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简单地回顾一下您的工作经历?
我毕业于山东大学物理系,学的是半导体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中国最早做集成电路的北京878厂,也就是国营东光电工厂。878厂使用的是从日本引进的生产线,主要做TTL数字电路、CMOS存储器、以及彩电、音响放大器、运算放大器等芯片。那个时候,由于国外的抵制,我们只能引进设备,好多技术都需要自己摸索。
88-89年的时候军转民,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一下子走向了下坡路。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包括集成电路在内的外来产品越来越多,我们自己生产的产品落后了。就在那个时候,我来到了深圳。这期间,我也曾离开半导体行业一段时间,但是96年深圳要上集成电路项目,成立了超大办,借此契机,我又回到了这个熟悉的行业。
对当前深圳IC行业的发展,您有何看法?
深圳IC行业的发展可以用一句话总结: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为什么会这样说?深圳曾率先提出了“以全面引进的方法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在那个很多人对IC产业没有足够认识的时代,这样的提法非常超前和有创意。当时深圳市政府提出了“全局引进,合作建设,合资建设”的模式,即:买别人的东西,但是一定要自己消化;从前到后的整个过程,都要自己掌握。事实证明,后来中国其他城市的成功都借鉴了这种模式。
但是,深圳在提出口号后,只建成了一个赛意法,就没有继续向前走。深圳市政府成立“超大办”的目的,就在于推进IC制造线的引进。随着上华模式的成功以及2000年国务院18号文件的出台,中国人开始关注半导体产业,上海、无锡、苏州、北京也开始了大力发展。但是,深圳的步伐却一直没有迈开。
是深圳本身的条件制约了IC制造业的发展么?
确实如此。其实所有想在国内建立芯片制造厂的公司,除了TSMC外,首先看中的都是深圳,但是最终它们却选择了别的城市。从表面来看,这主要源于土地资源和政治层面,说到底也就是政府批多少地,给多少经济支持。以中芯国际为例,上海市政府为其建厂批了1平方公里多的土地;北京掏了2、3亿支持其在北京建厂;武汉市政府为其在武汉建立12寸晶圆厂投资100个亿。这些在深圳是很难做到的。
但追其根本,这主要是意识形态上的问题。深圳不是没有钱,而是从意识形态上不会投那么多钱。投资半导体与一般企业不同,首先投资要够,投的不够等于白投;其次不可能短期见效。这些都不符合深圳人做贸易、希望短平快见效的思想理念。
我们后来总结,在“909”生产厂房工程上,上海虽然花了很大力气,当时中央投入21亿,上海投入19亿,但是这个工程后来对上海整体的IC产业环境确实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深圳在IC制造环节现在有很大差距,那IC设计的发展呢?深圳IC产业基地在推动IC设计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从IC设计来看,深圳目前还是不错的,因为珠三角应用产业较多,这是个优势。IC基地从2003年开始运作后,对促进IC设计产业的聚集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根据我们的统计,现在深圳市共有IC设计企业和机构120家左右(这个数字是动态的),产品在市场上有影响的大概有60多家。
深圳IC基地的核心业务,是为这些企业提供EDA设计平台、MPW流片服务平台、测试验证平台、IP的开发和复用平台、以及人才培训等。当然,我们还有一个很大的服务,就是孵化器。这几方面的核心工作都在积极推进。同时,我们也在努力营造产业的良好发展氛围,包括人才招聘、融资、市场推荐、合作等等。
由于场地限制,深圳IC基地采取了开放式的服务模式。只要在深圳注册的企业,享受基地平台服务都是一样的价格、一样的优惠政策。科技部定点深圳基地的时候,它的服务范围是辐射整个华南,因此我们对属于华南的企业也有一定优惠。
我们为企业提供Cadence、Synopsys、Mentor Graphics、Magma、Synplicity、华大电子等公司的正版工具,这对留学生企业和小规模企业非常重要。使用盗版EDA软件会对企业造成伤害,我们曾出现过这样的例子,一些公司在设计过程中使用盗版软件,产品出现问题却无法找到错误。
作为孵化器,我们允许开始创业的人,在研发阶段可以先不成立公司。在我们的设计室里,借助已有的软硬件配套环境,先研发,出来产品之后再融资、再成立公司。借助这种方法,基地中出现了很多成功的企业。
基地还为IC创业者规划了发展路线图,我将其称之为“三部曲”:第一步,企业创业,首先在深圳,因为深圳的环境非常适合创业,只要产品好就很容易被市场接受,企业现金流好,产业配套完善并且快速;第二步,产品实现大量产后,再到上海或周边地区发展,因为上海人员素质高、产业链配套齐全、生产氛围好;第三步,产品在行业有影响后,再到北京发展,以期获得更多的国家支持。
当然,我们也经常组织公司之间的内部交流,并为IC厂商寻找合作伙伴。我们每年6月份会举办一个荔枝节市场推介会,邀请国内的系统厂商,向他们介绍深圳基地企业的产品,以及国家其他几个基地的产品。但是由于人员有限,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待深入。
集成电路的测试验证环节对平台的要求很高,基地现在可以提供这样的服务么?
我们有一个测试验证实验室,但是目前的投入还比较少。测试真想建得全的话,需要花很多钱。以香港科技园为例,他们花了4千万美元,后来又追加了大约1、2千万美元,才建立了全面的测试分析环境。刘应力副市长就这个问题的指示我感觉非常对:尽量利用外围的有效资源,为深圳企业服务。所以我们与广州五所、香港科技园、香港科技大学、深圳的两家测试工厂安博电子和赛美科,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也就是说,我们联合企业进行技术服务和技术接口,帮助IC设计公司寻找合适的测试平台。由于香港的价格比较贵,我们对IC设计公司给予部分补贴。采用这样的方法,在本地满足企业的高端测试需求。
事实上,除了测试、验证和产品分析,我们还利用香港的国际化环境,就IP复用业务同香港进行合作。香港有一个“大中华IP联盟”,企业需要的话,我们可以帮助其去接洽、建立合作关系。
有这样一个说法:与北京、上海相比,深圳的IC产品更容易被接受,您认同这样的说法吗?
我也曾被问过同样的问题,我直接的反应就是:那边的政府给的钱太多了。
北京、上海政府对IC产业的支持力度很大,很多IC企业每年都可获得资金的支持。例如,上海一家企业,获得政府2千万支持后,就执行“只要客户要我们的产品,不管多少价钱都给。”因为2千万已经养活了企业所有的人,他们最需要的就是订单,这代表着他们的成绩。这样的企业,没有市场意识,他们的行为也对生产同类产品的公司造成了很大压力。
政府给了钱,很可能就会给他们下任务,让它们去做CPU、DSP,结果做出来后却没有市场。像上海的汉芯事件,并不是偶然的,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一步步形成的,并不是某个人的责任。与之相比,深圳的企业研发推出产品,都以市场为先导,因此企业发展更为良性。
在发展过程中,深圳IC产业基地现在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今后将有什么发展?
场地限制是IC基地现在面临的瓶颈问题。现在,有46家企业希望进入基地,有8家企业需要扩大面积,但是我们现有的场地却难以满足这些要求。
现在,深圳IC产业发展了,聚集效应有了,效益也有了,如果仅仅由于场地问题迫使很多企业离开深圳,那是最可惜的。目前,为了解决场地问题,福田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孵化器已正式启动,深圳软件园二期在今年底或明年初也将完工。但是这都是有局限性的,前者由上沙村管理,很难像现在这样给与企业租金上的优惠;后者需要首先对企业进行考核,然后以成本价卖给符合要求的企业。由于深圳IC设计企业都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所以只有部分企业符合考核标准,但是我们正在努力争取。
近期,IC基地有几个大事情要做:
首先,“深圳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项目要落实,这是三年内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深圳IC设计产业发展面临的最紧迫的解决方案。
其次,推出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的专项优惠政策。
第三,利用展会等等进行宣传,今年我们全力办好IC China 2007,很可能我们明年会借助今年的成功经验,与环球资源等专业机构合作,在深圳定位一个每年一次的IC 应用方面的展览会。
总而言之,基地的主要服务目的之一,就是保护现有企业、降低成本吸引新企业、引导企业使用正版软件、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完善IC设计服务产业链,从而将深圳的IC产业做大做强。
文章来源:电子工程专辑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