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参加IEC的会议,由于会场有免费的Wi-Fi,房间里头charge的费用为1元/分钟,包天90RMB,我就选在第二天开会发这篇文章了。
IEC的标准的事情,本来是么有机会参加的,因为有重要的活动,美国的对口工程师把我involve进来,作为观察员。从进入开始,就开始收到不同的文件,不同国家的评论,然后就开始将各种各样的评论分为ABC三类,进行逐项的Review。
IEC的标准制定过程,原始链接
ISO与之较为类似
两家就某些问题还会fight,呵呵,其实挺有意思的。
有趣的事情:
1.会场最为活跃的是美国工程师,因为是英语交流。其次是德国工程师,谁叫德国汽车OEM多,实力强悍呢。日本的工程师,很喜欢发言,虽然我不太听得明白。国内的xdjm去了一大批,可能与我一样,过去打酱油的,主要是实在文件太多,comment太多,前因后果又不太清楚。给一些时间,持续跟进,相信可能会改变一篇沉默的情况。
2.从刚开始的Technical Specification (TS) ,Publically Available Specification (PAS).,还是IS。规范还是指南,这个事情就争论了很久。然后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讨论了这个规范该定义哪些,是否需要协调,相关的内容是informative还是强制性的。花了30分钟的讨论,最后改了Scope前面的一句话,与中国标准的制定10天~2个月,真的搞清楚了,标准不是喊出来的。
3.很明显,标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测试内容和相应的产品的实际验证情况。这部分内容,其实是需要花很多实际的钱,去做测试,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标准出来。某种意义而言,产品、验证结果和标准规定的参数和实验,里头有着一种直接的联系。因此就可以发现,这些标准的制定周期是如此之长,出来以后又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管用,直至技术的发展需要进行修订,而且里头又能保持相当程度的连贯性。
4.收集和探讨意见,这个环节,永远是需要耐心的。其实在我们常见的所有环节,基本都卡在这里,才使得某项事情得不到充分的改进,对每个人而言可能都是一个大问题。
这次过来打酱油,回去有时间得把技术内容好好思索整理一下,标准的事情需要太多的技术知识了,真不是我这种初出茅庐的工程师能handle的,希望跟进几年能有所改善。
插曲
开会一直没完,有空就写几句。
由于有美国的同事,又有些专业的翻译工作需要进行,我便兼任了这个神圣而重要的任务了。英语的事情,我看文档是没问题的,讲一些专业问题,由于看得熟了,其实也没问题。不过昨天晚上办招待,被抓去给翻译致辞,我承认有些顶不住,看了龙飞凤舞的致辞稿,我选择了一定的扩展和调整。
人都是给逼出来的,我看来需要给自己增加一些专业上的Load,是否可以进步更快一些,呵呵。
用户1663103 2014-9-15 17:22
用户1641515 2014-8-24 20:20
用户1678053 2014-8-22 09:56
用户1602177 2014-8-21 15:26
朱玉龙 2014-8-20 15:59
自做自受 2014-8-20 11:51
朱玉龙 2014-8-19 14:52
自做自受 2014-8-19 11:45
不用老的躯体,因为已经腐烂。传承老的灵魂,因为灵魂永存。
试问,一开始智能手机研发者不会做跌落试验吗?
呵呵,承认电子功能问题多,是技术人,而且会清清楚楚记录在案,问题是成品出来了,不可能百分之百解决已知问题,这时是出厂上市?还是报废重新再来一次?两次?......最终还是会有已知的问题(缺陷)存在,这就要有了使用的附加条件,还是技术人能写得清清楚楚,告诉了企业出售到消费者手上该如何正确使用。 问题就出在商人环节,1)有问题,不合格,不会重来;2)使用和维护说明书尽可能隐瞒,不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
更快速,是理想,只要是依照标准行事,图快,往往会出现欲速则不达。而要合格,需要时间,结果是等开发者(技术人)学好了,市场已经给人家抢先了,自己没有了。胜出乎?还是胜出! 可以把市场夺回来,只要产品质量令人信服,比如当众演示手机跌落实验。
看看我还在使用的Nokia手机,这可是在洗衣机里遨游了半个多小时啊!拿出来后,因为会使用维护,所以保住了它的生命。昨天凤凰卫视还说到如何对待处理进过水的手机,和我的行为一抹一样,无过之有不及,呵呵,人家毕竟是媒体。可手机制造者不能明明白白告诉消费者如何做这类简单的维护?
朱玉龙 2014-8-18 17:05
自做自受 2014-8-18 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