortel - 一个贵族的兴衰 2. 穹顶下的王国 Nortel - 一个贵族的兴衰 1.梦幻之地
  • 热度 26
    2013-10-16 15:38
    2034 次阅读|
    2 个评论
    有些专门从事“猎头”业务的经纪人在对找工作的人介绍经验时,把准备个人简历和面试过程视为两个不同的任务。个人简历的作用,相当于一块敲门砖。如何使敲门的声音足够大,能让里面的人听见,同时又表现的有特点,不失礼貌,让里面的人产生“急于一见”的感觉,是准备简历的技巧。但是,待里面的人一旦开门后,你的表现能否得到信任,让人感觉到你就是那个他们所期望的人,从而最终允许你跨过那道门槛,这就是面试的关键所在了。 我先后在Nortel的两个部门进行了面试。而面试的过程却并不如同我原来想象的那般让人紧张。一次面试所面对的是部门经理加上另外两个同组的工程师,而另一次则只是和经理一个人的谈话。在面试的过程中,他们对技术背景的了解,只是限于让我自己介绍一下,并没有过多的刨根问底。大部分时间,都用来了解我对所作工作的认识,如何应对团队工作环境中的各种问题,已及对个人发展如何考虑等等。 在以后的若干年里,我又参加过来自不同公司和在不同场合的多次面试。我发现在美加地区,这个过程都大同小异,而并非Nortel所独有。如果要较真儿的话,那还可以说,在大公司与小公司之间还是有些区别。对大公司而言,通常更加注重对候选人的“软”能力的考核,诸如,是否有自主工作能力,对新技术和知识的敏感程度,团队合作精神,对自己的强项和弱点的认识,等等。大公司通常都有自己的培训系统,并相信员工在技术知识方面的欠缺是可以通过培训和自我学习弥补的,因为在高科技领域,知识更新非常快,仅靠原有的底子肯定是不够的。所以对员工的自我提高能力尤为重视。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你在简历中所描述的所具有的技能不能水分太大,否则一上手就可以知道你到底行不行。大公司所给的“offer”通常都有三到六个月的试用期。明显能力不济的很快就会被淘汰。 以此相反,小公司的面试,则一般更侧重“实惠”,更着重对技术能力的了解,以及对过往所从事过项目中所用到的技术的熟悉程度。毕竟这些直接关系到进来的人能否马上进入角色。不过,诸如像听说在国内一些公司进行的“考试”类的面试,却从来没遇到过。至多是让在纸上,或黑板上写写画画,示意一下。 不论大小公司,在对候选人面试时,都会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比如:对来面试的人要予以充分的尊重,不能问及个人隐私类的问题:像年龄,宗教信仰,家庭背景,等等。诸如国内一些招人部门动辄要求“男性,三十五岁以下,未婚(或已婚)”等等类似的用人标准,在这里绝对不允许。因为这种要求带有明显的歧视性,与当地的社会道德标准有着根本的冲突,是完全不能接受的。这种要求会给用人方带来巨大的麻烦,很可能会有法律纠纷。而且,一旦进入法律程序,法院绝不会对公司方面给予支持。曾经有过一个案例:一个黑人女性去应聘一份工作,尽管用人方没有明说,但她感受到了由于她的肤色和性别的原因,使她没能得到这份工作。于是她决定诉诸法律。尽管这个过程很漫长,但最终的结果是,法院判处,公司一方因为没能证明她的技能不适合这个工作,所以必须雇佣她。抛开这位黑人女性这样进入公司后的境遇如何不论,这个结果无疑给了所有雇主一个明确无误的警示。 除此之外,这个过程也有一些不言而喻的“潜规则”。比如,用人一方可以询问候选人过去设计过哪类产品,熟悉哪类技术,设计手段和工具,现在服务的公司大致背景情况等等,但却不应该对其从事过的项目内容刨根问底,了解细节。因为,这有可能涉及到别家公司的技术及商业机密,有“偷窃”之嫌。特别是对于来自其直接的竞争对手的候选人更是如此。此种行为一旦被对方抓住把柄,麻烦就小不了。另一方面,如果被面试的人为了争得被录用的机会,向用人方表示可以把现在公司的技术商业机密带过来,其结果恐怕会适得其反。在高科技领域里,员工跳槽是很常见的事。这种行为如果得到鼓励,今天,你从他口里了解了别人的秘密,转天他离开后亦可以把你的秘密告诉别人。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个值得信赖的人。谁都断不会为这点小利去冒此风险。 当然,我也碰到过例外的情况。我曾经参加过一家国内的“著名”企业在这里的面试。负责面试的人很热情,表现出求贤若渴的态度。虽然他的态度很客气,但其谈话方式和所问的问题却让人很不舒服。不但把年龄家庭这类让这里的人很忌讳的问题问了个遍,而且对我原来的公司产品的设计方案,实现方法以及目前用户方面的情况刨根问底,不达目的不罢休。让人实在怀疑,他感兴趣的到底是人还是别家公司的底细。也许是他觉得都是中国人,没有顾虑,所以直截了当,对我有些炫耀地说:你们的那些产品是怎么回事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工程师玩那些设备可能比你们还溜!是,我相信会是这样。我也相信他的这种谈话方式在国内可能再正常不过。但他总该知道“入乡随俗”的道理。在这边做事,总该先做做功课,起码了解一下如何做表面文章。面试是个双方了解的过程。以这种方式面试,其结果如何可以想象。事后我问起我的一个俄罗斯同事的感受,他断然表示,只要有一点儿可能,他就不会为这家公司工作。 扯远了。 经过在Nortel的两次面试后,就是等待。这个过程往往让人觉得非常漫长,特别是在这是一家你非常想去的公司的情况下。中间,我曾接到过其中一个对我进行面试的经理的电话,说我的面试结果让他们很满意,我现在是处于他们候选人名单的“Top List”上,这更让我充满了期待。终于,我等的结果来了。在又一次给我打电话确认了我的意愿后,我收到了一大包Nortel人力资源部门寄来的资料,即所谓的“Job Offer”。其中除了确认了我的职称,所列出的工资数目也如我所料,比我现在水平高了不少。让我立时觉得,哥们儿现在有钱了! 当然,更重要的是,我终于跨过了那道门槛。   Nortel - 一个贵族的兴衰 1. 梦幻之地 Nortel - 一个贵族的兴衰 2. 穹顶下的王国
  • 热度 21
    2013-10-10 22:51
    1468 次阅读|
    2 个评论
    这片办公区位于郊外,周围是大片专门保留的野生绿地。早春时节,地里还残存着一片片的冰雪,但更多的地方已经露出了大片的草坪,沟壑之处已经有融化的冰雪汇成的小溪,开始哗哗地流了。经过了一个冬天,当地特有的野雁,也成群的飞了回来,一家一户的在野地里寻食。有时也会拖家带口地,一扭一拐地穿过马路,视来往车辆为无物。弄得开车的人没脾气,只能在那等着。中午休息时间,可以看见三三两两的公司员工在那些弯曲穿过绿地的小径上散步。如果没有那片现代化的建筑为背景,真可以说是一片十足的田园风光。 在远处低矮的民居的衬托下,掩映在树木后面的那片高大建筑格外显眼。中间那座建筑高高的玻璃拱顶,因为反光,老远就能看到。这座单体建筑面积高达五万多平方米的办公楼,连同周围的其他建筑,是Nortel在世界各地的RD园区中最大的一个。在美加地区的几大高科技工业园区中,不论是其规模,还是现代化的水平,在当时也都是首屈一指。这座以其硕大的玻璃穹顶为特征的建筑,已经成了当地的地标,并无数次地出现在各种报刊杂志,和旅游手册上,成为了“北方硅谷”的独有标志。 由正门进入大厅,宽大通道两侧的落地玻璃后面,是一片片的办公区和实验室。来到那个高大的穹顶下面,发现周围是一大片休息区和餐厅。正是午餐时间,往来吃饭的人熙熙攘攘,让我真是明白了,那“乌泱乌泱”之说确不是妄言。餐厅里除了常见的西式快餐外,竟然还有一个中餐柜台。熟悉的香味和诱人的菜色,立刻把我肚子里的馋虫无可救药地勾了出来。如果不是还有面试等着,我肯定坐那儿就不走了。 在此之前,我早已经习惯了国内那种苏式厂房的办公环境。来到这边,也在那种典型的给小公司准备的火柴盒式厂房里呆了一段时间。来到这里面对这一切,眼睛一下子有点儿不够使了。说实话,这个“梦幻之地”给我的第一印象,远远超出了我原来的想象。仅凭这一印象,就让我坚信,能在这里面占有一席之地,这个工程师总算没白干。 后来进入Nortel工作后,我所在的办公地点并不在这幢楼里。但我经常时不时找理由到这儿来一趟。这儿有个图书馆,或者叫信息情报中心,里面有完备的科技文献资料。在那儿你可以随意端着一杯咖啡,蜷缩在一个角落里的沙发上,翻阅任何感兴趣的资料,而不会被打搅。后来,因为Internet的功能逐渐强大普及,这里提供的资料都可以在网上获得,这些实体文献显得不再必要,于是这个图书馆就被关闭了。让我好一番留恋。 由中央大厅向上望去,可以看到穹顶外的天空,下面则是一层层办公区外的围栏。从上面高高地望下去,有点儿像在一个大剧院里的感觉。一九九九年,朱镕基率代表团出访美加地区。Nortel作为几大高科技龙头之一,这里成为他访问的一站。Nortel在这个中央大厅,布置了展板,把其引以为骄傲的产品和技术都摆了出来,并特意从公司的华裔员工中找了一位漂亮姐儿充当讲解员。大厅中央成了会场。此外,上面各层楼的围栏边上也都挤满了人。我那天也跑去了,站在高处看热闹。轮到朱镕基讲话时,他看着大厅上面围栏边露出的一圈圈的脑袋,幽了一默说:我到过不少地方开会,可像你们这样开会的还是头一次见。可见你们这儿真是“高”科技了! 每年圣诞节前,Nortel都会在这个大厅为公司员工的孩子们举办圣诞聚会。孩子们在这儿可以享受各式免费的小吃,玩具,和参加各种游艺活动,给不少员工的孩子,留下了美好的童年记忆。时隔那么多年,我女儿提起当年在那儿享受过的免费冰激凌,还是津津乐道。 九十年代末,Nortel在这个园区原有的几座建筑外围,又开始扩张,增加了四座新楼,楼中间是亭台水塘,绿树鲜花。同时还对周围的绿地进行了整修,建成了一片高等级的草坪运动场,使之成为了北美最大的业余棒球联盟的主场。楼内极尽当时的先驱理念和时髦技术,集艺术和科技于一身,让人觉得不是在一座办公楼里,而更像置身于一座博物馆。楼内有商店,咖啡厅,健身房,与办公区毗邻比肩,以方便员工。更有甚者,还开设了一家银行的办事处,并施展些小恩小惠,吸引公司员工到那里开账户。 我本来在那家银行已经有了账户,结果架不住那些礼品的诱惑和对在办公室门口的银行的好奇,就在那儿又开了一个,并一直用到现在。那个办事处其实是个“虚拟银行”,并不直接处理资金往来的业务,而只是提供诸如银行账户,房贷车贷之类的服务,所以用了一个“Bank@Work”的分行名称。几年前,有一次我到银行办事,银行职员需要核对我的账户情况。当她看到我的个人支票上的开户分行部分,不是通常某个分行办公室的地址,而是赫然印着该银行在金融街上的总部地址,分行名称是个“Bank@Work”的怪异名字,不禁十分惊讶,于是乎抄起电话和总行核对,语气中充满了疑惑:“我不管你相信还是不相信,反正这位先生支票上的分行地址是你们那里,名字是Bank@Work。。。”。最后查证的结果当然没有发现问题。虽然在Nortel里的那个银行办事处早就关闭了,但账户仍然是有效的,只不过因为时间太久,现在连银行内部的人知道的都已经不多了。 在W城,Nortel除了这处园区外,还在别处另有三个面积在几万平方米以上的办公区。此外,散落在全城各处租用的小规模零散的办公楼和办公室更是星星点点,不计其数。我进入Nortel的那一年,Nortel在W城有七八千员工。几年后到了网络大潮的高峰期,就已经膨胀到了将近一万五千人,致使全城的办公用地变得异常紧张,几乎到处都塞满了Nortel的人。“Nortel”的公司标记随处可见。 Nortel作为IT领域里的龙头企业,在数字交换,远近程光纤网以及无线通信网等领域里持有几千项专利,产品的市场份额始终稳居前几位,其技术影响力和对周边市场环境的辐射力都是巨大的。总部位于W城的另外两家主要IT上市公司,其创办人都曾有在Nortel工作的历史。离开Nortel后所创立的公司,其产品及业务仍和Nortel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致后来发展成与Nortel直接对抗的竞争对手。至于该地区那些其他大小高科技公司,在其成员中随便找找,发现有Nortel工作背景的人也是轻而易举的事。 有人说,在城里干IT这一行的人只有两类人:在Nortel工作的人,和曾经在Nortel工作过的人。话虽夸张,但并不离谱。确实,城里的居民,几乎家家户户都和Nortel有着关系:本人在那工作,家人在那工作,亲戚朋友在那工作,或者为Nortel提供服务,。。。等等。整个城市像一张巨大的丝网,而Nortel,就是那个盘踞在网络中心的巨大蜘蛛,在那座高高的穹顶下,统治着这个属于它自己的王国。   注: 照片非本人所摄,系由网上下载。在此特向拍摄者致意。     【博客大赛】Nortel - 一个贵族的兴衰 1. 梦幻之地  
  • 热度 25
    2013-10-10 15:58
    1976 次阅读|
    2 个评论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泡沫正在发酵,各个公司都在想方设法与网络挂上钩。那个年头,公司名字里没有个“network” 你都不好意思出门和人打招呼。在兼并了网络设备新秀“Bay Network”后不久,已经有上百年历史的电信巨人北方电讯(Northern Telecom),正式改名为 “北方网络”(Nortel Networks)。公司总裁 John  Roth宣布,Nortel的发展战略要进行“90度转向”(Right  Angel  Turn),全面进军IP网络领域。这一行动,好像是一头大象一脚踩进了一个澡堂子,使得这一波以光纤网络技术为核心的.com大战变得更加白热化了。 2000年的年初,我离开了工作了五年的Nortel,加入了当时被视为高科技新锐的C公司。这一决定出于两个原因。一个当然是为了攀高枝。C公司的名号当时在江湖上如日中天,能加入其中,不单面子上光彩,里子也是非常实惠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出于对Nortel的极度失望。这种失望不仅是出于对待遇的不满,更多的是出于对其企业文化的难以忍受。 这一动机恐怕会有不少人怀疑:相比那实打实的真金白银,“文化”是个什么玩意儿?那东西果真那么重要吗? 人有时候很奇怪。一件东西当你得不到时,常常急得望眼欲穿。可一旦到了手,待新鲜劲儿过后,就开始挑三拣四了,包括对这种所谓“虚无缥缈”的东西。回想我在Nortel那几年,可以说正好经历了这么个过程。这么多年过后再回头看,我也真正理解了,那个所谓“文化”的东西,还真不是个“虚无缥缈”的事儿。它实际上参透到了一个公司的每个角落,影响了其走出的每一步。这个百年老店如今已经烟消云散,原因自然林林总总,但是其“企业文化”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恐怕要占一个很重的分量。 因为其业务性质,当地社会环境以及政府法律的影响,美加地区高科技公司的企业文化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员工的福利待遇,权利,录用和辞退等)。同时,因为各自的发展历史不同,在组织结构,决策过程,各个部门团队之间的关系方面,也有着不小的差异。因为这个,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有的人在这个公司表现平平,而换到另一个地方却可以让人刮目相看。我在这儿要提到的,既有这些共同点,也有Nortel所特有的。所根据的仅仅是我自己的感受。至于哪高哪低,谁好谁次,我一个当工程师的就不费那个劲儿评判了。您各位见仁见智吧。 - 梦幻之地 还在上学的时候,就知道Nortel了。 刚到北美时,读书的大学位于一个寂静的小城。城里没有什么大的产业,一所大学,成了为数不少的人赖以谋生的饭碗。相当数量的居民,或是在学校里工作,或是为学校工作。因为地处偏僻,学校里的中国人并不多。我所在的工学院,到了吃饭的时候,那些认识和不认识的中国人加一起,一张长条桌就能坐下。 那时的北美校园,虽然比国内要先进许多,但其信息手段和如今的网络时代比还是差了不少。Email虽然已经开始使用,但获取信息的手段,还是基本上要靠到图书馆查资料,此外,就是朋友之间的“口头新闻”了。我当时孤身一人,又没有车。公共汽车的票价虽然实际上挺便宜,但对我来说还是属于“天价”。所以,要到哪去只能靠“11号”,北京土话,就是“腿儿”着。一年下来,一双国内带去的崭新的旅游鞋,鞋面还新,鞋底却已经生生地磨透了一个大洞。虽然当年在国内咱经过“野营拉练”的锻炼,走这点儿路,没觉得是个什么事儿,可这“徒步行军” 毕竟没法和“机械化”比,其实力所能达到的控制区域,也只能局限在方圆几公里的范围内。这见识,自然就没法和那些有车的哥们姐们儿相比了。所以,每天中午吃饭,对我来说无疑相当于一个“新闻发布会”的时刻。 每天饭桌上的话题自然是五花八门,但最吸引我的,还是那些有车的朋友们在这个小城之外的见闻。从他们的嘴里我知道了,有个叫“BNR”的公司,是电信业中的老大,在W城有一大片办公区,里面光中国人就有好几百。一到吃饭的时候,那人都“乌泱乌泱”的。对我这样一个只能窝在几公里的圈子内,每天见到同胞的数量不超过十个的井底之蛙而言,这无疑是个“神话般”的故事。 “BNR”是Bell Northern Research的缩写,就是Nortel的前身。其历史可以上溯到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与贝尔实验室,贝尔电话公司,ATT, Lucent等这些电信史上曾经的鼎鼎大名,师出同门,都是源自电话发明人贝尔家族产业的传承。按照中国人论出身要“查三代”的标准,Nortel可以说是出身“名门”,身世显贵,算得上是百年“贵族”了。 一八七零年,一个名叫亚历山大-贝尔的二十三岁的苏格兰年轻人,和他的家人一起移民到了加拿大,在位于安大略省南部一个叫布兰特福德的小镇的家庭农场里,开始了用电信号传递信息和语音的研究。一八七四年,他实现了有线电报信号的传输。一八七六年,他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通过电信号传递语音。电话由此诞生了。在此后的若干年,贝尔和他的家族在加拿大和美国分别建立了用于电话服务和电话设备制造的公司。一八*九五年,作为在加拿大的设备制造商,北方电力制造公司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成立。Nortel的历史由此开始。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仅在北美地区,Nortel就在美国加州硅谷,北卡罗琳娜州的RTP,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的波士顿以及加拿大的渥太华等几个高科技产业聚集区开设了大规模的研发中心,从事设备生产制造的工厂更是遍及全球。本世纪初,Nortel在全球的员工曾达到九万多人,市值近四千亿。Nortel与Ericsson,Alcatel,Lucent和Motorola被并称为当时世界电信设备制造业中的五大巨头。 人往高处走,这是人之常情。知道了有这么一个梦幻般的地方,就很自然地把理想放在了那里。虽然我当时对何时能完成学业还没谱,还要时常为下个月的生活费而操心,但这个近乎“虚无”的理想,还是时不时地能激励我一下。焉知道哪天时来运转,我不会成为那“乌泱乌泱”中的一个呢? 毕业后,我在导师与别人合作的一家小公司里谋到了一个职位,一家人的温饱有了保障,出行方式,也升级到了“机械化”的水平。虽然和以前比,已经是天地之别,但是那个曾经激励过我的“梦幻之地”,我却一直没有忘记。加入这家小公司,虽然也经过了被多人面试的过程,但毕竟是导师介绍的,让我总是觉得靠了他的关系,欠了他的人情。我一直希望能有一个机会,靠着自己的能力,硬碰硬地敲开那个“梦幻之地”的大门,到底要看看,我是不是干这一行的那块料。 机会终于来了。 在我投送了几次简历之后,一天接到了一个电话。从一开始他的口音和与本地人不同的问候方式,我就意识到这个电话非同往常。果然,他自我介绍是BNR的人力资源部的,邀请我几天后到位于W城的办公区去面试。突如其来的喜讯让我手足无措,几乎是语无伦次地问着各种问题,当我要确认联系人的姓名时,对方有些不耐烦地说:这个已经告诉你三次了!这时我才意识到,他前面说过的好多东西我都没记住,或者说,根本就没听进去,因为我已经完全被兴奋笼罩住了。 几天后,我驱车到了W城。按图索骥,找到了那个向往已久的“梦幻之地”。   Nortel - 一个贵族的兴衰 2. 穹顶下的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