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tdc

相关博文
  • 2024-12-14 17:15
    333 次阅读|
    0 个评论
    在Cyclone 10 GX器件上实现高精度TDC探索
    概述 Cyclone 10 GX器件的ALM结构与Cyclone V类似,所以在Cyclone 10 GX器件上实现TDC功能理论上是可以完全参考甚至移植自Cyclone V系列的成功案例。但是,现实却是更多的问题出现当在Cyclone 10 GX使用和Cyclone V同样策略实现TDC的时候。 本文主要记录在Cyclone 10 GX器件上实现TDC时的探索,并为后续TDC设计、测试等展开前期研究。 Cyclone 10 GX ALM结构 如图1所示,Cyclone 10 GX器件的ALM结构延续自Stratix II,只是从5代开始,每个ALM中的寄存器从2个增加到4个。 图1:Cyclone 10 GX ALM内部结构 如图1所示,使用进位链可以实现所需长度的TDL,每级进位链的Sumout?则可以通过ALM内的寄存器TAP输出。以前进位链单元与寄存器时1:1对应,图1中进位单元与寄存器的比例是1:2的关系。这使得用户在进行TDC设计的时候,可以利用该比例关系,获得双倍的TAP输出码元,从而在使用同样的进位资源的情况下获得双倍的TDC精度。笔者称此方法为双寄存(Dual Reg)方法,而之前方法对应为单寄存(Single Reg)方法,两种方式实现的TDL如图2所示。 图2:单寄存(Single Reg)TDL(左)与双寄存器(Dual Reg)TDL(右) Intel ALTERA与Xilinx双寄存器的比较 已有研究者分别在Xilinx和Intel ALTERA的器件(28nm及以后)中使用了上述双寄存方法实现TDL,如果仔细研究二者的逻辑单元(CLB与ALM)的结构,可以发现进位单元到寄存器的路径还是有区别,如图3所示为Xilinx器件中进位到寄存器路径。 图3:Xilinx器件中进位到寄存器之间路径 如图3所示,和ALTERA类似,(a)为老器件的单寄存,而(b)为新器件中的双寄存,不管单寄存还是双寄存,Xilinx的进位到寄存器的路径有2条(分别为C与S,而ALTERA器件如图1所示只有S,C并未引入到寄存器),而ALTERA只有一条,所以有研究者分别探索了使用两种不同路径的效果,相关结果可以查看对应的论文,这里不在赘述。 TDC初步测试结果 依据前期对Cyclone 10 GX的研究,以及前期在Cyclone V系列器件上对TDC实现的经验,通过直接调用进位链和寄存器原语的方式完成TDC功能完整例化实现。总共有3种不同类型的TDC得到了实现,并进行了初步的测试,TDL的Tap时钟为500MHz。三种TDC的DNL测试结果列举如下。 1、单TDL单寄存,TDL的长度为256,足够覆盖2ns的时钟周期 图4:256 cells的TAP输出单寄存器阵列锁存(8-bit细时间,LSBav=8.9ps) 2、单TDL双寄存 图5:256 cells的TAP输出双寄存器阵列锁存(9-bit细时间,LSBav=4.3ps) 3、双TDL双寄存 图6:双256 cells TDL链的TAP输出双寄存器阵列锁存,然后合并(10-bit细时间,LSBav=2.2ps) 参考 Cyclone 10 GX FPGA Handbook “LCELL WYSIWYG Description for the Cyclone II Architecture,” p. 13, 2005. . Available: https://community.intel.com/t5/ Intel-Quartus-Prime-Software/Designing-with-low-level-primitives/ td-p/110485?profile.language=en&attachment-id=30610
  • 2024-12-10 13:28
    447 次阅读|
    0 个评论
    Cyclone V GX FPGA设计TDC的优化问题
    概述 通过前面的研究学习,已经可以在CycloneVGX器件中成功实现完整的TDC(或者说完整的TDL,即延时线),测试结果也比较满足,解决了超大BIN尺寸以及大量0尺寸BIN的问题,但是还是存在一些之前系列器件还未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将在本文中进行详细描述介绍。 在五代Cyclone器件内部系统时钟受限的情况下,意味着大量逻辑资源将被浪费在于实现较大长度的TDL上面。是否可以找到方法可以对此前TDL的长度进行优化呢?本文还将探讨这个问题。 TDC前段BIN颗粒堵塞问题分析 将延时链在逻辑中实现后,进行码密度测试的时候,总是发现所获得码中,位于链路起始段总会出现1个到2个码尺寸相较其余码过大的问题。之前怀疑是否是TDL的长度不够长,导致大量码颗粒堆积在延时链的初段。仔细查看各次测量结果,发现512的长度在使用400MHz采样时钟的时候应该还是足够覆盖一个完整的时钟周期的,那为何还会出现上述问题呢?(问题具体展示如图5所示,512和640长度均出现该问题) 从测试结果来看,采用640长度的延时链后,实际用到的延时单元仅到cell467,排除开头截取掉的延时单元,实际用到延时单元数量只有453个。所以,在采样时钟为400MHz情况下,一个时钟周期并不会超过512长度。但是,最开始用512测试时,为了截取掉前面的大延时单元(cell10位置)时,测试结果显示512长度不够用,如图1所示,右则已经超出512范围,从而导致部分“事件”并未统计进来,也就是说部分数据丢失。这是最初将TDL长度从512修正到640的根本原因。 图1:部分统计数据“溢出”后丢失情况 物理位置锁定不同导致延时不同 那么为何会出现640和512不同长度导致的测试结果不一样呢(本质是延时单元的平均延时时间不一样,所以这两个延时链实际用到的延时单元数量差异较大)? 经过检查发现,在增加延时链长度的时候,笔者无意间将延时线的位置锁定换到了别处(应该原始锁定位置碰到了无法布局的问题,从而更换了位置)。原始512长度锁定在起始ALM的坐标为X34_Y46,而640锁定位置为起始ALM坐标在X22_Y54。而且在锁定的时候,延时单元的节点名称也有差异,前者为MLABCELL_X34_Y46_N*,而后者则为LABCELL_X22_Y54_N*,如果后者锁定继续使用MLABCELL编译器被报错。实际查看延时单元内部延时也有些微差异,如图2、图3和图4所示。 图2:第一个LAB的第二ALM(左)和第三个ALM(右) 图3:第一个LAB的第五ALM(左)和第六个ALM(右) 图4:第二个LAB的第一ALM(左)和第二个ALM(右) 对比之前的位置,可以看到延时链的“大”额延时有较大差别,比如LAB中间全部为135ps,LAB之间则为142ps,而且所有其它单元的延时时间较统一(为50ps)。 截掉前面11个cell后,测试结果如图5所示。 图5:512长度延时链锁定位置更换和640一样后,测试结果与之类似 从图5可知,还需要截取一段BIN尺寸过大的单元,而且从图5后半段可以看到还有足够裕度用于截取(远未到511),不会出现“溢出”问题。经过多次尝试后,最终结果如图6所示,而图7则是查找表校准曲线图。注意图6中的码密度测试结果,平均BIN尺寸最终优化到了5.3ps,相较之前640长度的5.5ps有些微提升。 图6:截掉前21个延时单元,这样剩下最大延时在22ps左右,其余均处于20ps下 图7:截掉前21个延时单元,得到其LUT统计结果 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找到了512长度的TDL溢出问题的原因,而640长度TDL由于锁定位置变化帮助笔者认清了此问题出现的原因。其实还是不同逻辑单元特性差异带来的问题,ALTERA器件内部逻辑单元还可细分两类,LABCELL和MLABCELL。在CycloneV中,通过上述实验测试,可明显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别。 后面将尝试将系统时钟从400MHz提高到500MHz,看看是否可以进一步缩小TDL的长度,从而达到节省资源的目的。
  • 热度 3
    2024-6-14 13:39
    5208 次阅读|
    0 个评论
    ECO那些事之ALM端口DATAF
    ECO那些事之ALM端口DATAF 概述 这里继续《ECO那些事之LE和ALM》一文,详细了解下ALM的端口DATAF,在前文中列举了ALM和LE的差异,其中之一就是DATAF端口。随着基于FPGA的TDC设计深入,越来越发现了解DATAF端口细节的重要性。 ALUT子LUT掩码真值 首先列举一些常识,LUT(ALUT的子LUT,打开属性编辑器,Top ALUT分为一个F0和两个F2子LUT,Bottom ALUT分为一个F1和两个F3 子LUT)只有DATAA端口的输入时其16位LUT掩码真值为“AAAA”,只有DATAB端口的输入时其16位LUT掩码真值为“CCCC”,只有DATAC端口的输入时其16位LUT掩码真值为“F0F0”,只有DATAD端口的输入时其16位LUT掩码真值为“FF00”。 端口DATAE和DATAF不直接作为子LUT输入 。 上述信息是笔者应用属性编辑器的时候观察总结得到,而如果查阅器件handbook,对于ALM工作算术模式的描述是这样的,ALM工作在算术模式时使用两组各包含2个四输入LUT以及两个专用全加器。如图1所示,两个4输入LUT共享DATAA和DATAB输入端口。 图1:工作在算术模式的ALM 这几个DATA端口在ALM内的具体路径可以参考《基于FPGA的TDC那些事之设计资源LAB》一文中的ALM内部结构图,或者查阅相关器件手册,本文后续会基于属性编辑器详细剖析。 注意图1中端口DATAE和DATAF与笔者观察总结属性编辑器的差异,由于DATAE和DATAF不直接feed属性编辑器中的“子LUT”,所以通过ECO方式修改子LUT等式或者掩码的时候需要特别小心 。 针对DATAF解剖ALM 在《ECO那些事之LE与ALM》一文中对于ALM配置为normal和算术模式,都给出了其在属性编辑器中概览。图2给出DATAF端口进来的信号第一条可能路径,图3是该ALUT的逻辑属性。其中图3-(a)的F2 LUT的等式为“!a&!b&!c”,而F2的掩码真值为“0101”,这个真值可以根据上一节的单个端口输入的真值推导得到,即“!(AAAA)&!(CCCC)&!(F0F0)”=“(5555)&(3333)&(0F0F)”=“0101”。观察COMBOUT等式,分别与F0 LUT等式、F2 LUT等式以及DATAF有关,而此时DATAF不参与构成子LUT等式。 图2:DATAF端口信号进入ALM后可能路径(一) 图3:ALUT属性栏 图4显示了一个更复杂的例子,DATAF的路径和图2一样,同时DATAE走的也是这种路径,而且图4是一个7输入查找表的具体实现。 图4:7输入LUT功能实现 以下是图4的组合逻辑输出等式,由于太长,图4无法全部展示: ( E & ( F & ( (!A & ((!B) # ((!C)))) # (A & (C & ((D) # (B)))) ) ) ) # ( !E & ( F & ( (!B & (((C & D)))) # (B & (!A $ ((C)))) ) ) ) # ( E & ( !F & ( (!B & ((!A) # ((C & D)))) ) ) ) # ( !E & ( !F & ( (!B & (C & D)) ) ) ) ( E & ( F & ( (!A & ((!B) # ((!C)))) # (A & (C & ((D) # (B)))) ) ) ) # ( !E & ( F & ( (!B & (((C & D)))) # (B & (!A $ ((C)))) ) ) ) # ( E & ( !F & ( (!B & ((!A) # ((C & D)))) ) ) ) # ( !E & ( !F & ( (!B & (C & D)) ) ) ) 图2和图4显示的都是ALM配置在Normal模式下DATAF进入ALM的一种路径,当ALM配置成算术模式时,DATAF进入ALM的路径 图5显示了当ALM被配置为算术模式时,DATAF进入ALM的路径,如图中绿圈所示,同时图中红圈所示和图2中的路径一样,只是这里的combout等式为N/A,也即其没有fan out。另外注意图5右侧属性栏中的F0和F2 LUT等式,虽然同样为“!d”,但是F0 LUT的输出作为加法器一个输入,而F0 LUT的输入只有DATAD,所以其输出也只与DATAD有关,对应Sumout和Carryout等式中的“D”项。同理,观察DATAF位于绿圈的路径,尽管其没有“直接输入”到F2 LUT,但是此时DATAF就是F2 LUT的唯一输入,并且F2 LUT的输出作为加法器的另一个输入,对应Sumout和Carryout等式中的“!F”项。 图5:算术模式下DATAF进入ALM的路径 根据上述分析,DATAE和DATAF虽然没有作为F?LUT的直接输入,但是F2和F3 LUT和其后面的3输入模块构成了图1中ALUT的下面的那个4输入LUT。 图5显示了一个非常简单加法器例子,DATAF和DATAD直接作为加法器的两个输入,尽管DATAF被取反了,图中黄圈模块就是取反。另外,信号在ALM端口处是不是首先被取反了?!如图5所示的F0 LUT的等式为!d,输入为DATAD,F0 LUT到加法器直接是直通,并没有取反器,为何SUMOUT表现为“D”呢,所以推断端口处信号均被“取反”,可以放大图5端口处,发现DATA前似乎有取反符合“!”,从属性编辑器可以找到很多例子来印证上述猜测。 分析及结论 本文试图详细了解DATAF端口上的信号“feed in”ALM后的路径,从而为TDC设计中需要微小修改时提供帮助。 附:
  • 热度 6
    2024-4-20 11:13
    1376 次阅读|
    1 个评论
    基于FPGA的TDC设计中使用PLL来模拟HIT
    基于FPGA的TDC设计中使用PLL来模拟HIT 概述 在进行基于FPGA的TDC设计时,为了测试方便,一般通过PLL来模拟外部“HIT”,这是进行码密度测试基本操作。通常的做法是需要FPGA片外提供两个非同源的时钟,一个用于系统时钟以及TDC的高速锁存时钟,另外一个用于产生模拟HIT。假如使用片内的PLL,那么就没必要这么麻烦了。 读本文之前,还可以参考之前博客 : https://mbb.eet-china.com/blog/1010859-213148.html , https://mbb.eet-china.com/blog/1010859-213159.html 乘除因子的真相 图1:PLL框图 如图1所示为PLL的内部结构框图,那么所谓的PLL的乘除因子与内部的这些counter的关系如下所示: FREF = FIN / N FVCO = FREF × M = FIN × M/N FOUT = FVCO / C = (FREF × M) / C = (FIN × M) / (N × C) 其实我们在讲乘除因子的时候必须搞清楚PLL的几个counter,即M、N以及C计数器。首先我们可以确定的是Megawizard里“Clock multiplication factor”就等于M计数器的值,而“Clock division factor”等于N计数器的值乘以C计数器的值,这些可以从上述公式里找到答案。 在进行PLL输出时钟设置的时候,Megawizard一般不提供,且ALTERA也不建议客户直接去设置M、N以及C计数器,而是通过设置乘除因子来设置PLL,编译器会自动设置这些计数器的值。只有高级应用,即高级用户可以通过特殊方式来设置M、N以及C计数器来配置PLL。另外,应用ECO工具手动修改FPGA设计的时候也可以修改这些计数器以及其他参数。 一个TDC模拟HIT设计实例 有篇参考论文上提到过一个利用FPGA的PLL产生HITs的例子,其中有两个问题一直没弄明白。最近几天通过不断的做实验终于搞清楚了问题,特总结一篇记录与此以备后查。 整个例子如图2所示,外部给FPGA一个100MHz的时钟,第一个PLL由100MHz产生一个387.5MHz的TDC时钟。第二个PLL产生一个33.68MHz的HIT时钟。我所说的问题,第一是为什么20MHz时钟要从FPGA外面兜一圈;第二是作者给出两个PLL的输出时钟之间的相位关系有256种组合,而没有直接给出原因。 图2:关联校准脉冲发生器 首先谈第一个问题,由于作者没有给出其具体使用的器件型号,所以这里我猜测这个20MHz在FPGA外部兜一圈的原因也许是因为作者使用的器件的PLL不支持逻辑时钟作为其输入,而必须是从FPGA引脚来的时钟才能作为PLL的输入,而ALTERA早期的Cyclone系列就有此限制。另外,早期的ALTERA器件也不支持PLL级联,所以也没有从第一个PLL产生一个20MHz来驱动第二个PLL。还有就是《PLL那些事之乘除因子》一文中有提到PLL的输出受限于PLL的FVCO,所以第一个PLL输出一个387.5MHz时钟后,无法再输出33.68MHz或者20MHz。否则,图2完全可以只用一个PLL产生387.5MHz和33.68MHz这两个时钟。 接着谈第二个问题,即387.5MHz和33.68MHz这两个时钟之间为何相位关系就有256种组合呢?分别用CLKH和CLKL来代替387.5MHz和33.68MHz这两个时钟。根据图2,可以得到CLKH=100*,而CLKL=100**。因此将第二个等式代入第一个等式我们得到CLKH=CLKL*5**=CLKL*,反过来也就是2945*TH=256*TL,也即是说低速时钟和高速时钟有256种不同的相位关系组合,因为每256个时钟周期低速时钟和高速时钟关系重复一次。所以,图2所示的使用PLL在FPGA内部产生TDC的模拟HIT输入是可行的。图2所示的这些256种可能的脉冲平均分布在2580ps范围内,那么每两个相邻脉冲的时间间隔就是10.08ps,这个值可以通过求n*29687.5和2580的模来得到(29687.5ps是33.68MHz时钟的周期)。图2还显示了一种增加HIT和TDC时钟之间的时间关系可能性的办法,即通过相移90度得到另外一个33.68MHz时钟,这样模拟的HIT多出一倍,同理,通过改变相移可以继续增加HIT的种类。 改进型模拟HIT 图2所示的模拟HIT产生电路相对比较复杂,原因前面提到了,是由于器件本身限制造成的。笔者自己使用的ArriaGX系列FPGA,该系列FPGA的PLL支持片内级联。也可以通过一个PLL同时产生TDC时钟和模拟HIT时钟。实际应用的时候还是用到了PLL级联,这是因为产生TDC时钟的PLL在产生TDC时钟的时候其FVCO频率已经被确定下来,所以在现有FVCO频率下是否能产生合适的用以模拟HIT的时钟还需认真考虑。 笔者实际使用的TDC时钟是250MHz,那么就需要另外一个PLL产生一个低速时钟,并且相位关系越复杂越好(即相关性越差越好)。为了验证上述分析,笔者作了三个实验,这三个实验分别用PLL产生了三个与250MHz时钟不同相位关系的模拟HIT时钟,实验的结果分别如图3、图4和图5所示。 图3:模拟HIT时钟和TDC时钟有10种相位关系 图4:模拟HIT时钟和TDC时钟有19种相位关系 图5:模拟HIT时钟和TDC时钟有205种相位关系 图3可以明显看出实际测量的结果模拟的HIT和TDC时钟确实只有10种相位关系(不考虑时钟的skew和jitter),而图4虽然看不出19种相位关系,但是时钟的skew,jitter以及延时链的非线性特性,某些相位的HIT很有可能已经重合而连在了一起,但是从数据上还是可以明显分辨出13组独立的数据,那些长连续的数据可以被高度怀疑为两个相邻相位拼接在一起了。图5的测试结果和实际使用随机(random)HIT所得到的测试结果基本相同,如图6所示。 图6:随机HIT测试结果
  • 热度 7
    2024-4-20 10:41
    1462 次阅读|
    6 个评论
    基于Cyclone V GX FPGA的TDC设计及测试结果分析 概述 基于老工艺的FPGA的TDC已经经过验证测试,可以安全可靠的用于产品。在逻辑资源受限的情况下,单通道TDC测量精度可以做到15ps左右,如果给予足够资源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提升精度。 之前已经分析了28nm器件逻辑资源的结构,与老工艺器件还是有些差别,如果应用这种工艺器件来实现TDC是否可以从老器件无缝移植过来呢?这是本文需要探讨的问题。 新老工艺相对TDC设计的不同挑战 使用老工艺FPGA进行TDC设计的时候,设计者首先面临的最大挑战是LAB之间以及LAB内部存在超大时延,所以TDC设计者在进行TDC设计的时候首先需要将这些超大BIN进行“切割”后平滑,否则TDC的精度会受到限制。 新工艺在ALTERA高端器件的表现(或者从公开发表的有关竞争对手Xilinx器件的论文同样提到)就是这种“超大”BIN已经消失,各延时单元的延时已经解决并得到均衡。可是从之前我们对应CycloneVGX器件逻辑单元的分析发现,这种超大时延仍然存在LAB之间。更为严重的情况是,每间隔一个延时单元,出现0延时的单元。这为TDC设计者带来了额外的挑战,意味着很可能大量的0尺寸BIN出现。这个结论在公开发表的论文中已经得到证实,如图1所示。 图1:通过码密度测试得到的BIN尺寸(a),TDL延时链中不同BIN尺寸对应的计数直方图(b) 从图1中b可以看出,大量统计位于0尺寸的BIN,也就是说延时链中大量单元的延时时间是0。 该论文讨论了作者使用了优化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该办法非常灵巧,通过BIN重新定位解决了0尺寸BIN“乱入”等问题。这个方法在需要使用Xilinx器件设计TDC的时候也有应用到。通过研究,个人理解此方法比较繁琐,可能需要大量的离线迭代最终统计得到重定位的BIN,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放弃此方法,采用其它方法同样解决了上述问题。 初步测量结果 Cyclone第五代器件逻辑单元ALM中包含4个寄存器,所以延时单元与寄存器的比例是1:2。那么在形成TDC的时候,存在两种可能,使用顶部寄存器锁存还是选择底部寄存器锁存。甚至不加约束,让编译器自己选择寄存器锁存,只不过这样的话锁存的寄存器一致性大打折扣。 测试结果显示,不管使用顶部寄存器锁存还是使用底部寄存器锁存,实验结果差别并不大。如图2所示为实测结果。 图2:使用400MHz采用时钟采集延时链Tap输出结果 上述测试结果中,总共占用了486个延时单元,测试显示第11个延时单元有一个超大延时,延时结果大概56ps左右。剩余单元的延时尺寸均被压制在30或30ps之内。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初步分析应该是使用的512个延时单元的延时链长度不足导致的。 如何处理第一个LAB较大延时? 在上面图2的实验结果中,在第一个LAB中出现几个延时较大(最大57ps,远大于平均值,即5ps)的延时单元。能想到的办法无非是两个,第一个是增大采样时钟到500MHz,这个方法在Cyclone V系列器件里似乎很难实现,内部逻辑很难保证稳定跑在这个速率。第二个方法就是增长延时链长度到640,然后截断出现大延时的延时单元。如图3所示,采用640个延时单元后,采用截断8个,初始段仍然存在超大尺寸BIN(类似事件“堵车”堵塞一样)。对比如2和图3,图3后段还存在空间,那么是否可以将截断长度增大,看看是否能解决此问题呢? 图3中最大延时单元出现在第14个(cell - 13)上,所以需要截断cell13之前的延时单元,经过实验发现不能随意截取,否则编译器会报布局错误(原因不明),经过不断尝试发现将截断点选择在cell-23上能通过编译,结果如图4所示,当增大截断长度后,确实可以解决该问题。图5测试查找表校准曲线。注意图4中平均BIN尺寸是5.5ps。 图3:640个延时单元 截断前面8个,最大延时为48ps 图4:640个延时单元,400MHz采样,最大延时29ps,其余大都低于20ps 图5:查找表校准曲线
相关资源
  • 所需E币: 5
    时间: 2023-3-6 21:51
    大小: 64.8MB
    上传者: 小圆梦
    图解西门子tdc与s7-300400plc
  • 所需E币: 0
    时间: 2022-10-24 09:36
    大小: 3.11MB
    上传者: samewell
    国产TDC芯片_MS1022手册.pdf
  • 所需E币: 1
    时间: 2022-5-9 15:02
    大小: 47.87MB
    上传者: 西风瘦马
    西门子TDC编程及应用指南_11812949___.pdf
  • 所需E币: 5
    时间: 2021-9-8 20:59
    大小: 14.91MB
    上传者: czd886
    基于TDC的超声波压力检测系统设计与建模分析
  • 所需E币: 0
    时间: 2020-12-25 16:45
    大小: 1.53MB
    上传者: czd886
    TDC与FPGA脉冲激光测距系统的数字除噪方法研究
  • 所需E币: 4
    时间: 2019-12-25 15:56
    大小: 146.72KB
    上传者: 微风DS
    针对大型传动系统,设计了一个基于VME总线的多CPU的高性能控制系统.基于高可靠性和广泛选择余地的考虑,采用支持VME总线的板卡搭建系统的硬件平台,同时为提高该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实时性,以VxWorks为软件平台,编写了电流...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lVoI41No.10第41卷第10期2007年10月JournalofZh@angUniversitylEngineeringScienceOct.2007基于VxWorks的多CPU高性能控制系统肖铁妹,朱春毅,李崇坚(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北京10007I)摘要:针对大型传动系统,设计了一个基于VME总线的多CPU的高性能控制系统.基于高可靠性和广泛选择余地的考虑,采用支持VME总线的板卡搭建系统的硬件平台,同时为提高该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实时性,以Vx-Works为软件平台,编写了电流闭环应用程序,并进行了带3kW异步电机运行的电流闭环实验.实验中,将给定……
  • 所需E币: 5
    时间: 2020-1-2 00:58
    大小: 2.17MB
    上传者: 二不过三
    TDC是时间测量的基本手段和常用技术,其测量原理是将携带时间信息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数字化),从而完成时间信息的测量。目前,实现TDC的技术有时间放大、游标卡尺、电流积分、计数器、延迟线等多种技术。利用延迟线法实现TDC电路采用的是带锁相环的抽头延迟线,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节省电路资源,同时可以克服延迟线的变化,确保测量结果的稳定。……
  • 所需E币: 3
    时间: 2019-6-5 22:19
    大小: 826.4KB
    上传者: royalark_912907664
    针对室内定位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无时钟同步的TDOA室内定位系统的设计方案。该系统以仓储搬运机器人为背景,借助于无线电通信电路,通过测量机器人身上的无线电发射器发出的信号到辅助节点的传播时延差(TDOA),使用双曲线定位法估计目标相对坐标位置。方案实现通过用TDC-GP22分别测量每俩组无线电到达的时间差,通过SPI传输给主控芯片NUC100RE3AN处理,将由双曲线定位计算出的坐标通过串口发送给上位机上。实验结果显示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误差一般在1.5m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