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场的概念
2008-4-2 09:07
3440
5
5
分类:
电源/新能源
磁带是合成编辑主要的素材来源之一。在编辑中,大部分视频素材要依*视频采集卡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或者将数字信号上载到计算机中。对于这些视频信号,需要进行一些设定。
在使用视频素材时,会遇到交错视频场的问题。它严重影响着最后的合成质量。大部分视频编辑合成软件中都对场控制提供了一整套的解决方案。
要解决场问题,首先必须对场有一个概念性的认识。
在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扫描过程中,扫描总是从图像的左上角开始,水平向前行进,同时扫描点也以较慢的速率向下移动。当扫描点到达图像右侧边缘时,扫描点快速返回左侧,重新开始在第1行的起点下面进行第2行扫描,行与行之间的返回过程称为水平消隐。一幅完整的图像扫描信号,由水平消隐间隔分开的行信号序列构成,称为一帧。扫描点扫描完一帧后,要从图像的右下角返回到图像的左下角,开始新一帧的扫描,这一时间间隔,叫做垂直消隐。对于PAL制信号来讲,采用每帧625行扫描。对于NTSC制信号来讲,采用每帧525行扫描。
大部分的广播视频采用两个交换显示的垂直扫描场构成每一帧画面,这叫做交错扫描场。交错视频的帧由两个场构成,其中一个扫描帧的全部奇数场,称为奇场或上场;另一个扫描帧的全部偶数场,称为偶场或下场。场以水平分隔线的方式隔行保存帧的内容,在显示时首先显示第1个场的交错间隔内容,然后再显示第2个场来填充第一个场留下的缝隙。计算机操作系统是以非交错形式显示视频的,它的每一帧画面由一个垂直扫描场完成。电影胶片类似于非交错视频,它每次是显示整个帧的。
解决交错视频场的最佳方案是分离场。合成编辑可以将上载到计算机的视频素材进行场分离。通过从每个场产生一个完整帧再分离视频场,并保存原始素材中的全部数据。在对素材进行如变速、缩放、旋转、效果等加工时,场分离是极为重要的。未对素材进行场分离。画面中由严重的毛刺效果。
视频编辑合成软件通过场分离将视频中两个交错帧转换为非交错帧,并最大程度的保留图像信息。
在分离场的时候,我们是要选择场的优先顺序的。下面我们列出一般情况下,各种视频标准录像带的场优先顺序:
格式 场顺序
DV 下场
640X480 NTSC 上场
640X480 NTSC Full 下场
720X480 NTSC DV 下场
720X480 NTSC D1 通常是下场
768X576 PAL 上场
720X576 PAL DV 下场
720X576 PAL D1 上场
HDTV 上场或者下场
在选择场顺序后,您应该播放影片,观察影片是否能够平滑的进行播放。如果出现了跳动的现象,则说明场的顺序时错误的。
对于采集或上载的视频素材,一般情况下我们都要对其进行场分离设置。另外,如果要将计算机中完成的影片输出到用于电视监视器播放的领域。在输出时也要对场进行设置。输出到电视机的影片是具有场的。我们可以对没有场的影片来添加场。例如,使用三维动画软件输出的影片,在输出的时候没有输出场,录制到录像带在电视上播出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这时候我们可以为其在输出前添加场。您可以在渲染设置中进行场设置,也可以在特效操作中添加场。
这是一个基础的说明。有疑问的可以参考一下
场指南 Field Pointer
场的概念原于电视,电视由于要克服信号频率带宽的限制,无法在制式规定的刷新时间内(PAL制式是25fps)同时将一帧图象显现在屏幕上,只能将图象分成两个半幅的图像,一先一后地显现,由于刷新速度快,肉眼是看不见地。普通电视都是采用隔行扫描方式。隔行扫描方式是将一帧电视画面分成奇数场和偶数场两次扫描。第一次扫出由1、3、5、7…等所有奇数行组成的奇数场,第二次扫出由2、4、6、8…等所有偶数行组成的偶数场(premiere中称为顶部场Upper Field 和底部场 Low Field,关系为偶数场Even field 应对应顶部场 upper field ,奇数场odd field 应对应底部场 lower field )。这样,每一幅图象经过两场扫描,所有的象素便全部扫完。
众所周知,电视荧光屏上的扫描频率(即帧频)有30Hz(美国、日本等,帧频为30fps的称为NTFS制式)和25Hz(西欧、中国等,帧频为25fps的称为PAL制式)两种,即电视每秒钟可传送30帧或25帧图像,30Hz和25Hz分别与相应国家电源的频率一致。电影每秒钟放映24个画格,这意味着每秒传送24幅图像,与电视的帧频24Hz意义相同。电影和电视确定帧频的共同原则是为了使人们在银幕上或荧屏上能看到动作连续的活动图像,这要求帧频在24Hz以上。为了使人眼看不出银幕和荧屏上的亮度闪烁,电影放映时,每个画格停留期间遮光一次,换画格时遮光一次,于是在银幕上亮度每秒钟闪烁48次。电视荧光屏的亮度闪烁频率必须高于48Hz才能使人眼觉察不出闪烁。由于受信号带宽的限制,电视采用隔行扫描的方式满足这一要求。每帧分两场扫描,每个场消隐期间荧光屏不发光,于是荧屏亮度每秒闪烁50次(25帧)和60次(30帧)。这就是电影和电视帧频不同的历史原因。但是电影的标准在世界上是统一的。
场是因隔行扫描系统而产生的,两场为一帧,目前我们所看到的普通电视的成像,实际上是由两条叠加的扫描折线组成的,比如你想把一张白纸涂黑,你就拿起铅笔,在纸上从上边开始,左右划折线,一笔不断的一直画到纸的底部,这就是一场,然而很不幸,这是你发现画的太稀,于是你又插缝重复补画一次,于是就是电视的一帧。场频的锯齿波与你画的并无异样,只不过在回扫期间,也就是逆程信号是被屏蔽了的;然而这先后的两笔就存在时间上的差异,反映在电视上就是频闪了,造成了视觉上的障碍,于是我们通常会说不清晰。
现在,随着器件的发展,逐行系统也就应运而生了,因为它的一幅画面不需要第二次扫描,所以场的概念也就可以忽略了,同样是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事情,由于没有时间的滞后及插补的偏差,逐行的质量要好得多,这就是大家要求弃场的原因了,当然代价是,要求硬件(如电视)有双倍的带宽,和线性更加优良的器件,如行场锯齿波发生器及功率输出级部件,其特征频率必然至少要增加一倍。当然,由于逐行生成的信号源(碟片)具有先天优势,所以同为隔行的电视播放,效果也是有显著的差异的。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