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谢面包板社区组织的试读活动,也感谢《RISC-V架构与嵌入式开发快速入门》作者的工作。最初申请书籍的初心在于自己日常工作包含嵌入式设计,同时也听做投资的朋友提过RISC-V投资前景,于是抱有好奇与解惑的心理,想要去探索一番RISC-V架构的核心及其与现有嵌入式架构在应用上的区别。收到书籍将近一月,利用工作之余断断续续看了不少。
本书14章,350多页,单独介绍RISC-V架构的内容不是很多,大部分内容其实是蜂鸟E203 MCU的开发技术介绍。
1. RISC-V架构核心
本书第3/4章讲述了RISC-V的基本架构和主要的中断/异常处理。书中提到了RISC-V架构的多个优势:模块化的指令集、可配置的通用寄存器组、规整的指令编码、简洁的存储器访问指令、高效的分支跳转指令、简洁的子程序调用、零开销硬件循环、简洁的运算指令等一系列特性。
RISC-V架构的核心灵魂是其精简指令集, RISC本身表示精简指令集,而RISC-V是佰克利发明的一种特定指令集架构。RISC-V架构目标在于成为真正适合硬件实现且稳定的标准指令集。从应用者的角度看,这是目前芯片发展或者说社会技术发展的根本需求,特别是IoT引领的物联网技术潮流。
RISC-V架构相较于x86、ARM等架构而言,是一种相当年轻的架构。由经验丰富的大师操刀,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取其精华,避免了很多老架构在当前新需求前存在的问题,也为后来者的需求提供了很多解决方案。在IoT潮流中,华为、高通等大公司已经纷纷加入RISC-V阵营,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认可RISC-V未来的发展趋势。标准而先进性的东西,在需求面前将会很容易被广泛接受。
2. RISC-V架构与现有嵌入式架构在应用上的区别
本书5/6/7章以及后续部分章节重点介绍了蜂鸟E203 MCU的相关技术。由于没有相应的开发板,这几章只是大概的看了看。由其架构总图可见,RISC-V架构下嵌入式MCU该有的那些个功能模块也是同样会存在的,如:GPIO、PWM、SPI、I2C、UART等,这些毕竟是经典而通用的模块。大体而言,在应用层面,RISC-V架构与现有嵌入式架构设计出来的芯片不会显现太大的差别(主要指嵌入式应用开发人员,在寄存器层面的编程使用,操作大同小异)。
3. 下一个8051
本书第一章有一个特别让我感兴趣的标题:进入32位时代,谁能成为下一个8051。作为玩过AT89C51、STC89C52、MSP430、STM32等多种MCU的爱好者,我相当的好奇。一种架构的先进性或者说一种架构取代另一种架构的成功因素不会只有一条,当下的嵌入式芯片设计也并非某一家之言可以决定。没有广泛的被认知度、没有庞大的用户群和相应的生态系统,必定成不了气候。
产业发展的往往会有集聚效应,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芯片的设计和应用在发展上也有一个类似的效应:一个成熟的架构会带动技术生态链的集聚发展,周边技术发展会不由自主向该架构靠拢。
从本质看,工程师喜欢用熟悉的技术,商家喜欢熟悉的赚钱方式,于是生态链会接受自身兼容的产物。RISC-V架构的自身技术优势具备了,在生态链的完善上再进一步,未必不能成为下一个8051。
作者: BaAu5679, 来源:面包板社区
链接: https://mbb.eet-china.com/blog/uid-me-1418338.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未经本人允许,禁止转载!
BaAu5679 2019-11-7 18:23
FPFA兔兔爸 2019-11-5 13:46
FPFA兔兔爸 2019-11-5 13:46
qwqr3231 2019-10-21 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