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观《渴望》有感2

2009-10-7 20:29 5307 9 9 分类: 工程师职场


       之所以把罗刚归为王家不仅是因为罗刚具有和王家相当的文化素养,而且还与王亚茹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双方,此外还是小芳(丹丹)的亲生父亲,而这正是使王亚茹出现心理变态的直接原因。



       作为王家正面人物的罗刚具有王亚茹和王沪生所不具有的东西,他能够善解人意,能够不易出身论英雄,从不摆架子,很多人会说罗刚很仁义,最后主动要求与刘慧芳结婚,但这既是剧情的需要,也许是摸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再也找不出第二个更适合的了,王沪生不陪,宋大成已有家室而且他与刘慧芳之间无爱,只有罗刚同时满足以上两点,王亚茹的所作所为注定了不会以喜剧收场,还有一点就是罗刚必须为自己当年丢失丹丹这个错误赎罪,其实剧中很多人都是为了赎罪而承担着生活带来的痛苦。



       罗刚因为丢失女儿失去了王亚茹的爱,后来他找到了丢失多年的女儿,可以说他已不欠王亚茹的债了,然而刘慧芳因为抚养小芳(丹丹)长大成人而承受的痛苦却是罗刚一生也偿不清的,为了这份恩情,罗刚不得不选择照顾残废的刘慧芳。



       小芳(丹丹)和东东可以说既是使大家产生痛苦的原因,也是给大家带来快乐的源头。在从小到大的过程中,小芳是一只很听话也是很有教养的,而东东在刘家会表现的顽皮、健康一点,在王家会表现的听话、虚弱一点,这是为了表现不同家庭环境给孩子所带来的影响,凡是有得必有失,还有一点就是通过小芳和东东的反差来说明穷人教出来的孩子并不是像王亚茹所想像的那样没有教养,从东东的学习来反映书香门第的孩子并不是像王亚茹的所想像的那样很有教养,从另一个侧面来反映王亚茹是多么的错误至极。



       小芳(丹丹)的身世很特殊,他正好是王亚茹和罗刚多年寻找的孩子,这件事情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一方面是为了突出刘慧芳的伟大,另一方面是为了最终让王亚茹和王沪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有多深并最终实现矛盾的缓和和化解,也让王亚茹和王沪生永远生活在愧疚和自责之中。



       刘家是和王家相对立的,王家生活在富有、痛苦和孤独之中,刘家生活在贫穷、欢乐和祥和之中,刘家四口加上宋大成分别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刘大妈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城市妇女的艺术形象,刘慧芳塑造是一个超现实主义的乐善好施、执著奉献的艺术形象,刘燕塑造是一个心直口快、追求时尚的艺术形象,刘国强塑造的是一个慷慨仗义、敢闯敢做的艺术形象,宋大成塑造的是一个舍己为人、任劳任怨的艺术形象。



       刘大妈可以说是口硬心软、爱耍小心眼,一个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从小芳(丹丹)被燕子捡回家到把小芳(丹丹)送回王家,刘大妈为小芳(丹丹)的成长付出了很大心血,老人家没有过过几天好日子,一直承受着刘慧芳给刘家带来的痛苦。在撮合罗刚和刘慧芳的过程中,刘大妈对宋大成的态度可以说是把小市民形象演的淋漓尽致。



       刘燕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矛盾缓和者的作用,由于心直口快,刘燕说出来很多刘慧芳不愿讲的话从而使刘慧芳和王家的矛盾趋于缓和,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矛盾激化者,因为刘燕的天真使得王亚茹和罗刚的矛盾进一步加深。此外,刘燕还是一个贫穷之家出身的大学生,在这方面她和姐姐刘慧芳形成了对比。由于受大学文化的熏陶以及天真直爽的性格,刘燕爱上了罗刚,后来罗刚说明情况之后刘燕并没有对罗刚怀恨在心,也没有因此一蹶不振,这既突出了贫穷之家孩子刚强的一面,同时也反面衬托出出身富贵之家的王亚茹在感情方面的脆弱以及性格的劣根性。



       刘国强在剧中的作用和刘燕相当,他慷慨仗义、敢做敢为、很有主见、每次出去都满载而归、这方面与王沪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刘国强的结局还是外出挣钱,这方面不如宋大成,刘国强要塑造的艺术形象和当今的农民工相似,他没文化也不愿意主动去追求文化,所以他的结局不可能向宋大成那样飞黄腾达,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原作者的心声,没有文化是不可能走向富强的。



       宋大成这个艺术形象可以说是刘慧芳和王沪生的合体,他不仅具有刘慧芳乐善好施、任劳任怨的优点,而且也具有王沪生应该具有而没有具有的优点,但宋大成却又要装成一个大老粗。宋大成可以说是剧中最值得尊敬的一个人物形象,除了事业上的飞黄腾达,宋大成没有得到任何心里想要的东西,他奉献的太多太多,得到却是个自己并不喜欢的徐月娟。刘慧芳得到孩子们的爱、得到了王家的理解,而宋大成呢?真的什么都没有!



       为了王沪生所谓的爱情,宋大成失去了一生都想得到的刘慧芳;为了帮助刘家、为了自己活着有个奔头,他失去了徐月娟的爱;为了自已心中的梦想、为了自己的事业,他失去了自由;为了替徐月娟赎罪,他失去了做父亲的权利。



       为了爱情宋大成把刘慧芳送给了王沪生,而王沪生为了爱情丢下刘慧芳和孩子去追求肖竹心,前者为了爱牺牲了自己一生的幸福,后者为了爱牺牲了别人一生的幸福。宋大成本可以有了徐月娟以后不再那么关照刘家,但宋大成没有那么做,而是始终对刘家关爱备至;王沪生有了东东以后本应该更加关心刘家,但王沪生由于懦弱和听信姐姐一面之词而对刘家耿耿于怀、恨之入骨。宋大成没有因为小芳(丹丹)不是自己亲生女儿而对之持有歧视,相反,宋大成向对待自己女儿一样对待小芳(丹丹);王沪生因为小芳(丹丹)不是自己亲生女儿而一直对小芳(丹丹)进行歧视,不愿意照顾小芳(丹丹),从小芳(丹丹)和东东两次在无助的时候都去找宋大成可以看出两个和宋大成的关系是多么的深厚。宋大成一直想和王沪生建立一种亲兄弟般的情谊,而王沪生却一直因为宋大成和刘慧芳的关系对宋大成耿耿于怀、怀恨在心。宋大成根据自己努力在事业上孜孜不倦、持之以恒,最终取得了事业上的飞黄腾达,而王沪生由于自私的秉性、由于心理的懦弱,在事业上始终没有太大的进展。可以说宋大成尽了王沪生所应该尽的义务,却没有享受王沪生享有的权力,两方的对比注定了宋大成必须必喜剧收场而王沪生必须以悲剧收场。



       有人会说徐月娟的错为什么也要宋大成来赎罪,可有一点我们必须清楚,之所以一直不让徐月娟有孩子就是因为不能使宋大成和徐月娟之间的爱情太深,有道是爱之深、痛之切,这样的剧情对宋大成是公平的。是不是宋大成就没有错呢?不,人无完人,宋大成也有自己的错误,那就是他始终放不下对刘慧芳的爱,这一点最后是通过徐月娟说出来的,宋大成没有避嫌,这说明他做事还不够果断,也许这是剧情发展的需要,因为其中的每个片段都是一环扣一环的。既然犯了错,就要赎罪,所以宋大成无法真正拥有自己的孩子。



       之所以把刘慧娟放在最后说,是因为刘慧娟是剧中最重要的艺术形象,正是由于刘慧娟,剧中很多人都无法摆脱心灵的惩罚、无法逃避内心的谴责。我曾说过王亚茹戴的那双有色眼镜是剧中所有痛苦的根源,刘慧芳确是将痛苦输送到每一片叶子的树干,也许有人我立刻和我拍板,可当你读完下面的叙述你也许会豁然开朗,觉得我说的还是有点道理的,看了这部电视剧的人都有一种感觉,就是总觉得看的越看越生气,什么想把里面的人拉出来揍一顿,呵呵,这正是作者想要的结果。



       刘慧芳乐善好施、乐于助人、渴望文化、任劳任怨,她从不在乎别人多自己的看法。有人说刘慧芳太善良了,不错,刘慧芳真的是太善良了,记住:是太善良,不是善良,加个“太”字,是因为刘慧芳做的过了头,前面之所以说刘慧芳塑造了一个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形象就是因为这一点,刘慧芳给我的感觉是超现实的,就是说他这个艺术形象有点假,至少和其他人相比,她的真实性不够,那么为什么要这么安排,我想也许是因为艺术需要,因为这样更有利于矛盾的激化和剧情的发展,更有利于体现其他人物的真实性。



       王家欠刘慧芳的太多了,刘慧芳在王子涛妻子去世后为王亚茹尽了做女儿的义务,在王沪生感情最脆弱、生活最艰难的时候嫁给了王沪生、为了王家她错过了高考、为了王家他逼得刘家一家人还有宋大成和徐月娟跟着忍受痛苦,为了王家她主动离开了王沪生、为了王家她拒绝了进小洋楼的机会,为了王家他失去了工作、为了王家她丢弃了梦想、为了王家她失去了双腿……这一切的一切使得王家对刘慧芳的恩德无法偿还,也使得王子涛、王亚茹和王沪生一直生活在痛苦之中,无论是什么时候!



       王亚茹欠刘慧芳的恩德更是王亚茹无法偿还的,是王亚茹把刘慧芳从宋大成手中抢来的、是王亚茹拒绝小芳(丹丹)进入王家的、是王亚茹拆散了王沪生和刘慧芳……痛苦的根源是王亚茹。王亚茹把肖竹心圈在了王家,而肖竹心的出现也是促使刘慧芳主动和王沪生提出离婚的关键原因。刘慧芳因为爱情嫁给了王沪生,也是因为为了成了成全王沪生和肖竹心之间的爱情离开了肖竹心,有所觉悟的肖竹心为了偿还欠给刘慧芳的恩情债始终拒绝王沪生,刘慧芳和肖竹心的谦让促使王沪生得不到任何一方。



       刘慧芳的错误有两点:一是她善良的过了头,俗话万事皆有度,超过了这个度就会适得其反;二是她对不住好姐妹徐月娟,因为就是由于刘慧娟的过分善良才使得徐月娟无法占有宋大成的心,刘慧芳没有为徐月娟着想。其实,刘慧芳的过度善良激化了剧中很多矛盾,也是剧中其他人钱给她太多的人情债,欠债就要换,而换的方式就是要忍受痛苦的折磨,所以刘慧芳对大家的恩是要大家用承受痛苦来偿还的,刘慧芳是痛苦之树的树干。



       刘慧芳的所犯的错误也给她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她是中没有过上幸福的生活、也始终没有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家庭方面更是一塌糊涂,最后的两腿残废既是对刘慧芳的惩罚,也是对大家的惩罚,想到这一点我们似乎应该觉得电视剧的结局还是有道理的。



       《渴望》这部电视剧主要是通过刘慧芳的善良、王亚茹的霸道、王沪生的懦弱这三个艺术形象所具有的性格特点来使剧情从一个高潮发展到另一个高潮的,剧中每个人都在为自己所犯的错误偿债——忍受痛苦的折磨。由于每个人都犯了错误,所以最后基本上是以被拒收尾了,王亚茹的霸道以及对别人的偏见导致了自己做出了错误的决定,懦弱的王沪生由于听信姐姐的一切而成为姐姐政策的执行者,错误的政策使得王沪生成了一个十足的感情刽子手,刘慧芳的善良导致了其他人物对她的人情债越来越多,而刘慧芳的过度善良也成了剧中所有艺术形象忍受痛苦的直接原因。



       那么《渴望》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呢?或者要给我们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呢?从刘慧芳身上我们学到了做人一定要善良,但一定不能过分善良,因为如果每个人都一样做的话,那么社会是无法发展的。从王亚茹和王沪生身上我们会学到做人一定要为他们着想、要提别人考虑一下,不要总是以自己为中心,不要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身边的每一个人,特别是出身于富家子弟更应该如此。



       正如前面所说的,《渴望》以文化大革命为时间背景,虽然里面关于政治的东西不多,但或许作者正是想通过《渴望》告诉人们一些关于文化大革命的什么东西!王亚茹、王沪生、刘慧芳这三个艺术形象也许分别代表了三个不同的层次,为什么王亚茹一个人的错要大家都来承担痛苦呢?为什么好人看似没有得到好报呢?为什么犯了错都要用承担痛苦来弥补呢?也许对这三问题答案有所感悟的人都能看到其中的道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仅代表我的个人看法,如有不对之处还望指正!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我要评论
0
9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