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脆弱的新生代工程师分析(二):外界因素是怎样

2010-7-24 15:21 7729 11 44 分类: 消费电子

上一篇《脆弱的新生代工程师(一):我怎样走过来的》

在探讨这个话题之后,主要分析了很多学校和学生方面的问题,我们也可以从社会环境和企业方面寻找一些问题,以找到工程师心态迷局的钥匙。

毕业生工作的问题在前几年就很突出了,只不过由于国内的经济环境发展迅速,相对的就业形势好,被掩盖了。在现实的企业中,招聘的时候往往没有太多门户之见,能见到各个不同学校的毕业生。一般的情况是名气稍差的学生虽然知识面和视野略窄,但是大多比较踏实, 愿意和老工程师去学习;倒是名校出来的心高气傲一些,但是现实的能力与理想的期望落差较大,被诟病眼高手低的大部分都是名校出来的硕士生较多一些,有时候怀着心理优势反而让自己失去谦逊和好学的品质,在竞争中失去优势,这点目前在华为这种企业展现的较为普遍,看着它在成都,深圳和上海的研发布局,以及多元化的招聘风格可见一斑。 对一个学生而言,拥有快速和持续的学习能力以及思考能力,面对一项项工作内容,要不仅仅只是reflect工作,还需要有吸收后改进最后进行创造,最后形成自己的思想和知识体系,是一个优秀的工程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目前的企业都很现实,很多企业不喜欢应届生,根本不给他们机会进入研发领域,这是有着双方面的原因的。就我而言,毕业的时候赶上了05年和08年的就业大年,身边的同学倒是有个较好的开始,但是我的学弟们,却有较为优秀的但是没有机会有个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05年以后,本科生很难成为研发工程师,因为中国的本科工程师有着极其大的流动性。从企业的角度考虑,从零开始培养,没有太多“养成”的价值,一般开始薪水都不高,花2年时间慢慢上手可以做事情了,往往到了跳槽的时间。

从工程师的角度来看,做人也很难,毕竟社会压力大,没有高薪水就没有爱情。大部分企业加薪最多10%的样子,跳槽可以50%甚至100% 。而为什么跳槽会有这个薪水的涨幅,还主要是大部分企业放弃了培养而选择现成的工程师使用的战略。这是一个死循环,实在没有企业愿意有这个耐心做一个培养人才“黄埔军校” ,而且是给竞争对手培养人才的摇篮。最后的结果是,越来越多的学生面临没有地方起步了,门槛越来越高;而整个行业的合格的工程师越来越少,每个公司的研发机构的人员流动都很大,队伍不够稳定。

国内研发中心的就业机会也在萎缩,毕竟国内的工业的发展受到了房地产过度发展和人力成本上升的挤压,工厂的成本逐渐升高,对研发的投入势必减少,这点有点像郎咸平教授所说的理论。国内工程师相对国外的同等工程师,水平要低,效率也要低也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欧美的工程师上班像上了发条一样,当然你看到他们喝下午茶的时候也是有的,但是大多数人对于工作是非常有热情的。这方面既有敬业的态度也有兴趣使然,大部分国内的兄弟没有选择自己理想的工作机会,有太多内部和外部的压力造成了这些事实,想想当初我们报专业抱学校,我们又知道多少。在国内,走上一条职业道路很难回头,有点一路走到黑的意思,而大部分工程师的工作相对重复而不具有创造性,企业也没有太多的轮岗和不同职位调整的机会,说不厌倦5年干同样的工作,是谁都会厌倦和懈怠的。

最后谈谈心态吧,不知道我说得对不对,如有不妥请指正。

国内有各样的政策和历史遗留的问题,因此往往都会出现某个阶段人才过于稀少,某个阶段人又太多,使得一个公司的年龄结构不合理,知识结构也不合理。由于在整个改革开放发展的30年内,都是渐进式改革,放开一个垄断领域,建立一个市场,需要一批人才,再放开,再需要一批人才。 某个年龄层段的人由于前面有些空缺,总是有火线提拔的机会;某些年龄段则是人满为患,基本没有晋升空间,不均等导致了人的心理容易出问题 。在外企看到的“杜拉拉”式的发展何尝不是中国市场的高速和非正常的发展造成的,一个相对均衡和稳定的市场,人都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上去的。 而我们随处可见的是什么,过分宣传的成功学和管理学经验,大幅度的宣传创业发财投机取巧。近的可以翻出唐总裁先生的事例,我想大家都可以很明显的看到这种跨越式的发展所蕴含得对年轻人心态的杀伤力。

以工程师的逻辑而言,付出努力和汗水,积累足够的耐心和知识,养成足够的能力和实力,自然可以较为轻松的面对挑战。人生市场马拉松,并不是说在小学开始起跑,也不能以100米的速度去跑完整个职业生涯。

PARTNER CONTENT

文章评论33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用户1657693 2015-8-14 11:50

非常有见底!

用户1578397 2014-5-29 10:50

信仰缺失,缺乏持之以恒的信念,个人社交能力的低下,现在的新一代工程师的突出问题; 如何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为他们提供一些必要的保障,能沉下心来做事情,是应该大家考虑的问题。

用户1172023 2014-3-18 17:26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房地产绑架了中国经济!使年轻人不得不去追求本应在35岁左右才能获得的东西!20多岁就想要整个世界。如果有足够的廉租房子给我们住,丈母娘们不逼着买房,恐怕结局还是不错的!

用户1664624 2012-8-26 10:07

现在的现状就是,好些在其位的人士是政要人士,谋其政也不是为自己,说白了,到最后为谁谋都不知道,能尽多少心,竭多少力也就不能得出了

用户1561824 2012-5-7 20:08

什么好的技术来到了利益的面前总得让步,。中国国情,

用户1634267 2012-4-24 10:23

楼主文章写得很好,我是个在校大学生,是搞电子竞赛出生的,对楼主这两篇文章所说的深有体会,我身边也有很多同学快毕业了,也还分不清电阻电容。不过学校对学生实践的投入还是蛮多的,我们学校建有开放性实验室,只要对电子有兴趣就可以去那里学习,我也是在大一暑假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实验室学习的,在那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感觉自己的能力是真的提高了。我觉得这样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学习效果确实很好,现在大四保研了,也在接手企业项目。希望企业能多给我们这些年轻的应届生机会。

用户1039958 2011-8-20 15:24

文章很好,偶然看见。。 忍不住想说说 目前我们对于工程师这样实践性很强的职业培训,大学里面究竟做的怎样?我一直在怀疑,那些能把教材讲得头头是道的‘教授’们,有几个有实战的机会和把项目做成功的经验? 大部分是【空对空】的教学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难免眼高手低,还狂妄得很(专指名校的毕业生),可是毕业了,面临承担真正的项目,要实实在在的解决存在的问题的时候,就傻眼了。。。 因为自我感觉良好啊、名校的光环啊通通不起作用了,,私企的老板可不会管你是怎么回事,问题搞不定,就刁死你。。。让你没有自尊。。。 承受力强的,就咬牙煎熬个几年,媳妇熬成婆,就出头了,承受力差点的,可不就跳楼1了百了

用户1590448 2011-7-14 12:49

好文章,学习了

用户1264508 2011-7-13 10:54

呵,好文章,学习

用户1406868 2011-7-13 10:53

嗯,承认差距,好好学习才能天天向上。别老想着赶超啥的。
相关推荐阅读
yzhu05_597603602 2014-12-26 11:43
电池管理芯片分析
  在这里首先需要向Davide Andrea / LiIonBMS.com表达敬意,他把大部分能收集的数据都收集到了。从他的角度来看,给出了参考建议,也给出了ASIC的参数(http:...
yzhu05_597603602 2014-12-26 11:42
电池管理的架构概览
  今天开始对整个架构进行初步涉及,LT的工程师在《BATTERY MANAGEMENT ARCHITECTURES FOR HYBRID/ELECTRIC VEHICLES》一文中提及了四种...
yzhu05_597603602 2014-12-26 11:40
电池管理的未来可能的技术2
  朱玉龙 汽车电子设计 继续整理余下的部分,这里主要介绍采集部分比较有新意,如建模和控制和测试部分比较传统,就略去不提,有兴趣可以自行查找。 ...
yzhu05_597603602 2014-12-26 11:38
电池管理未来可能的技术1
  我在和同学王嵩聊的时候,谈到国内对于测控两端的投入太少。从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而言,往智能化的路子,必须是从传感器、数据融合和有效控制开始的。这里,主要收集一些新的电池管理的技术,从美国的研...
yzhu05_597603602 2014-12-02 20:50
【一周推书】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
又到周五了,新年将近了。 今天推荐的是一本经济学的书籍,<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弗雷德里克·巴斯夏。在经济学领域,只能说是去理解不同人的想法,宏观看热闹,围观看各位老板...
yzhu05_597603602 2014-11-20 17:04
电池系统集合
感谢Google,费了2天的功夫,把30余款车的电池系统尽可能的从安装位置、电池系统外形、开盖照片、分解图、模块图和单体情况大概搜罗一下放在表格里面做对比。基本数据如下: 风冷vs液...
我要评论
33
11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