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硬件背后的软件思维

2017-5-29 07:54 1976 11 11 分类: 软件与OS

关于日本的软件产业所面临的挑战,罗伯特·E·科尔在他的文章《软件业背后的挑战》中有过深入介绍。下面具体展开介绍。


软件业是信息通信行业(ICT)中增长最为迅速的一个部门。根据经济合作组织统计其内部成员在1992-2001年每年以16%的速率在增长。软件部门越来越在ICT行业发展中扮演核心角色。在软件行业中主要包括三类基础软件:预安装的、用户定制的和各企业自己开发的软件。对比美国和日本,三者所占比重差异较大,其中最大差别在于日本在企业部门自己开发软件方面所占比重远超美国。乍看之下,好像软件定制化程度更高的日本拥有更高的竞争优势。但事实却是相反,这其中原因容我慢慢道来。下面先以三个维度来理解日本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以及这样造成的结果。


第一个维度是专利系统,这是过去几十年日本同美国不同的发展道路所产生的差异性。缺少协作能力的日本电脑供应商对于个人PC的态度都是试图通过自身专利系统锁定客户,以此获得收益。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将自己同外部市场隔绝开来,短期内可以获取收益,但是却失去了长期的竞争力。我们从NEC中可以看到其中缘由。曾经垄断日本家用电脑市场的NEC,除了软件应用程序之外,NEC为其个人电脑业务提供了提供了完整的业务从电脑设计、制造到服务,包括提供操作系统。而对于软件,NEC的策略是赠送软件,销售硬件系统,依靠硬件专利锁定客户。但是随着IBM的硬件开放以及微软操作系统的迅速普及,最终NEC不得不选择兼容MS-DOS操作系统。最终导致在1994年市场份额还高达50%下降到1998年只剩27%。而对于软件,大部分日本电脑厂商的思维是外包给集团供应商,而不是专业软件自营机构,这样造成的结果是专业软件自营机构发展动力不足,无法提供覆盖范围更广、竞争力更强的软件产品,更为重要的是无法在国际舞台上参与到标准的制定,最终使日本在软件行业丧失国际竞争力。


第二个维度是从硬件企业向软件企业的转变。因为硬件企业的思维习惯,日本企业在寻求系统解决方案时经常主要通过硬件系统加以解决,对于软件通常也都只是外包,并不是把软件当作其系统解决方案的核心要素来对待。这样导致的结果是自身解决方案的成本降不下来,同时外包对象选择集团的供应商这样严重阻碍了自营软件部门的成长。


第三个维度是企业太过关注于单独部门业务需求而选择去开发定制软件,而很少去思考这样的开发实践是否能够真正提高组织竞争力。比如ERP系统,很多公司反对ERP系统,认为它伤害了单个部门的员工利益,不利于部门发展,而遭到广泛抵制,更多部门更愿意选用定制IT系统的方式管理部门。对于ERP系统的价值如果直接来看可能就只是减少员工数量,节约成本。但是却没有看到起间接带来的数据价值对于公司战略决策的深远影响。


从上述三个维度可以看出最后的结果就是导致了日本的定制应用程序远高于美国。有人可能会认为这种用户的专用化和半用户专用化应用程序能够赢得竞争,但这种观点显然在与工业文明进程唱反调。自从亨利·福特及其标准化可互换零件时代开始,标准化已经成为提高生产率的核心。在绝大数情况下,标准化部件都比为一次性使用而设计的生产的部件便宜。低成本主要是规模化、更高的工作效果以及经济规模经济而带来的。在给定成本下,标准化部件也会比设计的部件有着更高的性能。这些强势的原则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一次又一次地表现其力量。没有足以令人信服的原因可以表明,随着时间的发展,软件工业将不受这个原则制约。


对于硬件也是如此,高通将骁龙芯片改成骁龙平台,这仅仅多了两个平台二字,就可以看出高通未来的战略变化。高通已经开始寻求芯片应用平台的标准化。未来芯片硬件层面洗牌也将加剧。


而对于硬件背后的软件思维应该充分意识到软件的质量日益决定硬件的性能。


PARTNER CONTENT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EE直播间
更多
我要评论
0
11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