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左强讲山寨那点事儿系列--手机篇 下
2007年以前,国内手机品牌销售需要获得国家发放的手机牌照,并需将每款机型送相关机构检测,获取入网证后方可上市销售。以2002年为例,GSM和CDMA两个网络一共只有34家手机厂商有正规牌照,这远远低于国内手机厂商的数量。这一时期,手机牌照的发放对企业资质要求极其严格,最低两亿元注册资金限制过多小企业盲目进入手机市场,也基本形成国有企业、国外商家以及合资公司对手机市场的垄断。
在这一时期,山寨机多数“借牌”上市,借助已经取得手机牌照的企业推出自己的手机。2002年,正值国产手机的最辉煌阶段,很多手机新兵在这一年进入手机行业,深圳的金立,北京的天宇朗通等都是在这一年成立的。无牌销售是非法,虽能赚钱,但立足长远发展是不可能的。此时,有实力的大企业通过合作或收购有牌照的企业进入手机行业,如联想与厦华的合作。而像金立、天宇朗通等诸多民营企业,则通过“租赁”牌照来切入手机行业。每部借牌手机要缴纳10-100元不等的贴牌费给牌照厂商。而牌照厂商一方面很受用这种简单快速的收益,另一方面终端看来,虽然杂乱,但至少全部是自己品牌的声势,看似没有任何的损失,因此甘愿作壳,甚至放弃了自有品牌的手机业务。例如,CECT的就是那个时期开始的漫天飞舞,相同的款式,却到处是不同的型号。而金立的手机最初也是贴牌天时达标识进行销售的。
2005年开始,国家逐渐放宽牌照审批,首批民营企业成功入围,打破了此前的行业垄断,这一时期山寨机开始转入正,并依靠特有的山寨模式和畅通的渠道,很快使老牌手机厂商倍感新兵的压力。金立等在2005年,天宇朗通等在2006年均取得了自己的手机双网牌照。在这一时期,这些山寨的老兵,手机的新兵仍然保留山寨的优势经营模式,产品设计由配套的或持股的方案设计公司完成,生产和售后则交给代工厂,在销售方面采取代理体制,而作为品牌只负责产品规划、品质把关、渠道建设和市场宣传。最终因在市场节奏和库存管理方面的出色表现,形成战胜国产老牌的关键。因此,众多的评论围绕山寨手机使得国产老牌陷入困境,其实更多的根源皆于自身。
2007年,国家取消了手机牌照,并调整了入网检测的流程,任何企业及其品牌,只要正规的将产品送检作入网检测,皆可获得入网证合法销售。行业上普遍认为这是对于山寨机的“招安”,由此,山寨拥有了平等的品牌机会。与其一味的**山寨机,却屡禁不止,那么,让山寨机经受市场的优胜劣汰,最终剩下的就只会是以山寨模式经营的优良品牌,而不是质量低劣的山寨杂牌。
在同山寨机转正背道而驰的道路上,山寨机也有自己的另外一块沼泽栖息地。在二**城市缺乏严格的市场监管,而那里也正是山寨手机需求最大的地方。直接的巨大的终端需求的诱惑,使大部分山寨手机不再去管牌照和认证的问题,犹如洪水决堤,以各式各样的Logo直接扑向二**城市。然而,今年来随着国际和国内品牌长期的根植和培育,继一级省市之后,二**城市也逐渐建立起了品牌意识,纯粹的山寨杂牌的栖息空间已经逐年缩小。可以看到,山寨最懂得市场的法则,而最终的适者也在逐渐呈现。
在国际市场,山寨机也面临着强制正规。2009年,山寨机的持续肆虐直接威胁到了国际大品牌的全球份额。迫于利益危机,国际大厂向第三世界国家施加资本压力,强制制定针对中国制造山寨机的准入门槛,封杀山寨手机的进入。2009年12月开始,印度、迪拜等山寨手机热销地,开始禁止进入当地,但尚未申请IMEI码的手机销售,旨在提高中国手机出口的进入门槛,从另一角度看,也会促进山寨手机正规化的进程。
MTK带来了山寨,也不可避免的带来的同质化的泛滥,巨大的市场容量的空缺,使得那个时期的手机商们无瑕顾及个性化的品牌价值的塑造。随着市场空缺的逐渐填补,手机商获利空间急剧降低。山寨机不可避免的质量、品质等问题,将越来越多的人推向了品牌。而对比之下,国外品牌,一如既往的品牌战略,始终保持着高端的利润和逐渐增大的市场份额。同时,经过多年与山寨的对抗,国外品牌也学会了低端战略,各家都推出了性价比超高的低端机,依靠其品牌形象,逐渐收复失去已久的低端市场。此时,基于山寨化的MTK平台,为了寻求更大的利润空间,山寨机似乎别无选择,除了复合功能的拼接,如双模双卡双待、手机电视、导航手机等,似乎就只有仿制一条路了。
-----------------------------------------
听左强讲-山寨那点事儿
未完待续。。。
欢迎订阅RSS
欢迎转载,但请尊重原创,务必注明:
本文源自国际电子商情:听左强讲-山寨那点事儿 +本文链接
2011.9.8
用户961091 2011-11-17 16:15
用户947443 2011-9-9 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