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 言
设计中的倾角传感器是新型变质面积电容式倾角传感器,该倾角传感器技术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兼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有通用传感器集成电路等优点的倾角传感器技术之一。在测绘仪器仪表、建筑机械、天线定位、机器人技术、坦克和舰船火炮平台控制、飞机姿态、汽车电子控制、石油勘探、海上平台监控等方面有广泛应用。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1 倾角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倾角传感器的电路原理如图1所示。 | <?xml:namespace prefix = v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 图1 倾角传感器原理图 |
检测电路由比较器A1、A2、双稳态触发器及电容充放电回路组成。C1、C2为可变介质面积电容式倾角传感器,其容量大小与倾角变化成比例。双稳态触发器的两个输出端A、B作为差动脉冲宽度调制电路的输出。设电源接通时,触发器的A端为高电位,B端为低电位,因此A点通过R1对C1充电,直至M点的电位等于参考电压Uf时,比较器A1产生一脉冲,触发器翻转,则A点呈低电位,B点呈高电位。此时M点电位经二级管D1迅速放电至零,而同时B点的高电位经R2向C2充电,当N点电位等于Uf时,比较器A2产生一脉冲,使触发器又翻转一次,则A点呈高电位,B点呈低电位,重复上述过程。如此周而复始,在双稳(a)(b) 态触发器的两输出端各自产生一宽度受C1、C2调制的方波脉冲。
当C1=C2时,线路上各点电压波形如图2(a)所示,A、B两点间平均电压为零。当C1≠C2时,C1和C2充放电时间常数不同,电压波形如图2(b)所示,A、B两点间平均电压不再是零。 输出直流电压USC由A、B两点间电压经低通滤波后获得,等于A、B两点间电压平均值UAP和UBP之差。 式中U1——触发器输出高电平。 设充电电阻R1=R2=R,则得 | 图2 各点电压波形图 |
当倾角传感器在-90°=-+90°之间转动变化时,C1、C2的电容将随之发生变化。由上面的等式可知,差动电容的变化使充电时间不同,从而使双稳态触发器输出端的方波脉冲宽度不同,因此A、B两点间输出直流电压USC也不同,而且具有线性输出特性。
2 硬件设计
用芯片LM339作为倾角传感器的两个电压比较器,芯片HBF4013AF作为倾角传感器的RS触发器,芯片LM324用作电压跟随器。触发器的A点电压经低通滤波后,再由芯片LM324进行电压跟随,然后作为PIC16C72单片机RA0端口的模拟输入量。基于PIC单片机的检测电路如图3所示。
图3 PIC硬件连接图
PIC16C72芯片是一种具有28个引脚的双列直插式芯片,有2k的程序存储器和128 Byte的RAM,它提供22个I/O引脚与电源掉电复位功能,内置的外围包括3个定时器,一个捕捉/比较/PWM模块和一个同步串行通信端口,这个通信端口可以设置为使用两线的集成电路间通信模式,或是三线的串行外围接口。PIC16C72提供8个中断源,并可由软件来设置它们的优
先权。 PIC16C72芯片的最大特点就是带有8位A/D转换部件,有5个A/D通道模拟输入,这些多通道模拟输入共用一个采样/保持电路,用一个多路转换开关进行切换。使用A/D转换功能时,应首先对A/D控制寄存器ADCON0、ADCON1进行初始化定义,见图4. PIC16C72的RA1端接有一校零电键,当PIC16C72采样时,若电键按下,则把当前倾角传感器的倾斜角定为零度角。此时,数码管显示的数据为零(000.0). |
|
本设计中,由4个LED数码管显示倾角传感器的倾斜角度。第一个数码管显示符号位,中间两个显示整数位,最后一个数码管显示小数位。显示的数值范围为-90.0°—+90.0°.LED数码管显示采用的是共阴极动态扫描。RA2、RA4、RA5、RC0为位选端,当该端为高电平时,由三极管驱动位选。RB0-RB7为段选,当它为高电平时分别驱动八段LED.
3 软件设计
主程序和A/D转换子程序流程图如图5和图6所示。
图5 主程序 图6 A/D转换子程序
4 实验结果 按上述倾角测量原理及电路,我们制作了实际倾角测量装置,在实际转角测试平台上进行了测量实验,图7为倾角实际测量曲线。其中,实线表示倾角传感器从-90°逐渐增大到+90°时的测量曲线,虚线表示从刚才的+90°逐渐返回到-90°的测量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我们设计及制作的倾角传感器能够实现-90°-+90°之间的倾角测量,且具有较好的线性度,但测量存在一定的回差,这主要是由于传感器中介质的性能造成的。而且,若介质对温度变化敏感,则传感器的测量精度也要随之受温度影响。下一步的工作将寻求稳定的电容介质,提高传感器的测量精度。
| 图7 倾角实际测量曲线 |
参考文献:
[1] 窦振中.PIC系列单片机原理和程序设计[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0.
[2] 王有绪.PIC系列单片机接口技术与应用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
[3] 何信龙,李雪银.PIC16C7X入门与应用范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 彭树生.PIC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5] 王化祥,张淑英.传感器原理及应用[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7.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