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关于分析技术
在可靠性工作里面,人是最先进的仪器,只会嚷着让买实验设备的经理是比较笨的经理,西南联大的教学条件够差了,出了多少英才,60年代的军工企业条件够差了,出了多少精尖的成果,于敏率领一个年轻的团队,在上海嘉定的华东计算所,硬是啃出了氢弹的原理,他们也没花大经费,也没多少人,二、三十号人马的理论物理学团队而已,所以在开展可靠性工作中,如何发挥人的作用是最主要的。这里面有个误区,有老总问过我一个问题,“如果我把一个产品高手调去搞可靠性了,产品这边不就垮了吗?还是去社会上招可靠性技术人员吧!”第一,产品高手去搞可靠性了,产品不会垮,高手可以从试验、评审、把关上介入产品开发,力度更大了;第二,产品可靠性的基础是对产品熟悉,然后是可靠性,外招的可靠性专家需要先熟悉产品,还有个最致命的,新来的人要想开始发挥作用,从管理学上、心理学上大家短期内如何能接受,可靠性可是挑毛病的。很多公司也在开展可靠性技术工作,但效果不好,最大的问题是出在了这。**说“路线确定了之后,干部是唯一决定的因素”,唯一决定的因素老总不解决,搞不好怪得谁来?
我总结了一个现象,研发人员超过20人的企业,产品设计人员的强势程度与产品可靠性成反比。产品开发工程师越强势的,产品可靠性越差,且下滑的趋势越明显。因为他们越来越没制约,失去监督的权力导致腐败,失去监督的技术导致不可靠。可靠性技术部门就是通过分析、试验、评审、总结、管理对产品开发进行监控的,内行打内行,理越辩越明,产品越来越好。这是分析技术的第一条“让技术被有效监督”。
下一个是元器件的I/V曲线对比,这个办法比较简单,就是测器件管脚对电源、对地、对相邻管脚的I/V曲线,几个器件对比下来,坏的和好的一定会有差异,确定了哪个确实是坏的,再深入进去,查期间的工艺、IC的内部布线、根据特性曲线理论推导分析其失效的可能机理,然后找到预防的技术措施或管理措施。
再一个分析方法是可视化,让故障现象和故障机理可见,让原理可视化是实验科学的永恒追求,在可靠性方面,关于器件的故障可视化分析方法有显微镜、X光机、晶体管/集成电路的测试仪、示波器、现场模拟,记住一点,绞尽脑汁让失效可视化,做到这一点,问题已经解决的一多半。我曾经做一个电刀的干扰仪器的实验,连续跑现场一周,故障和解决效果的可视化是做到了,但太不方便了,后来买了台电刀,然后摧枯拉朽般的进展,其实大家都在这么做,我不过给提出了个概念“可视化”。
做一点试验工装,我参观过个企业,他们对按钮的可靠性没把握,就自己做了个来回往复式的电机驱动机构,一个驱动杆来回实现按钮按下/弹起的这个动作,一个周期机构就计一个数,做满多少个后看按钮的状况,挺好一个工装,像类似的工装可以做很多,可以测摩擦的、弹簧的、继电器的、旋钮的、面膜的等等。用机器代替人的劳动来验证。
其他有设备,可以做一些试验,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下,简单总结下有:标准符合性测试、极限条件测试、边缘极限条件组合测试、饱和运行测试、可靠性增强测试、高加速寿命测试。
标准符合性测试好理解,找份标准,安全标准、性能标准,对着标准测就是了;
极限条件测试也好理解,看预期设计符合的极限指标条件是什么,测试就可以了,注意别忘了环境之外的极限条件,比如用到外界其他设备输入信号的,对方设备的输入波动也是极限条件之一欧;
边缘极限条件组合测试需要说明一下,因为这个名词在教科书上找不到,是我自创的,它是把边缘极限条件挑出来,组合到一起,分析出最恶劣的组合条件来,然后模拟试验之,比如低温运行+机器最简功能最少散热两个状态的组合、最低气源压力输入+最高环境气压等;这个实验的条件指标全部符合设计要求,但确实又比单项的测试条件恶劣些;
饱和运行测试也需要说明,因为他也是我自创的,这个测试方法是为了节省时间,比如某继电器,实际工作状态每小时1次,每次10分钟,给它连续几个小时,持续导通,运行一小时相当于实际运行了6小时甚至更多,因为这种测试是持续疲劳;
可靠性增强测试是官方的正式试验方法了,是把应力剖面加大,在较高应力下看设备的性能;自己去查吧,资料多得很,可惜综述的多,实操的方法嘛,嘿嘿,老兄是不是也请我一下,适当付点费,我的公司也得运营呵!
高加速寿命测试(HALT)是我近期比较推崇的一个试验方法,就是设备很贵,进口的还禁运,望手里的大洋兴叹。但是如果在开发阶段,把模块级的单项测试都做得很充分的话,HALT基本也不会发现太多问题,有的几乎就没有问题。它和单项唯一的差别就是高温变率下的随机震动的双重失效模式而已。
wuyeqing_363494696 2015-8-16 12:15
fpgawang123_653636320 2015-8-13 06:19
用户1678053 2015-3-8 15:20
看看
用户1454308 2015-3-5 09:52
Good
用户1778690 2015-3-4 08:55
用户1406868 2015-3-3 14:45
期待此书……
面包板社区博客管理员 2015-3-3 10:06
用户1329131 2008-4-11 09:12
现在的电子产品设计趋向于设计自动化(EDA),很多单位对这个概念还不够明确,电子类的学校(包括大中专)也有很多,他们对电子产品设计完全还是采用最古老的方式,坐在仪器面前慢慢地调试,其结果是电子元件用了一大堆,还是没有调出个结果来。
我在以前的公司做开发部经理的时候,极力建议老板买了一套“ADS2006A”的电子产品设计仿真软件,先是自己摸索着先使用,然后再传授给工程师们。据我所知:这套软件是目前电子设计领域最先进的设计仿真软件,其功能之强大,几乎可以设计所有的电子电路及线路板,还可以对射频及系统进行仿真,求出自己需要的参数。
现在我已将其编辑成教材,供公司内部培训之用,如果有需要的电子设计爱好者,可以联系我:herowen20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