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国25位创业领袖世界创业实验室给您介绍中国最具影响力商界领袖

2007-1-16 00:42 2392 8 8 分类: 工程师职场
在影响力时代,世界创业实验室给您介绍中国最具影响力的25位商界领袖!

    创新能力是贯穿这些杰出人物的重要特质。他们中有的人成功取得了技术突破,但更多的人是在中国实现了管理创新。的高速度走向成熟。


     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极富创新意识。他们中既有施正荣、邓中翰和李彦宏这样的技术创业者,也有江南春和周厚健这样的依靠技术创新在传统行业中取胜的人士,但更多的人的竞争利器是管理创新。无论是王健林、孙宏斌还是潘刚等,都是出自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管理实验室的优秀毕业生。


      1 张瑞敏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57岁


    2005年底,张瑞敏在北京宣布海尔启动全球化品牌的新战略,引发了人们对这艘中国旗舰企业的新关注。新战略旨在将海尔在中国市场的成功在全球范围复制,而其中的核心是“品牌”和“效率”。目前,海尔已经在全球建设了15个制造基地,冰箱、空调和洗衣机等产品的产能都位居世界前列,如果没有一个全球性的品牌引导,很难充分发挥如此庞大规模的效应。虽然张瑞敏没有透露新品牌战略和“人单合一”效率模式的细节,但要完成这一在中国没有先例的使命,挑战巨大。当然,海尔也并非毫无胜算。首先,近年来海尔的产品出口、海外生产和销售达到了 220 亿元的规模(也是业绩中最大的亮点),积累了丰富的海外市场经验。其次,海尔已经具备了世界性品牌的雏形,奥运也为海尔品牌走向世界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当然,鉴于海尔参与收购美泰克的案例,我们也不能排除勇于创新实践的海尔尝试新的品牌战略组合。
 
    从表面上看,海尔实施新战略的背景是集团的增幅显著放缓。海尔去年虽然保持著千亿级企业的规模,但营业收入几乎没有增长,利润也出现了不小的降幅。不过,如果从一个更大的背景上看,新战略也可以理解为海尔在积累了国际化经验之后向公司的最高层次──跨国公司──进军的必然产物。所以,无论最终结果如何,张瑞敏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都将保持巨大的影响力。


    2 王石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55岁


    2005年,虽然政府实施了宏观调控政策,万科仍然能够保持“有质量的增长”,年收入和利润预计增长 20% 和 50% 以上。按此业绩,万科成了唯一一家连续 15 年保持盈利性增长的上市公司。


    可以说,是王石一手缔造了万科这家中国房地产业最透明的企业。他为万科确立了“简单、透明、规范和均好”的企业理念,提倡创造健康丰盛的人生。“对人永远尊重”的企业文化,也使万科成为 2005年《财富》(中文版)卓越雇主。 自1999年起,王石不再担任总经理职务。从万科近六年的发展来看,他的接班人计划非常成功。退居二线的王石有了更多的时间从事他所钟爱的极限运动。2003年,他登上了珠穆朗玛峰。那一年他已经52岁。到2005年,他又完成“7+2”计划,即登上世界七大洲的最高峰,并实现南、北极地之旅。这一年,王石还完成了他的首部自传,讲述他与万科20多年的风雨故事。也是从这一年开始,王石更关注公益活动。他认为企业除了要有“效益”和“纳税”之外,还要“主动行善”。因此,2006年万科将与中国政府一起盖廉租房,解决弱势群体的住房问题。王石现在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界一面独特的旗帜: 个性鲜明、热爱生活。他的企业观和价值观影响了中国一批新生的企业家。


    3 杨元庆


    联想集团董事长 41岁


    虽然预测联想能否进入500强为时尚早,但在过去的一年中,杨元庆已经充分显示出世界级企业领导者的风采。与IBM的PC业务整合进展顺利,经营业绩没有受到影响,全球的市场份额也得到了巩固。其中可圈可点的是将PC的国内市场份额提升到37%(这是单一PC市场占有率的纪录)以及联想手机的销量位居国内品牌第一。可喜的是,在杨元庆的领导下,两任CEO交接平稳,为新联想下一步提升运营效率、拓宽产品线并在国际市场复制联想的“中国模式”奠定了基础。从现在开始,没有人再会把联想集团的任何成功都归功于柳传志,杨元庆的每一步都将对市场和更广泛的商界产生不小的影响。


    4 任正非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 62岁


    任正非创立的华为公司被称为跨国电信设备巨头的噩梦。这家公司以前主要是以价格和激进的销售策略取胜,但现在拥有的优势可能不仅仅在于价格了。它每年将接近 15% 的销售收入投入研发,已经在第三代移动通信领域申请了3,000 多项专利。


    2005年华为公布的销售收入达453亿元,仍然是一家非上市企业,因此任正非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保持低调。他迄今为止还从未正式接受过媒体的采访,但低调并不妨碍任正非在中国企业界发挥影响。曾经与他接触过的企业家和商界人士都对任正非的经营思想表示钦佩。他在华为内部的一些讲话或文章也会迅速在中国企业界流传,有些公司甚至组织员工专门进行学习。


    军人出身的任正非推崇“狼性”文化,在华为实行的也是带有军事色彩的管理模式。但正如其同城弟兄中兴通讯一样,国际化也是华为正在走、也必须走的路。华为的这一套管理方式是否能够在海外奏效,让我们拭目以待。


    5 黄光裕


    国美集团董事局主席 37岁


    今年2月,黄光裕与美国私募投资基金华平的一笔交易让自己的影响力再度窜升。华平宣布以发行可转换债券和认股权证的方式持有国美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国美电器9.71% 的股权。黄光裕同时承诺公布私人电器零售资产的财务状况并在五年内将其注入上市公司。目前,黄光裕的绝大部分资产来自国美电器。这一交易不仅意味著国美融资成功,同时也获得了华平在并购和公司治理方面的经验。


    国美是中国最大的电器及消费电子产品零售商,不到十年,已在全国120多个城市拥有直营连锁店450家,显示出黄光裕不凡的战略和执行能力。他的目标是在 2008 年将销售收入增加10倍,达到1,200亿元,并争取入围世界500强。目前,中国的电器销售额只有不到三成来自于连锁店,而欧美则高达 60%,而且行业前三位的规模总和只占市场的10%。如果再考虑到市场的自然增长,国美和黄光裕的前途的确不可限量。


    6 马云


    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42岁


    马云从未像2005年这么接近自己的梦想: 将阿里巴巴打造成中国电子商务的帝国。与雅虎10亿美元的交易,不仅使阿里巴巴获得了充足的资金,也获得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搜索引擎技术。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表明,除了支付系统之外,搜索引擎未来将成为电子商务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到 2005 年,马云领导的阿里巴巴几乎进入了电子商务涉及的所有关键业务领域: B2B、C2C、网上支付、搜索及门户业务等。难能可贵的是,每一项业务他都经营得有声有色。


    那些质疑马云的人在2005年也逐渐销声匿迹,因为马云一再向他们证明,他才是那个站得最高、看得最远的互联网弄潮儿。与中国许多其他成功的互联网公司不同,阿里巴巴在美国或世界其他地方都找不到一个可以参照的样本。正因为如此,阿里巴巴如果能够取得成功,不仅将在中国改变人们对电子商务的看法,而且将颠覆世界对电子商务的看法。


    今年,马云又提出了阿里巴巴的新目标和自己的退休计划。新目标还是那么激动人心,而且令人觉得不可思议。如: 2009 年实现收入 100 亿人民币(2005年只有约12亿)。尽管只有42岁,从商也只有10年,但这是马云第二次提出退休计划了,他决定2009年辞去阿里巴巴CEO,去从事他热爱的教育和慈善工作。


    7 李东生


    TCL 集团董事长 49岁


    众所周知,2005年TCL 的国际化并不顺利,收购汤姆逊彩电和阿尔卡特手机业务让公司陷入了亏损,李东生的影响力自然也受到影响。但我们相信,TCL已经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目前,公司全年海外与国内市场的销售额已经各占50%。同时,李东生毅然出售电工等非核心业务,并重返竞争激烈的空调领域,这意味著TCL 决心做一家专注的消费电子公司。2006年,李东生将加快在欧美市场的整合,保证在全球实现盈利。如能实现这一目标,以TCL的规模(2005年全球彩电销量第一等),它将有望成为一家具有初步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大公司。


    8 牛根生


    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48岁


    2005年,蒙牛赞助的“超级女声”电视节目将公司的影响力推到了新的高度。这一年,蒙牛整体销售额突破百亿,液体奶销量位居全国第一,冰淇淋销售名列前茅,快速增长的无菌奶业务更是无人能比。今年1月,具有“超女”风格的蒙牛乳业全球招聘结束,牛根生将 CEO 一职交给了全球 64 位竞争者中的获胜者。创业不到六年即退居二线,在国内恐怕只有牛根生有如此气度和自信。在新的一年,蒙牛将致力于拓展海外市场(2005年蒙牛牛奶在香港市场大获全胜,市场占有率近三成),并寻求与国外知名企业与品牌合作,以期保持高速增长态势。牛根生的目标是在2010年达到销售收入百亿美元,跻身世界乳业20 强。


    9 周厚健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49岁


    收购科龙、发布“Hiview 信芯”(中国第一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视频媒体处理芯片),让海信成为 2005年曝光率最高的企业之一,其掌门人周厚健的影响力也直线上升。与同城的海尔相比,海信的历史更长,但规模仅为后者的三分之一,外界的印象是“慢工出细活”,稳健有余。1992年,技术出身的周厚健上任,不强调扩张,而是坚持自主技术创新。从进入21世纪起,海信先后引进的彩色电视机大屏幕生产线、变频空调技术、CDMA 技术等均为当时世界最先进技术,为海信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奠定了基础。目前,海信占据了变频空调的半壁江山,液晶电视也处于“老大”地位。此番重组科龙,显示了周厚健厚积薄发和将企业规模推上新的台阶、跻身国内家电第一阵营的雄心。


    10 尹同耀


    奇瑞汽车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44岁


    毫无疑问,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那么,谁能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骄傲?奇瑞汽车董事长兼总经理尹同耀或许有机会。1996年,尹同耀离开了工作了12年多的长春一汽,回到了家乡安徽,准备制造具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的汽车。在合资汽车企业里,尹同耀肯定深刻体会到了知识产权对汽车制造的重要,因此他对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渴望近乎偏执。


    汽车业内的专家大多认为,中国汽车业走自主创新之路将困难重重,更别提只生产自主品牌的汽车了。因此,除了奇瑞汽车以外,中国的大型汽车制造商都或多或少与国际汽车制造商成立了合资公司,生产由他们的国际合作者提供的汽车品牌和车型。但奇瑞汽车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而且它交出的答卷宣布了“专家”的观点并不正确: 2005年,中国汽车市场相对低迷(增长率约 20%),但奇瑞汽车却实现汽车销量18.9万辆,成为中国大型汽车厂商中的增长冠军,增长率高达 118%,并且进入中国汽车工业前10名,轿车行业前 5 名。奇瑞汽车出口也连续多年保持第一,2005 年出口总量达 1.8 万辆。


    奇瑞汽车在研发上耗资不菲,已经掌握了发动机、底盘以及变速箱等汽车深层技术,其汽车研究院吸引了国内汽车业不少优秀技术人才。同时,自主品牌和自主技术也使得奇瑞汽车成为中国汽车业的价格杀手,同级别的一辆车比合资品牌要低数万元。如果尹同耀能够在今后的岁月里证明奇瑞汽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并且将奇瑞打造成受人尊敬的汽车品牌,那么他在中国汽车业留名应该不会令人意外。


    11 王晓初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总经理 48岁


    王晓初是《财富》(中文版)2003 度中国商人,当时他还是中国移动(香港)的CEO。可以说,王晓初的到来,正在逐渐改变中国电信给人们留下的刻板印象。他频频在媒体上发表对中国电信改革的观点,而且积极与政府主管部门沟通,确立了与其他电信运营商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这一切都为中国电信这个庞然大物向全业务运营商和 3G 进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中国电信内部,王晓初提出要进行战略转型,即从传统的“网络运营商”转变为“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在过去的2005年,王晓初采取的一系列战略举措的效果正在逐渐显现,他在中国电信业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52岁


    房地产界素有“南有万科,北有万达”的说法,王健林的地位可见一斑。不同的是,万科专注住宅,而万达则精于商业地产。2005万达公司销售额突破 150 亿元,在全国数一数二。大连万达的模式是“订单商业地产”,即通过与商家结成战略伙伴,共同选址和设计。据称,万达已与沃尔玛、欧倍德等多家跨国商业连锁企业签订了在中国许多大中城市的联合发展协议,投资建设“万达商业广场”。房地产商在中国的名声很不好,但王健林是为数不多的例外。十几年来,万达投入社会公益事业中的资金累计达8亿多元。


    13 潘刚


    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36岁


    2004年年底,伊利前董事长被立案审查,公司的前景堪忧,但继任人潘刚交出的答卷非常完美: 2005年度,伊利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121.75 亿元,不仅完成了销售目标,而且还在乳业三强的竞争中率先突破百亿收入大关,保持了行业领先的地位。


    年仅36岁的潘刚2002年就担任了伊利集团总裁,是当时中国520家重点工业企业最年轻的总裁。任职期间,公司的发展速度年均高达 50%。在公司管理层出现问题后,潘刚在增强员工、投资者与舆论的向心力方面表现十分老到;在提升业绩和投资决策方面,也显示出过人的执行力和胆识。我们有理由相信,潘刚是中国上升潜力最大的企业管理者之一。


    14 李彦宏


    百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38岁


    2005年给中国带来的最大财富神话,就是百度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上市当天,百度创始人和 CEO 李彦宏在华尔街看到公司开盘价达到 60 美元,在打给北京员工的电话里,激动得泣不成声。但这个时候神话还远远没有结束。当天,百度的股价收报于122美元,创下了美国股市5年来上市首日涨幅最高记录。百度被华尔街认为是中国的 Google,而Google的市值超过1,300亿美元,因此投资者热烈追捧百度的股票亦属正常。


    尽管Google效应可能为百度在股市上的成功帮助不小,但客观地讲,搜索的技术含量非常高、门槛也很高,因此全世界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公司能够提供。百度能在中国这个最具潜力的市场上胜出(据艾瑞市场咨询公司的研究,百度 2005 年二季度的市场份额为 37%,为中国市场之首),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其能力。互联网已经并且仍在改变世界,而现在互联网业界普遍认为搜索技术很可能会改变互联网。作为中国网络搜索领导者百度公司的领袖,李彦宏的影响力自然不可小觑。当然,2006 年李彦宏将面临来自 Google、Yahoo 和 MSN 咄咄逼人的进攻,他是否能够捍卫百度作为搜索引擎在中国的领导地位,将最终决定他对商界影响力的大小。


    15 孙宏斌


    顺驰创始人、大股东,41岁


    顺驰被称为中国房地产业的“黑马”,其领导人孙宏斌也被视为行业中的异类。原因有两个: 一是顺驰曾经在全国范围内不惜代价地拿地;二是孙宏斌竟然敢公开与中国房地产“教父”王石叫板。2003年,只有不到十年房地产业经验的顺驰,竟宣布要做全国第一。


    如果孙宏斌仅仅满足于盖房子盖到全国第一的目标,那么他今天仍然只是一匹黑马。而事实上,2004 年孙宏斌就将顺驰集团分拆为三家公司,即顺驰中国、融创集团和顺驰置业。其中顺驰中国和融创集团分别经营民用和商用房地产,而顺驰置业从事的则是房地产中介业务,也是孙宏斌起家时所做的业务。改组后的顺驰中国一直在谋求上市,但出人意料的是,2005年8月,顺驰置业获得了软银亚洲和美国凯雷4,5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随后,顺驰置业也被改组为顺驰不动产网络集团。随著软银和凯雷的投资,人们对孙宏斌也刮目相看,毕竟这是国际风险资本第一次投资中国的房地产中介公司。我们有理由相信,孙宏斌也会逐渐摆脱地产黑马的印象,成为真正的商业领袖。


    16 殷一民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42岁


    上任两年,殷一民带领的中兴通讯渐露峥嵘。2004年,殷一民定义为“协同发展年”,而 2005 年则被称为“国际年”。他现在将中兴通讯的业务重心定位于国际市场、手机和 3G 三大战略领域,淡化了曾经获利颇丰的小灵通业务。前任总裁和创始人侯为贵管理下中兴通讯形成的温情文化也在改变。对长期以来的主要竞争对手华为公司,殷一民的态度是“和平是打出来的,谈是谈不出来的”。随著中国 3G 的来临,在中兴通讯与华为或其他电信设备提供商之间,一场恶战不可避免,殷一民也将面临上任后最艰苦的任务。


    17 马蔚华


    招商银行行长 58岁


    人们普遍认为,马蔚华是个银行家,可马蔚华本人却把自己定位为不急于升官的经理人。他1999年上任后,招商银行成为中国最具创新精神的银行之一。比如,1999年招商银行推出了“一卡通”,成为利用信息化技术武装自己的第一家银行。直到今天,招商银行的网络银行服务仍然出类拔萃。2005年,马蔚华提出招商银行要进行战略转型,主要是为适应8% 资本充足率的要求。马蔚华认为,银行家要考虑三、五以后的事情。他这是么说的,也正在这么做。


    18 周伟


    IBM 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总裁 59岁


    周伟用十年时间将IBM在中国的业务从一个销售点变成了集研发、销售和服务并举的领导型企业,他个人也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教父级人物


    跨国公司中国区的主管换人如同走马灯,像周伟 这样稳坐泰山的不多。讲话慢条斯理的周伟 文质彬彬,在完成IBM在中国的转型方面显得张驰有度。十年间,IBM 中国逐渐剥离了硬盘、PC等业务,也并购进了数不清的公司。仅软件业务,十年间就进行了45次并购。也是在周伟 的影响下,IBM 全球把PC业务卖给了来自中国的联想集团。在他的导航下,如今的IBM中国不仅是IBM全球销售收入的重要来源,而且也是重要的技术、人力资源和服务的来源。IBM在华有研究中心、开发中心、创新中心和中国系统中心,还有全球服务部中国总部、全球服务交付中心中国总部等研发服务机构。这一切投入,也使得IBM中国成为最受尊敬的外商投资企业之一。


    19 谢企华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63岁


    2005年,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变更为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国有独资公司最终诞生,谢企华留任董事长。这一变革意义重大: 宝钢在中央企业中第一家建立了外部董事超过半数的董事会,从此宝钢经理人员的业绩将主要由外部董事而不是政府的国资委来考核。此举将为公司未来的发展奠定制度上的基础。2005 年,宝钢的销售收入增长 3.3%,达到 200 亿美元,但不少人仍然怀疑公司未来的潜力。而实现从“企业”到“公司”的转变,对于一向精于管理的宝钢来说,无疑将非常有助于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目前,中国已经拥有14家世界500强公司,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只有宝钢。随著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钢铁生产国、消费国、进口国,我们相信作为中国钢铁业旗舰的舵手的谢企华将在未来保持极大的影响力。


    20 宁高宁


    中国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48岁


    2004年底,46岁的宁高宁成为《财富》世界500强公司──中国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一位新的掌门人。此前,他在华润集团工作了 18 年,领导华润完成了从贸易向实业的转型,深谙多元化经营之道。从规模上看,中粮集团接近华润集团的两倍,前者2004年销售收入为1,174 亿元人民币,后者为682亿,但两家公司很多方面都非常相似,如都属于大型国有企业,都是多元化经营,都力图从贸易向实业转型。


    一年时间,宁高宁为中粮集团确定了“集团有限、相关多元化,业务单元专业化”的战略方向,引入了 6S 管理体系,并确立了财务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自从2005年年初从温度湿润的香港搬到干燥寒冷的北京办公,宁高宁觉得气候的变化对他倒没有什么影响,可是组织和文化上的挑战却是他前所未遇。英语流利的宁高宁20世纪80年代就曾留学美国,并获得了 MBA 学位,这在中国大型国有企业最高领导中并不多见。与很多“海归”不一样,宁高宁有一个理念,即认为国有企业照样能够管理得很好。他在华润集团的经历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他的理念,中粮集团无疑将给他一个更大的舞台。


    21 严介和


    太平洋建设集团董事局主席 46岁


    去年初,严介和首度被媒体披露身家超过百亿,这位来自江苏的工程承包商由此声名大振。事实上,严介和及其1995年创建的太平洋集团一直就是江苏民营企业的明星,是沪宁和京沪高速、南京机场及地铁、江阴长江大桥等超大规模基础设施工程的主要承包者。


    担任过中学语文老师的严介和在 1987 年时还是一家小型集体企业的厂长,但目前的企业规模已经发展到年收入300亿元。除以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为核心业务外,企业还广泛参与国有企业收购,业务范围涉及机械、新材料、化工、陶瓷、园林和酿酒等,十分庞杂,员工达10万人。严介和的主要客户是政府。对于近来十分高调的他来说,未来存在著不小的不确定性。比如,公司内部已经宣布暂停收购国企。今年年初,四部委联合发文,禁止政府投资项目使用带资承包的方式──这是严介和重要的竞争优势──进行建设,理由是影响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调控,同时也是为了防止工程款及民工工资的拖欠。如此政策,不知将对严介和的主营业务及商业模式产生多大影响。


    22 邓中翰


    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38岁


    海归创业不是新闻,在海外IPO成功的新创中国公司也远远超过一打,但中星微电子登陆纳斯达克却获得了超乎寻常的关注,因为它涉及了“芯片技术”和“知识产权”这两个热门词汇。作为一家芯片设计公司,中星微电子被认为是中国首家在美国上市、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IT企业。1999年,邓中翰应政府邀请在北京创业,启动资金也来自政府投资,但从一开始,它的定位就不是一家围绕中国市场制造、服务或销售概念的公司,而是用硅谷创业模式定位于技术创新的全球化企业。2005年,公司设计的“星光”数字多媒体芯片占领了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全球市场份额的 60% 以上,销售收入达到一亿美元,初步奠定了事业基础。而公司首发成功,不仅意味著融资成功,企业也获得了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大大有助于公司获得人才、市场及合作机会。


    23 李 耀


    明基集团董事长 54岁


    收购西门子手机业务,让我们感受到了李 耀的勃勃雄心。目前明基的年收入已经达到50亿美元,也是全球第四大手机制造商,它甚至具备了与三星这样的企业在多个战线竞争的实力。


    1991 年,李耀与宏脱离了联系,独立创业。十年间,明基以一家专业的显示器制造厂为基石,逐年布局,先冲刺成台湾最具规模的电脑外设产品公司,再跨入通信、光电和电子多媒体产业。明基正式于2002年推出全新自有品牌“BenQ”,著力发展通信及电子多媒体产品,使自己成为一家业务全面的电子信息企业。


    李耀喜欢冒险: 明基是苏州新区的第一家台商。从脱离宏到自创品牌,再到收购西门子手机业务,哪一步都是险著。李耀的哲学是,四成把握即出手,险棋往往就是赢棋。未来是否灵验,让我们拭目以待。


    24 江南春


    分众传媒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33岁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看,分众与聚众的合并也许是多赢,但就个人影响力而言,江南春是最终的大赢家。今年年初,分众收购了唯一的竞争对手并占据了楼宇视频市场近乎100%的份额,不仅获得了资本市场的奖赏,也使这位上海滩多年的“广告顽主”的影响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江南春声称自己的使命是使公司成为“最具商业影响力的主流媒体”,目前公司已经达到了年收入十亿的规模,堪比风头正劲的湖南卫视。他的下一步是拓展户外楼宇液晶屏,并涉足手机新媒体业务。在这些领域,分众并没有必胜的把握,但愿已经是行业老大的江南春不会因此而患得患失。


    25 施正荣


    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 43岁


    来自江苏的施正荣曾经是当地一名“神童”,16岁就考入吉林大学光学专业。1988 年公派留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后来成为知名的太阳能电池科学家,并出任澳洲一家太阳能公司的技术董事,衣食无忧。然而,施正荣在2001年选择携带发明专利回到江苏创业。有趣的是,其640万美元的创业资金绝大部分来自无锡的国有企业。但事实证明,创业家和国有股东当初的决策十分正确。2005年底,生产太阳能电池的尚德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境内外投资者都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施正荣本人的身家也超过10亿美元,一夜成名,成为继互联网一代之后中国商界的新偶像。尚德预计今年的销售收入为2亿美元,利润5,000万美元,是全球太阳能产业中为数不多有业绩支撑的上市公司。当然,施正荣未来能否保持影响力,不仅取决于企业能否构建起竞争优势,也要看这一行业能否保住成长势头.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我要评论
0
8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