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一号探月卫星从里到外,关键部件全是中国人自己制造的,彰显了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科研实力。
嫦娥的外衣
嫦娥一号卫星需要在太空环境下长时间停留,对材料的性能要求较高。为满足需要,东轻的工程技术人员对航天用铝镁合金材料的工艺流程和工艺参数进行过无数次试验,最终拿出了符合质量和精度要求的产品。被誉为“祖国的银色支柱”的东轻作为中国最大的铝镁合金加工基地,与我国的航空事业发展密不可分: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的全部铝材,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飞船上所用的85%以上铝合金材料都产自这个“中国铝镁加工业的摇篮”。
工人们正在为嫦娥赶制嫁妆
由天津工业大学复合材料研究所研制的“卫星空间桁架结构用三维编织复合材料整体连接件”用在嫦娥一号卫星上,这种卫星空间桁架是卫星发动机的支撑装置,要求材料轻、质量可靠,稳定性能好,而它又是一个有着非常复杂结构的制件。因此,研究和制造难度大,国外没有资料可以借鉴。整个研制过程前后将近4年的时间,可以说经历了无数的试验与改进。
嫦娥的双眸
天线即是嫦娥的双眸,没有了天线,就像嫦娥没有了眼睛,所以天线至关重要。作为天线的重要支撑部件———定向天线展开臂,由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制造完成。该院嫦娥项目负责人、高级工程师栾世林说,采用碳复合材料制作支撑部件,定向天线展开臂比铝合金轻30%,嫦娥一号卫星定向天线展开臂总重仅500余克,而采用铝合金材料,重量将达到近800克,这对减重以克计算的卫星来说,意义不小。除可减轻构件重量外,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制作的展开臂刚性强、模量高,在高低温交变情况下,尺寸稳定性远远优于金属,从而为天线提供稳定可靠的支撑。承重能力毫不逊色于国外航天器上应用的铝合金材料构件。
经得住各种恶劣环境的考验
嫦娥的筋骨
航天轴承的特点是材料特殊、工艺复杂、精度较高。针对这些特点和实际需要,哈轴近年始终加大在技术改造和检测设备上的投入,以自主创新为己任的哈轴,建立起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配套开发出2000多种规格的航空航天轴承,为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和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提供几十种配套轴承。
来源:中华五金网 2007-10-25
用户377235 2013-6-26 10:14
用户460027 2008-2-20 13:15
网上资料称目前在太空约有800颗卫星,其中有413颗卫星属于美国,382颗卫星属于其它国家,约有40颗是由美国家侦察局运营的军用监视卫星。俄罗斯目前在轨有87颗卫星,中国34颗。(此数量存疑,官方公布的到2004年4月18日,中国在轨卫星的数量为15颗。仅两年就翻了一番多,似乎有些偏高。)我们的卫星在数量上有相当的差距。另外中国的载人航天名义上是世界第三,可实际上一两年左右才能发射一枚载人飞船,实在是连60年代的两个超级大国都没办法比拟。
航天器在战争中主要能起到侦查、预警、监视、通讯、气象保障、定位导航、引导攻击等作用,甚至还能在必要时提供一定的对抗敌方航天器的作用。
先说侦察和监视,卫星能够在太空中不受限制地监视地海面目标(当然得在轨道上运动到合适地方的时候),我们的卫星也能提供军事级别的侦察图片,但中国的卫星技术尤其是军事卫星技术距离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其侦查图像的分辨率还有待于提高。另外,由于中国的在轨卫星数量太少,即便是对于台海这样一个较小的作战区域,提供24小时不间断监视也是非常困难的。而当我们可能要面对美军这样的超级大国的干涉时,所需要的侦察和监视的范围还要大大扩展,最低限度也要延展到夏威夷、关岛甚至中东地区,连续的观测和监视是我们目前的航天器所力不能及的。至于气象,中国的气象卫星可以提供整个西太平洋地区的气象保障,对于军事用途来说,只要我们的风云N号卫星不被摧毁或干扰,还是能够满足需要的。
相对于台湾来说,中国对于弹道导弹的防御需求来说并不急迫,抗打击能力也要强很多。相对于美俄,中国的核战略及综合国力还没有达到要建立导弹预警体系的高度,所以中国对于预警尤其是导弹预警卫星需求并不迫切。但是应该看到,导弹预警卫星和侦察监视卫星在许多技术和用途上是相通的,我们在这个方面差距甚远。
通讯是卫星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数颗通讯卫星,但并不能满足民用的全部需求,还需要租赁外国卫星来满足手机网络和卫星电视系统的运转。而且数次XX功干扰我鑫诺卫星的事例看出,至少是民用转发器的抗干扰能力还是相当低下。(应该说这有些吹毛求疵了,民用系统应本着成本最低效用最大来设计,抗强干扰有些奢侈了。)中国军队也装备了大量的卫星通讯器材,在战时这些器材能大大增强我军的通讯保障能力。但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的通讯卫星网络还在建设完善之中,军用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并未得到实战考验,部队的装备广度也还远远不够。
卫星的定位对于作战来说已经是必不可少的了,美国的GPS远远地走在了全球的最前面。我们的北斗系统是双星定位系统,不但需要地面站支持,精度不高,而且还不是被动系统。对于军用来说,主动发射一个问询信号就意味着暴露自己的位置,也增大了被干扰的几率,它所额外支持的那一路通讯也就变成了鸡肋。目前的北斗系统距离军事上的真实需求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小说中YY的大量北斗引导的精确制导弹药还只能停留在纸面上。最后,中国航天具备理论上的反卫星能力,但这方面是绝密我们不可能知道详细内容,但考虑到中国的实际卫星发射能力,中国的反卫星作战即便可行其效力也是不会太高的。小说中描述的用运载火箭在太空中抛洒伞骨状铝合金来反卫星,更只是理论上稍有可行性的YY而已。不但如此,这样的太空垃圾将来会成为全人类的大害,引起的负面反应恐怕比战果还要大。至于军事卫星的引导等功能,中国尚未建立起来类似美苏的那种依靠卫星组成的大作战体系,我们目前的航天器所能提供的引导能力应当还是很有限的。
除上了上述的那些问题外,中国航天还有很多我们不仔细研究都很难发现的隐性问题,这些问题大大制约了中国航天在战争尤其是大规模战争中所能发挥的作用。
第一, 中国的航天发射能力过低。中国航天发展至今日,每年最大的发射量也不过是10枚火箭左右,距离发达国家的发射数量相距甚远。发射能力低、卫星及火箭制造能力弱就意味着战时一旦需要补射卫星组网或者是有卫星遭敌人摧毁后,我们很难及时发射足够的卫星。而且,中国的运载火箭和卫星还需要进口的元器件,这也对我们的发射能力构成了很大威胁,目前神洲飞船迟迟没有下文,说不定也同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中国加强了禁运有关。
第二, 中国的航天发射严重依赖远洋测控船。中国没有类似美国的全球性航天测控基地网,航天发射严重依赖远洋测控船的支持,没有这些测控船在地球那一端的监视控制,航天发射就几乎不可能成功。难以想象中国的测控船能在大规模战争爆发时还在公海上大摇大摆地为航天发射提供保障,要是没有相应的解决办法,中国航天在大规模战争爆发时很有可能就要卡壳!
第三, 中国卫星网抗毁伤能力差。中国的在轨卫星数量太少,实在是经不起损失。而我们预想的潜在对手可能是美国这样的航天大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军就试射过机载反卫星导弹,前两年又用航天器在数亿公里外完成了对彗星的撞击。可以说,美军具备全球最强的反卫星能力,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任意击毁任何确定了地球轨道数据的航天器。对于中国来说,卫星数量少、补射能力低,只要摧毁我们的少量卫星就能将中国卫星网的作战潜力消除大半。而我们即便是将一年的10枚火箭都用在反卫星上,再YY我们一枚火箭能发射上去数枚反卫星战斗部,所能击毁的卫星数量对比美国400颗的在轨数量都是微不足道的!
综上所述,中国航天确实能在作战上给我军的行动以很大支持,是我军力量的倍增器。中国航天也能够通过采取一定的技术等手段(如发射微型卫星组成网络、扩大与欧俄的空间合作等)来提升整体的效率和抗打击能力。但一旦战争全面升级,在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的打击下中国航天所能发挥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
ash_riple_768180695 2007-11-5 14:40
我在哈尔滨学习、生活了6年,对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感情,看到“嫦娥”身上这么多关键的技术来自这里,很是自豪啊。
用户1275742 2007-11-4 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