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在中国电源管理芯片领域的持久战 (3)

2013-1-9 11:20 2288 17 28 分类: 消费电子

还有一个M是 钱。人人都知流动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却很少有公司能控制住要做一个“大公司”的渴望。没有人否认公司的大小最客观的因素是产值和利润,大多数人也都认可微 软的“永远比需求少一人”的理念,但几乎所有的人都用公司的人数判断公司的大小。几年前这个标准是常被当作笑话在硅谷流传的。

 

在这个行当,说到钱大家就想到融资。首先,几家去了纳斯达克的公司已经证明:华尔街并不适合于以Me-too为基调的本土IC公司,他们的计算方式一般如此:比如欧美这个行业的本益比是30,对应于50%毛利(较接近实际的数字),那么30%毛利的公司将只有类似于18的本益比。这与大陆设计公司前期40-50,甚至上百的本益比不可同日而语。个人认为大陆的IC 板块会继承台湾的模式:台湾开始的股王是华硕(制造业),随后是MTKIC设计),现在是多普达(品牌)。事实证明IC设计必然跟随他所需要服务的制造业。中国的制造业已如日中天,地缘优势必将创造IC设计业的高涨。要在中国上市,就最好不要保留外资结构并保持三年以上(合资企业还几乎没有批准的先例)。也就是说企业必需尽早决定去哪里上市,一旦做成外资结构,就只能去海外上市,但股值将很难炒高。而做内资结构,融资又极其困难。几乎没有人不认为现在IC设计企业的融资极其困难。一般有三类风险基金:

 

1)                     1) 欧美基金:大多看到过IC设计企业的辉煌,他们也愿意给予团队主导的地位。不利之处是他们多半会逼你去他们熟悉的纳斯达克。即使同意做合资企业,也并不容易在国内上市。

 

2)                    2) 台湾或亚洲基金:台湾直接投大陆的设计公司仍然是禁止的,所以只能作海外结构,这样又面临本益比远低于大陆的问题。再说亚洲投资者很难给予团队30%以上的股份。

 

3)                     3) 大陆本土基金:倒是合适在本土上市。问题是几乎没有公司懂这个行业,也几乎没有公司有过成功经验。如前所述,少数几个投过都“牺牲”过一轮了。

 

为了维持企业的生存,或是很多海归可能已经忘记了上市最基本的功用是融资,而只求将来有个好的名声,大多设计公司都获取了境外资金。这样只能希望政府以后能放宽外资上市的限制了。

 

说过了我们自己可以努力的方向,还想谈谈政府的作用。其实政府最应该做的是减轻压在IC设 计企业身上的三座大山:增值税、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由于这是一个高收入的行业)。现在的政策无疑是逼迫优秀的企业将销售和营收都建在海外,国家其实未必 收得到税,却大大增加了本土企业的负担。另外中国要想让自己的创业板象纳斯达克一样吸引真正的创新企业,必需放开期权、全员持股等方面的限制。柳传志对执行力是这样描述的,所谓执行力就是选拔合适的人员到恰当的岗位上优秀的企业首先要有优秀的激励架构和企业氛围。在此基础上,企业的领导者的主要工作就应当是不断地发现在某方面超越自己的人才,将自己的这部分责任交付给他,并努力帮助其趋于完美。创业板的新规则应当保障高科技企业吸引人才的独特需求。

 

其次,人所众知如今“分散发钱”方式的弊端。真正做企业的人哪有时间一个口一个口地去跑关系?反之,那些有时间跑的多半看不到他们在市场上的贡献。人们常说中国要经历“自造”、“制造”、“智造”三个阶段。许多国外的VC前几年追捧中国的IC设计业也是看中了中国每年创造的大学生的人数。殊不知“智造”更多的是需要把握市场的脉络、和OEM长久的合作关系、品牌的建立和铺垫等等。这些VC以 硅谷的经验,投资了大量所谓“最先进”的项目,不幸大都“最先进了坟墓”。其实先进的东西瓶颈是优秀的人,正是中国最缺的,干嘛不在硅谷做哪?中国的强项 是制造。作为国家政策的制定者,个人以为应当放弃那些好高骛远的先进计划,减少对那些没法量产的、只能产生几篇有利升迁的文章的资助。最应当资助的是让每 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一个真实产品的研发、生产甚至推广过程。让他们成为企业源源不断的智力资源。当中国有了世界级的设计企业,这些公司自然会去探索有用 的、新的高度。这比国家去扶持要好得多。国家如能集中财力扶持一些有潜力的企业,也将大大改善整个行业的融资状况。当然,这并不排斥企业与学校共同开发一 些有用的项目,但评审环节最好有企业和市场的人士参加,也应尽量引用真正的“专家”,所谓专家,就是只知道那点东西的人。一味追求名气,其实会让那些并不 专精此道的大学问家们疲于奔命而又十分为难。

 

综上所述,个人觉得至少对于电源管理IC,本土企业的前景无疑是光明的。我们要做的,只是一些理性的改变和坚持。和大多数人的想法不同,个人认为制造业的冬天反而可能是本土IC企业的机会,因为制造业主们更用不起外国芯片了。所需要注意的只是控制放账的风险,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和监督。对于我们和非本土公司的战争,没有战略防御和相持阶段,我们一直在发动进攻,只是进攻速度的问题。

 

我的父亲张为佐倾尽了一生的精力推动中国电力电子事业的建立和发展。50年前他开始的事业,而今我也做到了第20个年头。就象那个打赢了决赛还在问下一场的巴西球员加查林一样,电源管理已深入我的骨髓。我的合伙人张征说:“他们不理解你对这个行业的热爱”。爱之切则难免感情用事。前述的观点难免有不理智的方面,更可能是管锥之见,不妥之处,望大家多多指正。

在中国电源管理芯片领域的持久战(1)

在中国电源管理芯片领域的持久战 (2)

在中国电源管理芯片领域的持久战 (3)

PARTNER CONTENT

文章评论11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用户1657875 2015-8-28 15:08

丛林法则很真实, 在国内存在是很合理的 . 就中国人来讲, 都喜欢做官管人, 但不是都有能力管人 , 不管是怎么上位的,在管理位置就行, 都能管人, 有的管不好而已.

用户1562619 2014-4-10 11:06

下篇呢

用户997508 2013-10-27 21:50

我觉得写得非常好,中国很需要这样的资讯,需要向国外学习

用户1579496 2013-6-16 11:21

拜读了,有启发

用户1697844 2013-6-8 11:27

很好,很有启迪作用,赞一个~~~

用户1406868 2013-6-7 11:17

讲的太好了

用户769772 2013-6-7 09:15

拜读了,有收获。

fanyan_tll_621621837 2013-5-21 23:54

确实,对比分析才能取长补短。不过可以肯定,老外眼中的“终生”职位这个对于国人来说就算自己觉得很好没问题,身边的人还是会觉得没有保障。不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在福利待遇比不过国营企业这也是事实。在国内工程师的规矩好坏不一定就是工程师个人的问题,更多的还是环境影响。既然在工程师岗位上游刃有余,为什么会不守规矩呢。肯定是一些外部因素产生了作用,可能是生活所迫,上级压迫,甚至是受主流价值观的影响。 我个人认为您所描述的国外工程师的品质以及周围的环境其实与国内一些国企里的快到首席级别的工程师类似,首先是要有存在感,其次是荣誉感,最后才到归属感。唯一不同的可能是在专业上广与精的差别。归根到底,还是要对可用之人足够的重视,尤其是专业人才,比如PCB硬件工程师、测试工程师等等,对他们中的佼佼者,比如从业上10年,经验丰富的人员给予像系统工程师那样的保障。我认为这个概念是国内及其缺乏的,不能以层次区别待遇。

用户1692221 2013-4-29 22:39

社会制度是一方面 吧

用户1498631 2013-4-28 08:31

不错。相对而言,工程师其实还是比较单纯和好管的。只是说大环境没有工程师文化的氛围。但我觉得这些年会慢慢培养出这种文化的。持之以恒,把工程的东西做精了,才是最好的工程师。
相关推荐阅读
用户1060583 2014-04-28 15:24
国有设计公司的分类管理
国有的IC设计公司曾在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中占据绝对的霸主地位。尽管得到国家项目和资金的绝对倾斜,国有的设计公司还是无可挽回地逐渐退出了前十大的行列。这说明国有设计企业并未找到除国有订单之外的明确的...
用户1060583 2013-05-21 14:18
国产效益指数
12月 中旬,奉命为国家节能减排的白皮书提供一些资料,年前又参加了工信部关于如何支持电力电子的会议,见到了很多我很尊敬的前辈,很多还是父亲的好朋友。毫无 疑问,国家越来越重视与节能相关的行业。大家...
用户1060583 2013-02-26 18:17
海龟和本土
Tony实际提了两个很有代表性的问题: 一是海龟和本土人员的关系,二是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 海龟和本土:        台湾早年有个被很多人看好的公司,是由几十个海归和几十个本土精...
用户1060583 2013-02-26 17:22
三种市场职能
一个好心但不认识的朋友将本人的拙文发表在了国际电子商情的技术管理专区上:   有位网友问了strategic marketing, product marketing, sales mar...
用户1060583 2013-01-24 17:22
创芯工场---乔布斯理论在中国的另类应用
九月份看到NIMO的天才文章《如果乔布斯出生在中国》。如果乔布斯出生在中国,他的人生轨迹可以概括为:极其自卑因为是私生子-三流高中因为不喜欢死记 硬背-大专退学因为老师用他们的发明偷偷转手发财-中...
用户1060583 2013-01-21 16:26
控制理论中的男人和女人
自觉浪费了很多时间在学校里,在我那一直延续到三十多岁的求学生涯中,仅有两门课可说修正了我的思维习惯。这两门课都发生在加州理工学院。一门是Carver Mead教授的模拟IC设计,课程的内容已不再重...
我要评论
11
17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