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教育孩子心得
现在的孩子教育从孕期3个月就开始了,就是年轻妈妈说的“胎教”,也就是早期教育开始了!为了减少篇幅这里我只从如何传递知识更有利于吸收。
先谈一个现象,聪明的孩子掌握的知识很丰富,比如说话能力强、思维反应敏捷,那么他们是怎么快速掌握的呢?而有的却没掌握到呢?难到跟遗传一定有关?不管有不有关,我们可以用实验证明一下或许会明白。
实验一:没有眼睛或不给眼睛看任何东西。如果一个婴儿出生下来就感受不到光,那么他的“视觉系统”可能会失去功能,长大后根本无法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这样状态的人能聪明吗?如果视觉系统是完好的,我们只给他看一种白光(白天的自然光),那么他能认识这个世界吗?可能不认识,因为他只吸收了白光,其他光没见过,就好象跟你遇到陌生环境一样,我想这样的人长大后,可能是人们常说的白痴,不认识物体和世界(由颜色表现出来)。这说明人们认识世界,眼睛是需要先吸收和理解颜色的,如果早期吸收的颜色越丰富,后期认识世界就越快。
实验二:没有耳朵或者只给他听一种单调的声音。如果一个婴儿一出生耳朵就把耳朵堵住,那么他的“听觉系统”可能会失去功能,刚出生的婴儿是需要慢慢适应声音的环境的,听到的声音则该频段的“毛细胞”就会很活跃,反之就会退化,很多丧失部分听力的人,对某些频率的声音毫无知觉,这说明人的耳朵也是有个“频率响应”(来自电子专业术语)。如果某些频段的“毛细胞” 功能退化后,又在孩子长大后要想恢复其功能是极其困难的。即便婴儿出生耳朵是正常的,如果你在“幼儿期”给他的声音信息很单调,那么他听觉系统活跃的毛细胞也是很单调的,导致后期对世界上声音信息理解有严重的滞后影响。这说明耳朵要达到很灵敏状态,是需要在婴幼儿时期吸收和适应各种声音信息的,这对孩子长大后,理解各种声音信息打下扎实的基础。
实验三:2岁前学会母语,3前岁母语完全定型。也就是每个人在3岁前会熟练掌握自己的家乡话,3岁后,不管到哪里都不是那么容易忘记自己的母语。那奇怪的是,3岁后再学习别的语言就会变得没那么容易了,而且更不明白的是,母语是在“无知”的状态下学会的,3岁后长大学习语言是在“有知”状态下进行的,有的人学了一辈子英语,结果还不会说,这能说明什么呢?
这个问题说明了婴幼儿时期的“语言天赋”,过了这个时段再学习则需要难度的。
以上三个实验说明什么呢?一方面说明了“听觉、视觉”的重要性,另一方说明了0~3岁这个阶段是“超级铂金时段”,也就是过了3岁再学习知识是要打折扣的,同时也论证了一个重要的现象“学习语言是不一定需要基础而且也不需要强迫接受”。有的人担心语言太多,会让脑子混肴掉,其实根本不用我们担心,他们的脑袋是一个超级的硬盘,只需等后格式化和分区,然后再有计划的装进东西。0~3岁前装入的速度非常快,3~7岁就慢得多了,7~12岁就更慢了,按照百分比来说吧!0~3岁是50%,3~7岁是30%,7~12岁是20% ,不用的那部分将空缺下来,0~3岁学的东西装在右脑了,而这部分是我们永远无法回忆起,你能回忆起3岁前的事吗?你能说你3岁前没学任何东西吗?这要问问你的父母,他会告诉你2岁就学会说话了,认识了很多叔叔和阿姨!只是你不知怎么认识的,这就是右脑半球的威力!如果这个时候你能装更多东西进去,那长大后就更不得了啦!下面我要讲讲视觉和听觉的一些常识及其如何才能做到。
综上述实验,视觉系统和听觉系统既然对初生婴儿的重要性,如果从医学实验来讲,任何细胞都有自己的功能和独特性,越用越厉害,不用则退化(这里我建议读者去查阅医学知识),也就是说,视觉细胞和听觉细胞需要激活和不停的训练它,他才发挥出更更出色的本领来。所以我们会常常发现一个现象,音乐家的后代有音乐细胞、画家的后代有美术细胞,这里一方面确实受到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听觉细胞在0~3岁阶段感知钢琴(音乐)频谱很宽(20Hz~20KHz为人们听觉范围频率),所以让这个孩子的听觉细胞感知了多频段音符,能听出人间温暖、感情、动静、心境等等。而3岁后没有听到的孩子,则些频段的听觉细胞则退化,如果还是没有,则长大后永远都不会听出声音的美感了。同理画家的后代也是一样,出生后感知了色彩斑斓的颜色,任何物体都是颜色构成的,视觉细胞相当活跃,观察能力也很强,有的画家能从画中看到美感、喜怒哀乐等。如果从医学角度上讲,任何物体由颜色构成的视觉数据,通过眼球传送给视觉细胞形成图像,如果颜色分辨率越高,也就观察越仔细、观察能力越强。
其实,我们也看到3岁前学习的那些知识,是跟环境有关的,母语是父母环境下,天天和孩子交流,潜移默化(无意识接受)而实现的,没有强迫孩子。这道理说明了,婴儿是有天然的潜移默化的本领,也是人的本性,我们后天性强制教育、考试实际上是违背了人的本性,由于科学还欠缺发达和理性,但这种方式也比不考试好。幼儿潜移默化的现象给我一个很好的启发,就是说明了学习任何东西都需要不停的反复讲、反复教,这样才会深深的记忆在幼儿的右脑里面,但是这个“反复”恰恰又是人类惰性本性的克星,所以没有太多的父母能坚持、反复的教育孩子。
这里,大家看到一个严峻的问题,学习或者创业及其做任何难度大的事情,只要无法坚持反复讲解、训练、实验、论证都不会取得成功,这又证明了要想成功,父母必须要有“滴水穿石、始终如一”之耐性。我想那些即将为人父母或者已为人父母的人,你有耐心去教育孩子吗?比如:
你能每天给孩子唱5分钟的英语或中文歌曲吗?(培养情感语感)
你能每天给孩子讲一个中文或者英文童话故事吗?(培养情感语感)
你能给孩子每天朗诵一首英语或者中文诗歌吗?(培养情感语感)
你能给孩子每天诵读一小段弟子规或者国学吗?(长大就会用到)
凡是那些需要记忆的,特别是第二语言,只要你坚持读给孩子听,都会收获不小的,希望孩子有收获,父母就得付出,这才遵循“哲学守恒定律”。如果我们无法坚持做到反复,那有什么好的方法才能实现呢?下面我介绍几种方法:
对于已经接受过上面的方法,到底有什么收获呢?我想我在这里写的,肯定有收获,才把这些经验告诉给大家,让孩子们都有机会成为国家的人才。 我的理念是,孩子们需要认识的、记忆的在幼儿时期已经完成,后期上学多练习写字、认识社会,让学习变得容易,回家好好玩童年该玩的东西,而不是天天在那里做做不来的家庭作业,避免导致读书是为了考试,考完大学工作也找不到,什么也不会。下面主要介绍训练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婴儿出生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都是“无知”的,需要外接环境去适应他,然后把感知信息一一记忆下来。比如什么是妈妈声、爸爸声、白天和夜晚感觉、碰到乳头的感觉、吸允奶头奶味的感觉,外接温度的感觉等等,这些细胞都要一一激活才会有作用。
对于光信息。出生的婴儿只会认识黑与白(医学有证明),实际上就是白天与夜晚,这也是太阳系数亿年的规则,这个系的所有生物都需要适应这个规则,所以白天与黑夜(白与黑)的光是人的本性识别。出生后的10多天,他需要认识这样的光,下面是颜色色谱适应参考计划:
1.出生后的10天每天醒来都能看到渐变的白光,由亮到暗,再由暗到亮,频率不能太快,灯光要柔和、每次持续5~10分钟。
2、10天后开始红色(R),也是渐变,由亮到暗,再由暗到亮,频率不能太快,灯光要柔和、每次持续5~10分钟。
3、20天后开始红绿色(RG),也是渐变,由亮到暗,再由暗到亮,频率不能太快,灯光要柔和、每次持续5~10分钟。
4、30天后开始红绿蓝色(RGB),也是渐变,由亮到暗,再由暗到亮,频率不能太快,灯光要柔和、每次持续5~10分钟。
5、40天后开始红绿蓝黄色(RGBY),也是渐变,由亮到暗,再由暗到亮,频率不能太快,灯光要柔和、每次持续5~10分钟。
6、50天后,红、橙、黄、绿、青、蓝、紫,渐变交替慢变、移动。由亮到暗,再由暗到亮,频率不能太快,灯光要柔和、每次持续10分钟。
7、3个月后设定为自动处理,比如每天上午10点醒来,听到起床音乐后,孩子可能会醒来,此时和音乐同步。
8、1岁后,程序控制为自然光,光要求平和、温和、感觉舒适、每天和声音定时开启,声音结束后,色彩也自然关闭。
9、2岁后、要求改变色彩变幻频率(闪烁会加快),灯球移动会变快,颜色种类会增多。和声音同步进行。
10、3岁后、色彩变化由音频节奏控制,让孩子感受声音和光、色彩自然融合,和声音同步进行。
以上按时坚持做到后,孩子的性情应该很温和,态度很积极,对大自然的认识和观察能力会很强。
对于声音信息。婴儿出后,听觉细胞首先是慢慢吸收环境各种声音信息,这个时候吸收声音信息越多,大脑就储存得越多。不过这个吸收是一个渐变过程,不能太急,要遵“循潜移默化自然吸收规则”,你需要做的是:第一提供各种频段的声音信息;第二能让这些声音信息周期性反复发出给婴儿正常距离听到。下面是一些播放计划(只需占用醒来后和睡觉前的一点时间)参考:
1、0~3个月的婴儿,每天早上按时播放10分钟的贝多芬、莫扎、肖邦的曲子。每天睡前播放10分钟柔和的轻音乐,注意声音强度不能太大,以自然听觉听到为准,最好和色彩光源同步。
2、4~6个月的婴幼儿,在以上基础上,每天早上多加10分钟第二外语(如英语)诗歌朗诵。每天晚上睡前多加10分钟的妈妈、爸爸诗歌朗诵,可以自己写也可以朗诵别人的,10天更换一次内容,最好能和多彩光源同步。
3、7~9个月的幼儿,每天早晚播放30分钟的曲子、诗歌、儿歌(最好中外),晚上睡前还添加一点小故事(最好中英文)。
4、10~12个月的幼儿,每天早晚播放30分钟的曲子、诗歌、儿歌(最好中外),弟子规、晚上睡前还添加一点小故事(最好中英文)。
5、13~15个月的幼儿,每天早晚播放30分钟的曲子、诗歌、儿歌(最好中外),三字经、晚上睡前还添加一点小故事(最好中英文)
6、16~18个月的幼儿,每天早晚播放30分钟的曲子、诗歌、儿歌(最好中外),百家姓、晚上睡前还添加一点小故事(最好中英文)
7、19~21个月的幼儿,每天早晚播放30分钟的曲子、诗歌、儿歌(最好中外),唐诗、晚上睡前还添加一点小故事(最好中英文)
8、22~24个月的幼儿,每天早晚播放30分钟的曲子、诗歌、儿歌(最好中外),宋词、晚上睡前还添加一点小故事(最好中英文)
9、2~2.5岁,每天早晚播放30分钟的曲子、诗歌(可以父母朗诵的加法口诀和乘法口诀)、儿歌(最好中外),论语、晚上睡前还添加一点小故事,此时曲子、诗歌、儿歌都要缩短,故事篇幅加长(最好中英文)。一个月更换一次曲子、诗歌、儿歌、故事。
10、2.5~3岁,每天早晚播放30分钟的曲子、诗歌(可以父母朗诵的加法口诀和乘法口诀)、儿歌(最好中外)、中庸、晚上睡前还添加一点小故事,此时曲子、诗歌、儿歌都要缩短,故事篇幅加长(最好中英文)。一个月更换一次曲子、诗歌、儿歌、故事。
11、3~4岁,每天早晚播放30分钟的曲子、诗歌(可以父母朗诵的加法口诀加到20以内和乘法口诀19x19)、儿歌(最好中外)、大学、老子、晚上睡前故事,此时曲子、诗歌、儿歌都要缩短,故事篇幅加长(最好中英文)。一个月更换一次曲子、诗歌、儿歌、故事、国学(重复前面的)。
12、4~5岁,每天早晚播放30分钟的曲子、诗歌(可以父母朗诵的加法口诀加到20以内和乘法口诀19x19)、儿歌(最好中外)、重复国学、晚上睡前故事(添加成语历史故事),此时曲子、诗歌、儿歌都要缩短,故事篇幅加长(最好中英文)。
13、5~6岁,每天早晚播放30分钟的曲子、诗歌(可以父母朗诵的加法口诀加到20以内和乘法口诀19x19)、儿歌(最好中外)、重复国学、晚上睡前故事(添加中外历史故事),此时曲子、诗歌、儿歌都要缩短,故事篇幅加长(最好中英文)
14、6~7岁,每天早晚播放30分钟的曲子、诗歌(可以父母朗诵的加法口诀加到20以内和乘法口诀19x19)、儿歌(最好中外)、重复国学、晚上睡前故事(添加国家地理、自然、天文介绍),此时曲子、诗歌、儿歌都要缩短,故事篇幅加长(最好中英文)
结束以上时期的早晚训练后,开始上小学了,只要坚持播放下来,基本上达到,英语听力、口语基本没基本没有问题、故事演讲没有太大问题(语文基础很扎实)、数学基础也很好、社会能力不会有问题,此时会通过“三字经、弟子规、故事”等知识武装自己为人处事的态度和能力,会通过论语、中庸、故事、历史、地理了解社会。此时观察、洞悉能能都会很强,应该是一个很能干的孩子。
对于上述的知识点介绍,由于版权问题,这里不好一一赘述,不过我们可以通过讨论获取更多的方法,希望读者和我联系。
对于智能化装置(包括色彩和声音自动处理),我们已经为很多父母个性定制了这套系统,希望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不要埋没孩子天性——潜移默化的本能,更不要浪费了婴幼儿特殊能力的时期,如果是举手之劳,且早晚轻松训练,就当是作息时间训练吧!养成良好的作息也不容易。
那些父母朗读,可以采用录音笔或者电脑录音即可,转换成MP3格式即可。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