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搜狐IT
文 / Crazyivan
昨天,垃圾短信再一次登上了焦点访谈。
谈起垃圾短信,老百姓一点也不陌生,对它的厌恶可谓罄竹难书。
以前,每次谈到垃圾短信,官方媒体总是在对运营商口诛笔伐,指责运营商作为管道提供者,面对垃圾短信泛滥时的不作为,央视正是其中代表。
但昨天的央视焦点访谈,却不再把运营商推到风口浪尖,而是详细披露了“伪基站”发送垃圾短信的工具和过程。
这一次,为什么焦点访谈的态度发生了改变?
显然,媒体们也逐渐明白,仅靠运营商,并不足以根治垃圾短信问题。
运营商的角色本质上是“管道”服务提供商,对于管道内传送的内容并不负有先天的管理和控制责任,就好比高速公路的修建和维护部门,无权对路上跑的每一辆车去检查一样。
但为什么国家对垃圾短信却采取“谁接入,谁负责”的管理办法呢?
说穿了,是目前国家相关的权力部门,还没有能力从操作层面上控制垃圾短信的泛滥。
这和信息安全事件中运营商“有能力,无权力”;相关部门“有权力,无能力”的尴尬处境类似。
况且,运营商对垃圾短信也并非毫不作为。
但运营商的关键字屏蔽列表做得再精妙,也挡不住类似“发P1aO”这样的变形,这只能让人感叹中华语言的博大精深了。
事实上,很多垃圾短信甚至已经可以彻底摆脱运营商。
比如,这次央视曝光的“伪基站”,它发送垃圾短信,根本就是利用了无线通信的技术漏洞,直接强插短信,从而绕过了运营商投入巨资建设的过滤系统,让运营商无处发力。
要真去抓这些“伪基站”,首先运营商没有这个权力,需要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和公安的介入,其次定位和抓捕过程也是极其困难的,这就好比反特电影中的情节一样,公安部门花费大量人力去抓敌人电台。
因此,焦点访谈用了一句话来归纳:垃圾短信就好像一块“***”,想甩都甩不掉。
要解决垃圾短信问题,也有很多人提出了不同的方法。
技术流说,我还可以升级各种过滤手段,甚至还可以玩大数据,通过手机APP标记垃圾短信发送人,自动屏蔽,依靠互联网的力量来解决这个问题。
但这种方法再精妙,也是一种“后知后觉”的防护策略,犹如“鲧治水”,光靠堵解决不了问题根本。
这是因为,垃圾短信泛滥的背后,其实反映出一种供需关系的平衡,以及人类心理变化的客观规律。
从这次央视曝光的数据看,超过85%的垃圾短信都是广告,而且通过短信推送广告,收益大,成本低。
而且,短信推送可以精准锁定用户群,加上人们对广告的接受意愿,也在随着情景变化而变化,这就造成了垃圾短信的促销效果往往很不错,自然屡禁难止。
以笔者为例:自己的手机号,曾经作为购房联系电话提供给开发商,后来就一直收到各类房产中介短信,有的要买,有的要卖,让人很烦,想了各种方法去屏蔽。
可是,当笔者准备换房的时候,却天天盼着收到这些以前被视为垃圾的短信,甚至还主动去找垃圾箱中,曾经被过滤的短信电话。
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垃圾短信问题,笔者认为不能光靠堵。
一方面,可通过成本和收益的控制,来让信息的发送和接受达到一个动态平衡;另一方面,想办法将合适的信息转发给需要的人,将原来的垃圾短信,变成一种信息服务。
要达到动态平衡,不能仅仅通过增加控制策略,去提升短信发送者的成本,还可以通过增值业务的方式,去调节信息接收者的收益。
最近,某国外运营商就推出了一种服务,用户可以申请一种短信增值业务,短信的接收方在收到短信的时候,会收取短信发送者一个较高的服务费,这笔服务费会用来抵扣接收者的每月话费。
这样,原来每天饱受垃圾短信骚扰的用户,会变成天天盼着能收到更多的短信,原来的垃圾短信,变成了送钱短信,运营商也能从增值业务费中获得收益。
如果这样,短信发送者的成本会不会大大增加?
其实并不会。
这是因为,对于申请这种短信增值业务的用户,运营商会和其签署一个用户行为分析的许可协议,用户同意运营商对其上网行为和短信内容进行分析,以获取用户的爱好和关注点。
运营商会将这些数据打包出售给广告商,不包括号码明文,而是通过特定的API,来实现针对某一类特定商品的短信推送,这样既不侵犯用户隐私,也能大大提升广告的促销成功率。
这种方法和目前中国电信倡导的“智能管道”思路很类似,核心是通过管道的“智能化”实现业务、信息与客户需求的匹配。
从中医角度看,“***”靠甩,是甩不掉的,只能通过气血的调节,使其内化。
垃圾短信也是如此,只有标本兼治,才能最终彻底解决。
不过,如果有一天,垃圾短信被最终遏制,我们就能高枕无忧了么?
错,也许到那时,骚扰电话、骚扰微信……就开始大行其道了。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