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电阻

相关帖子
相关博文
  • 2025-6-20 10:21
    3 次阅读|
    0 个评论
    测量电磁铁绝缘电阻需使用兆欧表,操作流程如下: 检测准备阶段‌ 首先断开电磁铁所有外部电源,移除控制线路连接线。若电磁铁含电容组件,需放电至少2分钟以消除残余电荷。选择兆欧表时,额定电压≤500V的电磁铁采用500V量程仪表,>500V则选用1000V或2500V量程。使用前需验证仪表状态:L/E端子开路状态下以120r/min转速摇动手柄,指针应指向“∞”;短接两端子后指针归零方确认仪表正常。 测量操作规范‌ 接线时,将线圈引线连接兆欧表L端,电磁铁金属外壳接E端。若电磁铁表面存在防污涂层或潮湿,需增加G端(屏蔽环)连接绝缘层表面,避免漏电流干扰读数。摇测时保持手柄匀速120r/min持续1分钟,待指针稳定后记录数值:500V以下设备绝缘电阻应≥0.5MΩ,500V以上需≥1MΩ。精密电磁铁需额外记录15秒与60秒数值,计算吸收比(R60s/R15s≥1.3为合格)。 **防护要点‌ 操作人员必须穿戴绝缘手套及防护服,强磁场环境(>100mT)禁止佩戴金属饰品。读数完成后需先断开L端连线再停止摇表,防止电磁线圈反向放电损坏仪表。高压电磁铁(>1000V)测试后需用放dian棒接地泄压≥2分钟。 结果评估标准‌ 基础绝缘电阻低于阈值(低压<0.5MΩ,高压<1MΩ)需排查线圈受潮或破损。吸收比<1.3表明绝缘老化需维护。实测值需按环境温度修正——温度每升高10℃,电阻值约下降50%,应换算至20℃标准值比对。 注意事项‌: 工业电磁铁每月检测1次,高频实验室设备建议每周检测; 水下应用需同步验证IP68密封性; 标配工具包括兆欧表(如YG-JYZ2型)、高压放dian棒、绝缘手套及红外测温仪(监测线圈温升)。
  • 2025-6-14 10:28
    0 个评论
    电输运性能‌是指材料在电场作用下,电子在材料中传输的能力和效率。具体来说,电输运性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电子的自由移动性‌: 导体中的电子具有较大的自由移动能力,这是由于导体中的原子或分子结构具有一定的松散性,使得电子可以很容易地在相邻原子或分子之间跳跃。相比之下,绝缘体中的电子受到凝聚态结构的束缚,自由移动的能力较弱‌。 ‌电荷的导电性‌: 导体中存在自由电子,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电子会受到电场力的作用而移动,形成电流。电子的自由移动性决定了导体的导电性能,而导电性能则取决于导体中自由电子的浓度和移动率‌。 ‌电阻和电导‌: 电阻是导体对电流流动的阻碍程度的量度,电阻的大小直接影响导体的导电性能。电导则是电阻的倒数,用于表示导体的导电性能。良导体具有极低的电阻,电流可以很容易地通过,而劣导体则相对阻力较大‌。 ‌热噪声‌: 导体中的电子会受到热运动的影响,产生不规则的热运动,这种热运动会引起电子的碰撞和散射现象,干扰正常的电流传输,形成所谓的热噪声。热噪声对电子器件的性能和精度具有一定影响‌。 影响因素 电输运性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 ‌材料性质‌:不同材料的原子或分子结构会影响电子的自由移动能力。 ‌几何形状‌:导体的截面积和长度会影响电子的通道数和碰撞机会。 ‌温度‌:热运动会影响电子的散射现象,从而影响电输运性能。 测量方法 电输运性能通常通过测量电阻和电导来评估。电阻的大小可以直接反映导体对电流流动的阻碍程度,而电导则是电阻的倒数,用于表示导体的导电性能‌。
  • 热度 3
    2024-9-7 09:04
    465 次阅读|
    0 个评论
    在讨论CH224K芯片的CFG1引脚对GND(地)电阻时,我们通常关注的是如何通过配置这个引脚来设定芯片的工作模式。CFG1引脚通常用于设定芯片的电源电压阈值,这决定了USB Type-C接口可以支持的最高电压输出。 CH224K芯片的配置 CH224K芯片是一款USB Type-C控制器,它支持多种电源输出方案和数据交换功能。CFG1引脚通过连接到GND或通过一个电阻连接到GND,可以设置不同的电源模式。 电阻配置 1. 无电阻连接(直接接地): 当CFG1直接接地(即不通过电阻直接连接到GND)时,芯片可能配置为只支持USB默认的5V电源输出。 2. 通过电阻接地: 通过不同阻值的电阻连接CFG1到GND,可以设定不同的电源电压阈值。例如,某些阻值可能使芯片支持9V或12V等更高的电压输出。 实验中的电阻配置 您提到尝试了不同的电阻值(包括无连接NC情况),但诱骗不成功。这可能意味着: 电阻值不正确:确保使用的电阻值与CH224K的规格书中推荐的配置相匹配。 电路其他部分问题:如果电阻配置正确,那么问题可能在电路的其他部分,如CC线的连接、电源供应或其他组件可能存在问题。 推荐的步骤 1. 仔细检查规格书:重新查看CH224K的规格书,确认CFG1的正确配置方法及其对应的电源模式。 2. 验证电阻值和连接:使用万用表检查电阻的阻值是否正确,以及电阻是否牢固地连接在CFG1和GND之间。 3. 检查CC线连接:确认CC1和CC2的连接是否正确,包括线上的上拉电阻是否符合规格。 4. 电源和地线检查:检查芯片的电源和地线连接是否稳定可靠。 5. 参考示例电路:参考CH224K的数据手册中提供的示例电路,确保您的电路设计与其一致。 如果以上步骤都无法解决问题,建议联系芯片供应商的技术支持,或者寻求专业的电子工程师帮助进行故障诊断。
  • 热度 5
    2024-7-19 14:41
    626 次阅读|
    0 个评论
    插件电阻与贴片电阻的更换是电子维修中的常见操作,它们各自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场景,因此在更换时需要注意一些特定的步骤和注意事项。以下将详细阐述插件电阻与贴片电阻的更换方法。 一、插件电阻的更换 插件电阻,也称为直插电阻,通常具有较长的引脚,可以直接插入印刷电路板的孔洞中,并通过焊接固定。更换插件电阻的步骤大致如下: 准备工具和材料:电烙铁、焊锡丝、吸锡器、镊子、斜口钳等基本工具,以及新的插件电阻。 断电和检查:确保电路已断电,并使用万用表检查电阻是否确实损坏,避免不必要的更换。 拆卸旧电阻:使用电烙铁加热电阻引脚上的焊锡,待焊锡熔化后,用镊子或斜口钳轻轻拔出电阻。如果焊锡较多,可以使用吸锡器辅助清理。 安装新电阻:将新电阻的引脚插入电路板对应的孔洞中,注意引脚的方向和长度。使用电烙铁和焊锡丝将电阻引脚焊接牢固,注意焊接时间和温度,避免过热损坏电路板或电阻。 测试和验证:焊接完成后,使用万用表测试新电阻的阻值是否符合要求,并通电测试电路功能是否正常。 二、贴片电阻的更换 贴片电阻体积小巧,直接焊接在电路板的表面,更换时需要更高的精度和细心。更换贴片电阻的步骤包括: 准备工具和材料:热风枪(或电烙铁)、焊锡丝、吸锡带、镊子、放大镜(可选)、新的贴片电阻等。 断电和检查:同样,确保电路已断电,并使用万用表检查电阻是否损坏。 加热和拆卸:对于使用热风枪的情况,将热风枪温度调至适当范围(避免过高以免损坏周围元件),对准贴片电阻加热,待焊锡熔化后,用镊子轻轻取下电阻。如果使用电烙铁,则需要在电阻的两端轮流加热,同时用吸锡带吸走焊锡。 清洁焊盘:用酒精棉球或专用清洁剂清洁焊盘上的残留焊锡和杂质,确保新电阻能够良好接触。 安装新电阻:使用镊子将新电阻放置在焊盘上,注意方向和位置。使用热风枪或电烙铁重新焊接电阻引脚,确保焊接牢固且没有短路。 测试和验证:与插件电阻更换相同,使用万用表测试新电阻的阻值,并通电测试电路功能。 三、注意事项 安全操作:在更换电阻时,务必确保电路已断电,避免触电危险。同时,注意操作工具的温度,避免烫伤。 精确匹配:在更换电阻时,应尽可能选择与原电阻相同型号和参数的电阻,以确保电路性能不受影响。 焊接质量:焊接时应保证焊点光滑、无虚焊和短路现象,以提高电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环境控制:在焊接过程中,应注意控制工作环境的温度和湿度,避免对焊接质量和电路板造成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插件电阻与贴片电阻的更换虽然步骤相似,但在具体操作和注意事项上有所不同。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并遵循安全、精确、可靠的原则进行更换。 本文由猎芯网提供。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 热度 11
    2023-8-8 10:03
    1302 次阅读|
    0 个评论
    干货 | 教你使用ADC精确测量电阻阻值
    现在很多单片机都有 ADC 功能了, 10 位或者 12 位的,使用 ADC 测量电压是很方便的,测量电阻阻值的话可以使用欧姆定律进行分压然后测量分压后的电压即可计算出电阻阻值,最简单的电阻测量电路如下图: 这时候测量点的电压计算公式为: Vo=R2 / (R1 + R2) * Uref 。 这是最简单的测量计算方法。但是因为简单也会导致不少小问题,比如如果 R1 取值为 2K , Uref 为 5V ,而 R2 的阻值范围在 5 到 10 欧姆左右,那么 R2 分得的电压 Vo=0.01247 到 0.02488 ,电压变化的范围过小,如果 ADC 是 12 位的, ADC 的参考电压为 3.3V ,这时候 ADC 的采集值的范围在 15 到 30 ,也就是 AD 值的变化范围有 30-15=15 个,而电阻的变化范围为 10-5=5 欧姆,也就是 5 欧姆的变化范围用 15 个 AD 值的变化来计算,那么 AD 测量的精度就是: 5 欧姆 / 15 个 = 0.33 欧姆,也就是 AD 值加 1 ,计算得到的电阻值就要加 0.33 欧姆,这精度着实让人接受不了。 再比如 R1 和 Uref 的值不变,而 R2 的阻值范围在 1K 到 2K 之间,同样的计算方法得到 R2 的分压值 Vo=1.1 到 1.65 伏, AD 值的范围为 1365 到 2048 , AD 的测量精度为: 1K/(2048-1365)=1.46 。奇怪的是为什么 AD 值的范围这么大了,精度反而更很差劲呢?因为电阻的取值范围很宽,导致精度降低了。 怎么办?我想要测量一个比较精密的电阻的阻值 R2 ,该怎么办?下面的方法是网上的电桥测量电阻的方法,我为了测量方便有所修改。电阻网络电路如下图: R2 的电阻阻值大约在 100 到 200 欧姆,我们取一个参考电阻 R3 为 100 欧, R1 和 R3 阻值相同为 2K 。这样得到了 U1 和 U2 两个分压值, U2 为固定电压 U2=100 / (100+2000) * Uref 。 U1 的值根据 R2 的变化而改变: U1=R2 / (R2+2000) * ref 。得到了 U1 和 U2 之后可以计算压差: △U=U1-U2 ,将这两个电压输入到运算放大器中去进行合理放大,使得得到的输出电压范围在 ADC 参考电压范围内尽可能的宽,这样使用 ADC 就能更加精确地测量到电压值。使用运放进行放大的电路如下图: 在 R5=R6 , R7=R8 的情况下,运放的放大倍数 m=R7 / R5 。电路中的放大倍数为 m=20 。经运放放大后得到了 Uo 送到单片机系统的 ADC 中去进行 AD 采样。那么我们可以计算一下 ADC 测量得到的 AD 值和电阻 R2 之间的关系。 现在假定 ADC 系统的参考电压为 Uadc , ADC 采样位数为 12 位, ADC 的测量值为 A ,那么 Uo 的计算公式如下: Uo = A / 4096 * Uadc 而 Uo 也是运放的输出电压,根据电桥网络和运放进行计算可以得到: Uo = (U1-U2) * m = ( (R2/(R1+R2) - R4/(R3+R4) ) * Uref * m 也就是说: ( (R2/(R1+R2) - R4/(R3+R4) ) * Uref * m = A / 4096 * Uadc ----------------------------① 上式中 R1 、 R3 、 R4 、 m 、 Uref 、 Uadc 都是已知的,那么根据 ADC 测量得到的值 A’ 就可以轻松计算出来电阻 R2 的阻值。 上面说的是理论上的计算方式,的确是这样的,但是往往现实都比较残酷,由于电阻都有误差而且运放也不是绝对精密,那么已知的 R1 、 R3 、 R4 、 m 、 Uref 、 Uadc 几个参数都是和真实值有微小差别的,例如电阻 R1 的标称电阻为 2K ,误差为 1% ,万用表测量得到的阻值为 1980 欧姆,显然误差是有的,直接带入式子进行计算是不可行的。那怎么办呢? 解决办法总是有的。前面公式 ① 中是根据 ADC 的测量值和几个已知参数来求电阻 R2 的阻值,那么我们就反过来,使用若干组已知的固定阻值的 R2 电阻接入电阻网络并测量出 AD 值 A ,来计算 R1 、 R3 、 R4 、 m 、 Uref 、 Uadc 几个参数,但是这几个参数有点多, 6 个未知参数需要 6 组式子才能解出来,非常的费劲,那么我们就简化一下计算方式。 我们将 R4 设为 0 欧姆,也就是 U2 接到 GND , U2=0 ,这样式子 ① 就能简化成: R2/(R1+R2) * Uref * m = A / 4096 * Uadc ----------------------------② 这不简单多了!好,现在我们要求出式子中的 R1 的阻值和放大倍数 m ,两个未知数我们就需要两组已知的点 (R2 , A) 来求出参数 R1 和 m 。这样取第一个点的测试电阻为 R21 , AD 值为 A1 ,第二个点的测试电阻为 R22 , AD 值为 A2 ,带入到式子 ② 中去得到: R21/(R1+R21) * Uref * m = A1 / 4096 * Uadc R22/(R1+R22) * Uref * m = A2 / 4096 * Uadc 上面的式子除以下面的式子可以得到: (R21/(R1+R21)) / (R22/(R1+R22)) = A1 / A2 进过整理之后得到: R1=(R21 * R22) * (A2 - A1) / (R22A1 - R21 * A2) 这就求出来了 R1 的阻值了。 然后我们再求 m 的值,根据式子 ② 可以得到 m 的计算公式为: m = (A / 4096 * Uadc) / (R2/(R1+R2) * Uref) 我们将电阻网络的电源和 ADC 系统的参考电源连接到一起,也就是说 Uref=Uadc ,我们要保证电源的稳定性,可以使用 TL431 或者 REF3030 等高精度稳压芯片生产稳定电压源为电阻网络和 ADC 系统供电。由于 Uref=Uadc ,这样的话上面的式子得到了简化: m = (A / 4096) / (R2/(R1+R2)) 整理得到: m = A(R1+R2) / (4096 * R2) ----------------------------③ 式子 ③ 中 R1 在前面已经算出来了,那么 m 也求出来了。 到这里我们已经求出来了 R1 和 m 的值,后面就能根据这两个参数和测量出来的 AD 值求出来待测电阻 R2 的值了。由于 Uref=Uadc ,式子 ② 变成: R2/(R1+R2) * m = A / 4096 整理得到: R2 = A * R1 / (4096*m - A) ----------------------------④ 式子 ④ 已经简单到只需要 A 、 R1 、 m 就能计算出来 R2 的阻值了,并且使用的 R1 和 m 都是我们自己计算出来的值,而不是直接使用理论计算出来的值,精度提高了不少。同时我们可以发现由于 Uref=Uadc ,上面的式子 ② 两端约分了,所有计算竟然和 Uref 、 Uadc 没有关系了,也就是说不管 Uref 、 Uadc 怎么变动,只要 Uref 和 Uadc 一直是相等的,所有参数和阻值的计算都不涉及到 Uref 和 Uadc 。但是我们最好要保证 Uadc 的稳定,不然测量出来的 AD 值会不准确的。 关注公众号“优特美尔商城”,获取更多电子元器件知识、电路讲解、型号资料、电子资讯,欢迎留言讨论。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