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光驱

相关博文
  • 热度 26
    2014-3-14 14:36
    14637 次阅读|
    1 个评论
    DELL笔记本外置光驱盒PD01S改装普通USB接口 wxleasyland@sina.com 2014年3月14日   我的是A04版的,改造USB成功。   主要参考了这篇文章: http://dell.benyouhui.it168.com/thread-749598-1-1.html 还有针脚图: http://digilander.libero.it/electrons/PD01S.html   改造方法:不用拆壳,把原机的线剪掉,再搭接电源线(2根,PWR_SRC和PWR_GND),USB数据线(4根),并将SMBDAT、SMBCLK、MODPRES#这3根线接到屏蔽层(屏蔽层与PWR_GND是相通的)。电源可采用12V 1A的,或19V的。   如果想拆壳:先抽出内部的光驱,再把3个螺丝取掉,然后找到壳上塑料卡扣点,拆出来。   内部图:   原机插头的针脚图:  
  • 热度 24
    2011-12-13 08:40
    1611 次阅读|
    0 个评论
    笔记本光驱故障 wxleasyland 2011年12月12日   很少用光驱,突然出现无法读盘了,又有一次又可以刻盘,结果刻了一会又失控了,废了一张盘。 拆开来看,也没发现什么。 前些天出现有时会自已出仓,按进去又出来。还出现自已内部动作(有“咯噔”声),经常碰一下就会自已内部动作。   将出仓按钮拆掉,这样好像不会自已出仓了。但也会出现自己内部动作(有“咯噔”声),按一下、碰一下有可能就会出现。可能是”进仓检测开关”接触不良了,导致它认为仓门打开又关上了,所以进行内部认盘动作,而上次刻录时也可能是由于抖动,使得”进仓检测开关”接触不良造成它认为仓门打开了又关上了。   ”进仓检测开关”的4个脚挺分散,不好取下,用热风*,开关的塑料都熔化变焦了,塑料动杆与塑料壳粘一起,赶紧停掉。于是,改成用电烙铁,上锡快速加热针脚,OK,很快就取下,看来贴片元件还是要上锡取下比较快。 测4个脚,开关没压下,是都开路。开关压下,4个脚全部接通在一起! 查电路板,发现后二脚才有用,前二脚没用到,只是用来固定用。后二脚的其中一脚是接地。还有一脚,测有5V电压,这一脚是接到贴片三极管(可能是B极,C极是接地?,PNP型)的。相当于开关压下,就接地了。   将”进仓检测开关”取下后,电路板触点用线接出来,接一个手动开关,用手来控制进仓检测。 发现: 1.         “咯噔”声是光头组在径向移动到最外边时碰撞发出的声音。出仓时,光驱有出仓动作,光头组会径向移动到最外面,发出“咯噔”声。 2.         读完光盘时,光头组可能也会径向移动到最外面一下,发出“咯噔”声。 3.         如果按出仓键,”进仓检测开关”一直没有断开,则光驱会试好几次出仓动作,每次都打开出仓锁,光头组会径向移动,发出“咯噔”声。几次后,“进仓检测开关”还没有断开,就不试了。 4.         也可以不按出仓键,不进行出仓动作,直接断开“进仓检测开关”( 这时光驱不会有出仓动作 ,说明原来出仓键也有问题,会自已出仓),再换上新光盘,再接通”进仓检测开关”,光驱也会认为是新光盘,按新光盘来读取。 5.         “进仓检测开关”换成手动开关后,碰光驱,也不会出现自己内部动作(有“咯噔”声)了,说明原来的”进仓检测开关”是有点问题,会接触不良。   后来试光盘,如果没光盘,则主轴转一下,就不转了,没看到激光,可能激光很快扫了一下就过了。 如果有光盘,则能正常转动,有激光点。激光点是红色,也比较亮。读CD时,点比较小比较暗,读DVD时,点比较大而且很亮!但发现以前刻的CDR盘都无法读了,读CDROM盘,倒是可以读出来。读DVDROM盘也可读出来,但读DVDR盘,读不出来。说明光头组件也有出问题了。(网上说:如果只是CDR盘不识别,而普通CD—rom盘没问题,那就是读盘能力差了)     开关都容易氧化。时间久了,就会出现光驱一直没怎么用,突然就坏掉了的情况。这时,电路、芯片是不容易坏的,还是好的。而开关什么的会氧化,造成不好用了。另外,光头组、电路板软排线时间久了也易模糊、老化、腐蚀、断路等。机械的东西就是不好。  
  • 热度 30
    2011-8-3 09:00
    1878 次阅读|
    6 个评论
    更准确的问题是光驱什么时候从PC的默认配置清单中消失?讨论里的PC包括传统的台式机、一体机及笔记本电脑, 默认配置代表了厂商对大众需求的认知,但是现在对光驱应用的需求正在发生改变。 光盘驱动器的出现是源于多媒体内容的旺盛需求,当时人们仍然通过1.44M软盘来传播文件,硬盘也只有区区几百兆,面对尺寸动辄数十兆的影音文件无可奈 何。光盘存储让用户可以通过小小一张光盘存储640 MB的文件,用户可以借助光盘来传播音乐、电影等多媒体内容,这对早期的计算机普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从光盘存储获益的还包括游戏软件行业,发行 介质的突破让他们在开发与创作有了更多的自主空间。 在光盘盛行的年代,光驱作为读取光盘内容必不可少的设备,自然也就成为大多数PC的标配,从CD-ROM到DVD-ROM,从只读光驱发展成为刻录光驱,甚至出现了蓝光播放器,在速度、功能、容量都取得了巨大突破。但是我们真的还需要标配光驱吗? 现在的软件游戏发行已经由传统的软盘、光盘逐渐转变为通过网络分发,用户只要接入互联网就能随时随地获取资讯、音乐、视频内容。数据便携方面U盘、移动硬 盘已经成为主流,它们的传输速度更快,可无限次读写,更便于管理,不需要漫长的刻录等待时间,能通过USB、e-SATA等开放接口获得所有操作系统的支 持。在数据保存方面,传统硬盘容量早已经进入T时代,容量与价格不再成为大家保存照片、影音资料需要太多考虑的问题。 光驱是机械设备,运行时会带来大量的噪音,会使用更多的额外功耗,会增加笔记本电脑的重量,增加PC的生产成本,光驱的种类也林林总总,新的蓝光光驱价格 一直高高在上。大多数用户使用光驱大概只有装系统的时候,但是Macbook Air告诉我们装系统不是只有光盘能做到,光驱带来的烦恼的已经大大超过提供给我们的功能。 不否认光驱仍然会在部分领域存在价值,但是假设70%用户已经不再需要光驱,更多时候他们要求光驱只是出于习惯,或者害怕无法顺利运行系统安装。这时候我 们已经有足够理由把光驱踢出PC的默认配置,提供更安静、更凉爽、更低功耗、更小、更便宜的产品给用户,然后在系统安装、软件使用方面给用户更多帮助。
  • 热度 37
    2010-6-18 15:49
    3351 次阅读|
    16 个评论
    一张数码照片,如果冲印出来,经过几年颜色就会变得暗淡,但放在电脑中的照片文件即便是过去一百年,也不会出现和冲印照片一样的褪色问题。这就是将声像信息保存为数字记录的优点,记录的信息永远都不会发生变化。这一优点已经得到大众的认可,不然声像产品数码机不会如此快将磁带机的市场主导地位替代掉,人们都相信,只要存放数码文件的存储介质没有损坏,文件内容就会永远保持不变。 可生活中有一种情况会让人们犯晕,去音像店买CD时,正版的价格会相当贵,如果你对售货员抱怨太贵,他们会告诉你这价格贵有所值,盗版CD效果要差一些。许多人可能都不会相信这个说法,会认为是售货员为了推销才有这么一说,CD和其它电脑软件光盘都是同样的东西,软件光盘用电脑复制刻录的同样能用,如果复制刻录的光盘不能完全一样,肯定不能使用,可复制出来的软件光盘从来没听人说过会有问题。CD同样是用光盘记录的歌曲数码信息,我自己复制怎么可能效果要差呢?道理上解释不通。 可实际情况是售货员真没说谎,不管是谁,自己用电脑将原版CD复制另外刻录一张,播放出来的效果就是比不上原版CD,这可真是一个神奇的现象。要是问售货员这是为什么,售货员只能是含糊回答盗版的碟质量要差,做得没有原版的好,别的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电脑知识不多的人会认可这个解释,但有一定电脑知识的人,就会是坚决不信这个解释,他知道现在做盗版的材质和设备甚至比正版的都要好,绝对不是盗版碟本身质量有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是越想越糊涂。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需要先对光盘的数据存储方式做一个初步了解,你可以这样理解,从光盘的内圈开始有一条线,线绕成蚊香状的螺旋型,当然这条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只是我们为了便于理解才这样假设。光盘的数据信息就记录在这条“线”上,我们可以在这条“线”上制定一个规则来记录0和1状态,比如每毫米为一个数据位,黑色为0,白色为1,我们只要有一把刻度尺就能将上面记录的数据位信息读出来。 光盘用的是同样的方法,只是每个位占用的长度要小许多,0.163毫米的长度能记录288个数据位,数据位的0和1状态也不是黑和白,而是平面凹下去为 0,否则为1。光驱是用激光头去读取数据位,对于数据位0和1,是高低两个平面,反射效果几乎相同,但两者交界处反射会有明显差异,光头利用这一特性辅以其它技术判断当前数据位是0还是1。刻度是通过光头的旋转来进行计算,光盘的旋转和常见的电机不同,是恒线速度,这样就可以在“线”上标定出正确的位置,你可以观察一下影碟机,光头位置越靠外,转得越慢。可不要小看这个恒线速度的技术,这可是全世界花了二十余年才得到的成果。 因为误差的存在,是不可能将线速度完全控制在绝对值上,一定存在一个误差,如果不做其它处理,是以“线”的起点为参照点,越往后偏差就会越大,一张光盘就算是600M字节的容量,到最后也会把小小误差累计成一个天文数字,接下来看看到底是用什么技术来实现0和1的识别的。    图一 光盘数据结构示意图 图一中凹坑和突起分别叫“坑”和“岸”,这些"坑"和"岸"是原始数据信号先经过EFM(8位到14位编码调制)调制,再加上3位间隔代码,最后形成通道代码就是光盘里的实际数据序列,这样处理就能保证正确读出0和1。 光驱的激光头读取光盘数据时,“坑”和“岸”对激光的反射效果几乎相同,规定此时读到的状态位为0,这个0的个数由“坑”和“岸”的连续个数决定。在 “坑”和“岸”的交界边沿处,光头会读到另外一个状态1。这样对于8位原始数据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连续的1,此方法无法进行表示,两个边沿之间一定会读到至少一个0。为此需要将两个连续的1,要中间插入0的方法分隔开。 如果我们直接规定连续两个1中间就插入一个0,这样原来为11的数据就变成了101,可8位的原始数据中也有这样的可能,两者会混淆在一起,显然不能这么简单处理。EFM就是用一个14位数据来表示一个8位数据,从 16384中组合总提取256种不出现连续两个1的数据组合(通道码)与8位数据对应。为避免调制所得相邻两个14位数据(通道码)出现两个1连续,在 14位数据(通道码)之间再加上3位合并码(DVD中用2位合并码),形成17位的最终数据码。光盘中的数据就是这种17位的数据,读取光盘时,将读到的 17位数据码经过解码系统反向转换为8位二进制数。 对于EFM编解码我们不用过多了解,可以看成一个简单的查表转换操作,具体转转也是由激光头硬件自己完成,对于用户来说并不公开,只需要知道存在这一步处理就可以。 虽然光盘上记录的是数字信号的位状态0和1,理论上两者是不会弄混,实际情况并不如此。比如写在纸上的0和1的字样,通常我们是可以准确认出,但如果纸被水打湿,字迹模糊后就难以分辨,同样道理,激光头读光盘数据时,也会有一定几率出错,而且这个几率还比较大,全新的光盘也高达10-4,对于旧盘尤其是刮花的盘,误码率更是会大幅度上升,如此高的误码率显然是不能接受的,不然播放的音乐随时都是杂音。设计者在制定CD数据格式标准时考虑到了这一点,并不是将所有的数据都用来记录声音数据,而是以扇区为单位,每个扇区实际有3528字节数据,但用来记录声音数据的只有2352字节,另外的 1176字节数据用作同步、控制和纠错,经过这个纠错处理新的光盘误码率可以降低到10-9。 这里的纠错简称为 EDC/ECC,这个误码率对于音乐播放来说可以接受,但不能用于计算机数据存储。简化计算可知道这个误码率读新盘平均1G位就会出现错误,也就是说读 100M字节理论上就会有一个字节出错,象WINDOWS之类的安装碟很大机会读回来包含好几处错误,所以误码率要求降低到10-12才能用做计算机数据存储。 说这些目的只有一个,虽然光盘里面记录的是0和1这样的数字信息,但在光驱读盘的过程中会出错,这样对于CD碟电脑抓到的数据相较原始数据就已经包含了一些错误,再将抓到的数据刻录到CD碟中又会产生另外一些错误,这样就使得自己复制的翻版CD效果要差过正版CD。 正版CD --- (电脑复制正版CD) --- 电脑中CD数据文件 --- (电脑刻录CD) --- 翻版CD 和压缩算法一样,纠错算法也有许多种,而且更为复杂,我们常说的CHECK_SUM和CRC不属于纠错算法,它们只是有简单的错误判断功能,并不能纠正中间的错误。比如有0x12 0x34 0x56 0x78这样一组数据,传输过程中错为0x02 0x34 0x56 0x78,CHECK_SUM和CRC只能发现出了错,并不能改正,而纠错算法不但可以知道是什么地方出错,并能将错误的0x02改回正确的0x12。好的纠错算法功能会非常强,有的理论上可以在误码率50%的情况下依然能将原始信息恢复。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