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画像:
很多人经历过这样的场景:会议室里,群情激昂。每个人都会激动地拔高了音调,伴着丰富的肢体语言,阐述自己对于产品的理解。
任意一个项目或产品,在策划的第一阶段最为关键的任务,不是讨论技术的成熟度,功能的完备性,而是市场可行性,市场的核心是客户。
用户是谁?
我认为我们先要区分两个概念,用户和客户。用户是使用你产品的人,客户是购买你产品的人。因行业、产品目的、营销渠道、商业模式等不同,这两者之间会有很大的不同和很多的组合方式。大多数情况下,即使客户不是最终用户,也往往是客户的客户。对于家庭物联网产品来讲,我们就以最终用户的行为习惯为产品标准。最终用户实际上就是你我他这样的普通人。
多年之前的时候,做消费类的产品,产品策划者先组织市场、产品、技术、生产等不同部门的人坐在一起拍脑袋,当然,会有“历史项目经验”、“专家”这样的前提。对于系列延续的产品的迭代,这是很有参考意义的,而对于新的方向,往往会纠结不休。于是,领导会大发雷霆之怒:“为什么不做市场调研呢?”
于是,竞品分析、调查问卷、市场走访,有条件的公司直接雇佣调查咨询公司或购买权威统计机构信息数据,这些方式,目前仍是行之有效或者说必要的活动。
上述活动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我们的产品服务的用户群是怎样的。他们的规模有多大,他们的学历程度,年级、性别怎样,购买力程度如何,有什么样的行为习惯或爱好,购买渠道如何,什么样的因素会影响甚至左右购买行为,有什么样的宗教信仰等。对于目标用户群的细致分析,可以增强产品策划的成功性。
我们曾遇到这样的事情,一个产品匆忙上马之后,在不同的地方找用户试用,我们专门选定了截然不同的两个小区。但试用反馈情况,和我们预期的正好相反。
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至理名言!
现在比较大的信息平台,已实现根据用户消费轨迹推理用户消费习惯进而推荐产品的功能,工业物联网,开始尝试用户定制的生产模式。还需要用户画像吗,正相反,更需要,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画像,基于用户行为的,结合了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的更加精准,更加个性化的画像。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