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如今已是享誉世界的著名科学家,但他只要两腿一扎进泥土,就活脱脱一个农民!这幅照片反映了一个真正科学家的工作状态,着实打动人心。
袁隆平说:“书本上种不出小麦,电脑里种不出水稻。就像我们的工作,主要是在试验田,就是打雷我们也要下地。打雷、刮大风、下大雨的时候,才要到田里面去看呢,看秧苗倒伏不倒伏,看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真要去看的哩!”
反观我们今天的博士和教授,能够像袁隆平这样搞科学研究真的不多。有些人写论文靠东抄西抄,所谓的科研成果,观点是张三的,数据是李四的,却很少有自己的东西,他们的“小麦”、“水稻”都是从书本和电脑里面长出来的。头顶教授的桂冠,与袁隆平相比,科研水平的差距是何其之大,学术态度的差距何其之大,人品的差距也是何其之大!
当今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国家对科研的投入越来越大,科研队伍也越来越庞大,但其中的假教授、假成果也越来越多,国家花出去那么多的钱,换来的却是一堆堆的废纸。
我们需要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不仅需要像他那样做出实实在在的成绩,更需要像他那样做个实实在在的人。
[延伸阅读]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过去,科学界普遍认为,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1960年春,时任湖南省黔阳农校教师的袁隆平在进行早稻常规育种试验时,发现并验证了天然杂种水稻具有第一代优势,突破了“水稻杂交无优势”的禁区。1970年10月23日,在海南省崖县南红农场荔枝沟村的一片沼泽地里,袁隆平和助手发现了一棵野稗的雄性不育株,为杂交稻种的选育成功打开了一个突破口。1973年,杂交水稻在我国正式培育成功,将水稻亩产量由300公斤提升到500公斤。到2002年,袁隆平又培育出亩产高达800公斤的杂交水稻品种。袁隆平的下一个目标是在2010年实现水稻平均亩产900公斤,第4期的目标是平均亩产1000公斤,实现“禾下乘凉”的梦想。
用户95045 2007-9-4 17:47
在生动的故事中传扬科学的精神,老师总是有高招,呵呵
ash_riple_768180695 2007-8-15 16:24
ash_riple_768180695 2007-8-15 16:20
生动有趣,还有一点:磁头生活的地方空气稀薄。
用户67604 2006-11-22 14:47
民族的脊梁啊!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用户51868 2006-11-4 08:23
职业精神!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