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岁的叶培建精力过人。在卫星进场等待发射的50多天里,他总是手里抓着一个不锈钢茶杯,一会儿出现在测试厂房,一会儿出现在监控室,一会儿又现身会议室。
“事情千头万绪,而我们必须万无一失。”当《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终于“抓”住这位嫦娥一号卫星系统的总指挥、总设计师时,叶培建刚刚带领助手们排除了卫星电测中发现的一个小小故障,而前一天夜里,他只休息了3个多小时。
嫦娥之父 叶培建
老将领军探月
叶培建与“嫦娥”的缘分起始于2001年。当时国防科工委找到已经“功成名就”的叶培建,要求他担任嫦娥一号卫星的总指挥和总设计师,他并没有一口答应。“当时手上有两个大的项目正在进行,工作压力很大,再加上夫人刚刚去世,心情也不是很好。”叶培建回忆说。
不过,犹豫再三之后,他还是决定出马:“有一个机会作为深空探测的领军人物,很难得。”
可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过去卫星在地球附近飞,只有一个轨道,现在要让卫星从地球飞到月球,完全是两个概念。”叶培建说,三年内要设计出一个全新的航天器,步步都是困难。
嫦娥一号外观模型
拿轨道来说,三个轨道如何拼接?“光验证就进行了三轮。”叶培建介绍说,只有当最后一轮国防科技大学等三家单位分头计算出来的结果一致时,他们才放心。对叶培建来说,挑战越大,动力也就越大,毕竟他已不是第一次领略过这样的艰难。
除夕10点下班都嫌早
在技术攻关的同时,叶培建还要带领这个平均年龄只有35岁的团队完成另一项重任:对各种设备的性能周而复始地检测。
“对于其他型号出现过的问题,嫦娥一号卫星项目都自动对号,认真举一反三,绝不轻易地说‘没有’。”叶培建回忆说,去年嫦娥一号卫星总装时,他们提出对发动机安装情况进行复查。结果真发现了问题,消除了一个重大隐患。
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不是天生就有的。除了军人家庭的熏陶,也跟他瑞士五年的求学经历有关。1980年,叶培建赴瑞士纳沙太尔大学微技术研究所读博士研究生。“那5年的学习,让我体会到了瑞士人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敬业精神,做事只有‘行’和‘不行’,没有‘差不多’”。
在为“嫦娥”奋战的3年多时间里,叶培建和他的团队几乎没休过一个节假日,“有一年除夕夜我宣布10点钟下班,大家都很惊诧——今天下班怎么这么早?”
孙彦新 白瑞雪 国际先驱导报 2007-10-27
用户377235 2014-11-8 16:39
用户377235 2012-6-11 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