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振南的《我的大学4》----Intel 的考验
2010-3-7 01:54
2085
3
3
分类:
工程师职场
我的大学4
--Intel 的考验
到北京已有几天,按照预先计划,将赴Intel 研发中心接受面试。
一下午先乘轻轨,又换坐汽车,到达研发中心已是今晚时分。我
进入融科中心,直接来到了八楼,在前台登记完毕,随后贴上了专门
的标识,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首先参观了硬件实验室。刚进入其中,
心中不禁一颤,实验台上放满了用以进行测试的仪器,电路板的制作
工艺也是我在学校实验室所没见到过的。随后我被安置在一个较小的
屋子里,不一会儿两名Intel 的工程师走了进来,落座之后,正式的
面试便开始了。
“请你讲述一下你Intel 杯作品的具体情况”。
于是,我开始对作品中的各个部件进行详尽的剖析。不停在书写
板上圈圈点点,为得是让他们能够听得更明白。从控制器、电路、数
据链路、传感器到操作系统等等,我力图讲到精练易懂。其实我心中
一直在担心一件事情,就是他们会在我讲述的过程中,在电路方面问
出一些过于专业或是要求进行量化的问题,还有就是问一些FPGA 方
面的问题。因为我知道在这里FPGA 使用得很频繁。而这些工程师在
这里工作起码也有五六年,所以他们是这方面的权威。这样的话,岂
不如鸡蛋碰石头?
果然,他们开始发问了。
“你这个系统中控制器外部时钟多少?控制器有多少引脚?”
“24MHz,44脚。”
“你知道我们这里频率上到1GHz 是什么样子的吗?我们这里有
的芯片是1000多个引脚,你觉和44脚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吗?”
我知道他有可能会问这样的问题,前面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个引
子。频率上到那种频率后在信号完整性会出现问题,这里用到的芯片
显然比我用的芯片规模要大的多。我想我不能正面去回答这个问题,
否则他们一定还会顺藤摸瓜问出更细的问题。我要把话题再拉回到
Intel 杯作品上来。
“关于时钟频率,在我的作品中,核心CPU 的频率是800MHz,我
们在作核心的时候就是从板级开始作的。关于芯片引脚的问题,这里
的芯片和作品中的控制器根本不是一个概念的东西,如果在作品中用
1000多个脚的芯片来作控制,显然不合适。”
……
一翻翻地提问,我一次次地作出回答,到后来,问题开始回到他
们的本行了,很多是关于FPGA 的,这些并非我的强项,我只能尽力
作答。
几个小时过去了,他们最后问道:
“你想来这里研究哪一方面?”
“FPGA 方面。”其实我对FPGA 也不是很熟悉,这里仿佛一种投
其所好的意味了。
“好的,就这样吧。”
在Intel 研发中心的面试就这样结束了,工作人员把我送上了电
梯,送我出了融科大厦。我独自走了一段路程,此时天色已经较晚。
回头看看高高悬于空中的Intel 的标志,霓虹闪烁。这就是中关村的
夜景了,中国最具IT 味道的地方。
次日,接到Intel 的电话。
“我们这里有一道题目,将用C 写的算法,转成硬件描述,不知
你有没有兴趣?”
“我很感兴趣。”以前想过算法硬件实现方面的问题,没想到竟
与Intel 的题目不谋而合。
“那好,现在我们会发题目到你邮箱里,如果你能在一个星期内
完成,我们将进一步规划你实习的事宜。”
“好的,谢谢您。”
很快,我的信箱里就收到了一封新的邮件,来自Intel。
在题目中,包含了上千行的C++代码,描述了一个用于统计计算
的算法。其实刚拿到代码,我头就有点晕,不知道它具体实现的是什
么功能。不过不管它的功能如何,按照题目的要求,都要保证在转为
硬件描述后使其输出相同的结果。所以我第一步要作的是把它运行起
来,看一下输出结果。但当我把它运行起来以后,我不尽大吃一惊,
也感觉莫名奇妙,它竟然没有任何结果输出?我站起身来,开始踱来
踱去思考这个问题。可是当我再次看屏幕的时候,却发现了一行“run
ok!”。区区一千多行代码竟然运行了将近50分钟。我想这个算法一
定很复杂,运算量一定很大,感觉Intel 是在故意为难我。
这样足足一个星期的奋斗开始了……
首先要把算法钻研透,能够作到真正掌握它,知道它每一个细节。
算法中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刚开始看那可是一头雾水。其实最发怵
看别人的代码,有一种自己的思想受制于人的感觉,多半时候都看不
下去。但现在代码就摆在面前,还是要硬着头皮看。Google 永远是
最好的良师益友,现在又要找它帮忙了。搜到了两篇文章,虽然是英
文的,但还算是自然语言。仔细研读了一个上午,终于算是有了眉目。
要对现有代码有很深刻的了解,我想我有必要把它亲手改写成纯
C 的,并且保证输出结果相同。这样不仅能够证明我已经掌握了该算
法,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转为硬件实现的可行性,同时其实也在一
定程度上降低了转换的难度。
几天后,我将工作进展和取得的成果Intel 作了汇报。
次日,接到Intel 的E-Mail,是Intel 的承诺,同意我进入其
中实习,进行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其实Intel 的工程师真的是已经工作了五六年的老手了,但我想
不论他们有多强,也是一步步地走过来的,只要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坚韧
的毅力,我们并不比他们差。然而我承认在经验上确实不可同日而语。
于振南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