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年到湖北读书,转眼间就差不多四年了,曾经是那么遥远的大四也走进了自己的生活,一直以来都是低头赶路,突然发现自己忽略了身边太多的东西,也走过了太多的弯路。在大学在校最后的一个学期里,在这即将离开学校的日子里,是应该好好地总结一下自己走过的求学之路,同时也给以后要走的路找一个方向。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我家乡广西北流,是一座小城,在以前觉得家乡有点落后,因为在电视里面看见像香港、上海那种高楼大厦、街道繁华的景象实在是太吸引人了。后来高中毕业了,去的地方也就多了一点,慢慢地,发现其它的城市也不咋的,倒觉得家乡的风景还挺不错的!不过要是说现在生活的话我还是喜欢在大城市里面生活,毕竟我觉得大城市里面机遇多一点,发展的空间也大一点。要是说长住的话,那就不好说了……
小的时候在深圳呆了很长的时间,我还没上学的时候爸就教我读书识字,爸上班的时候我就一个人练字,偶尔也跑到爸上班的公司里面玩。到了周末,爸还有爸的一些同事就带我到很多公园里面玩,也常到深圳大学里面玩,那时候拍了很多比较具有留念价值的相片,很多相片上爸都写上激励我的话,鼓励我要认真读书,努力学习。那时候我的志气也真大,也算是理想吧,不过理想的另一说法也叫空想。相信很多人都有过很幼稚的想法,况且那时候我还没上学,小得不知天高地厚,这是我最早的童年记忆。
上一代人很多都是读书至上的观念,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好好地读书,然后考上大学,再然后有一个美好的将来。那时候我就接受的这个大众化的观念,要好好的读书,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不怕困难,这是我脑子里最早灌入的思想,书里面是这样讲的,老师也是这样教的,我当然也是这样做,小的时候我还是蛮听话的(只是后来觉得这样的孩子老吃亏),于是我一直坚信这样的信念,就那样很多时候只要有空就去啃课本,确实那时候拿了很多第一。现在想起来那时候也真够可笑,书上有很多激励人心的故事,可那根本就是哄小孩来玩的(起码我现在是这样认为的),我那时还真干上了,简直就是迂腐!小时候的这种观念、这种思想、这种教育对我的成长确实有帮助,只是那时太过于执著,以致很多的时候都走了极端。而且一个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而不是仅仅会做几道高难度的数学题和写几篇优秀的文章。而我那时候为了一张成绩单,为了拿个第一,有事没事就拿课本练天下第一,累了坚持,眼睛困得都反复地闭几次了还是坚持,心理一个劲地默念:坚持就是胜利……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真不敢想象那时候居然傻到了这个程度。只能说精神可嘉但自己毕竟还是个小孩子,其实根本就不需要那样折腾自己幻小的身体。所以与同龄的孩子相比玩得相对少一些,也失去了很多对以后成长比较有帮助的乐趣。
我觉得一个人小时候接受的观念和思想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很有影响的,而且会影响一个人很长的一段时期甚至一生。从小到大,时间越长,思想观念在一个人的身上就会越牢固。小时候接受的这种教育确实在我身上得到了体现,一直到高中我都是以这样的精神来学习的。高一高二的时候成绩也都比较乐观,也印证了“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的名言。然而到了高三的时候,要面临高考,要比以前勤奋是理所当然,谁不想搏一搏,那时候老师也常说学习方法很重要,要学会学习,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我又傻里傻气地认为刻苦勤奋更重要!反正身上有一鼓劲,此时不用更待何时,于是一股傻劲地学,我就不信邪,只要努力还会有做不到的事情。于是没头没脑,天昏地暗地学,终于成功地把自己征服了——都倒下了!现在想起来那时候可把自己害惨了,那个高三简直就像地狱,整天把人搞得昏头昏脑的。看来有些东西真的不能太过于执著,有很多的思想是对的,但千万别走了极端,否则不走火入魔才怪!
有一句话这样说的: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上大学前有一段时间很是伤心,那一段时间我在一个朋友那里玩,那时候实在伤心,啥事都不想干,整天在朋友那里睡觉,有时候看电视;有时候傻傻的,好像一切都停止了,地球不转了,大脑也停止了思维;有时候朋友带我出去走走,就傻傻地跟着出去了,说真的,那时候如果把我给卖了,准保一次成功!那时一个人比较安静,想了很多东西,我感觉到很多的事情真的很无奈,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实在是太渺小了,一个人的力量也太有限了。朋友帮了我很多,玩着玩着,时间很快就过去了,都说岁月可以褪去记忆,时间可以冲淡一切。从那时开始我就更加地真惜朋友了,觉得有的友情真的来之不易。滴水之恩,当涌泉以报。世上的人大都只会“锦上添花”,但只有“雪中送炭”才是最宝贵的。我也越来越觉得好朋友对人的一生影响重大,至少得有一个能在关键时刻帮助你的朋友,如果遇到这么一个人,就好好把握,日后必定有用,不管他现在是富还是穷。
记得刚上大一的时候对大学还是抱有挺大希望的,那时也想过考研(随着后来经历的事情连想法都没了)。总之大一给人的感觉就是满腔热情、激情四射!觉得啥都可以干,其实大一一年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什么也没得到,完全就是瞎凑热闹一场!那时的我也想过好好地学习功课,其实那根本就不可能的,那些说是什么某某教授操一口标准的孝感话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唾沫四飞,弄得我雾里来云里去,害得我耳屎都听出来了也不知道个所以然,我想外省的同学应该都会深有同感。也想过把每门课都学牢,以便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也希望能在知识方面能够全面发展。其实那是个错误的想法,当然我也没有做到把每门课都学好,因为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根本就是有限的。那么多的课程别说把每门课都学牢,就是有个了解就很不错了。不过有时候也挺“充实”的,抄抄写写,忙个不亦乐乎,抄什么写什么相信大学里面的朋友应该都清楚!
当时我还参加了一个电子协会,还天真地幻想对自己会有很好的发展,但是我现在只记得电子协会那帮家伙在我加入协会的时候说是要什么费收了我十块钱,后来甩都没甩过我,根本就是骗钱嘛(后来我还暗暗庆幸自己没有像某些同学同时加入了几个协会,那时候同大食堂的鸡腿比较便宜,三块钱一个,同时加入几个协会的话就亏了很多个鸡腿!)。电子协会确实也做过一些有益的事,像经常做一些义务维修活动。不过在我看来完全就是一群菜鸟搭个台在那里献丑,因为好几次的维修活动里面就有我!再后来协会的会员费就没交过了,也不知道协会干什么了。网上有一句话是这样讲的:如果你想通过社团锻炼能力,兄弟,你别逗了,学不到玩意的。
大二的时候开了两门学位课——数电和模电。这两门课对于学电子的人来说很重要,而且又是学位课。所以当时我还是下了一定的功夫,但是感觉学校的课程安排得很不合理,这么重要两门课程都安排在一个学期上,老师上课肯定是没问题的,可把我搞惨了,跟本就吃不消,消化不良啊,一个内容没弄懂新的一个内容又开始了,完全就是被动地跟着老师赶。而且相应的实验课还没有开,没有实践操作,对电子方面还是感觉比较陌生的。因为学得比较匆忙,没有系统的总结,大脑里面都是一些孤立的知识点,纯理论,都是被动地接受的,当初根本就不知道那是什么东东,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在电子世界里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所以当时很多知识就是弄清楚了也很快从记忆中消失,没有放到实际应用中的知识很难刺激大脑。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模电和数电就闪电式一般在大学课程里面结束了,效果可想而知,尽管模电在期末考试时混了个九十多分。其它课程也差不多,有些课程对于我来说不是很重要,也就不想说了,其实那就像刚刚做了一场梦,梦里面很精彩梦醒了什么也都没了,只是还记得从悬崖掉下来的那一刹那突然醒了——没摔死——也就是没挂科。
大一、大二就这样跌跌撞撞、懵懵懂懂过去了。在这两年的时间里真的很迷茫,完全找不到自己的方向,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么,走了太多的弯路。觉得学校有点失败,不会引导学生,老师也是把自己的课讲完就算了,其它的事屁都不放一个。其实也不能完全怪学校和老师,我当时很多的想法是不正确的,性格方面也有缺陷。那时太过于被动,有老师指引就去做一下,没人指引的时候自己一股闷劲去钻书,不用说效率肯定不高,很多的东西只需要别人一点就明白的,但自己钻的话说不定就会苦苦花上一两天的时间。很多的时候只要多一点主动和师兄交流一下,毕竟他们都是过来人了,或多或少都会有体会,特别是应该跟老师关系搞好一点,有谁不喜欢懂事的学生!说不定机会就来了!这样起码在学习方面为自己找准了方向,而且在交流中不经意间就了解到了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
能够真正地觉得自己学到一些东西了是上了大三之后的事情了,当时开了单片机,都说单片机是我们的饭碗,所以不敢轻视这门课程,我也半信半疑,下了一把劲(幸亏没白搞,以前没方向做了太多无用功,心都屈服了!)。大三上学期就是学单片机理论方面的知识,没有相应的实践操作,单片机具体的应用还是没有十分的清楚,略知一二是那个用途,但是学校反复强调单片机的重要性,所以很是认真地学了。对于不考研的我来说,后来十分肯定了学校这种反复强调重要性的做法(只是感觉为什么不再早一点有人让我认识到这一点)。因为在大学里面开的课程实在是太多了,要想每门课都学精那是不可能的,起码我不是这样的天才。所以当时究竟应该重点学哪些课程,往哪方面发展,心里还是有一定的迷茫。在我找准学习方向以后,学习效率的确高了很多。到了大三下个学期,就开始做一些单片机的实际应用了,也就从那个时候开始体验到电子世界的奥妙无穷,觉得很好玩,所以就有很多时候因为做一个东西不亦乐乎搞到凌晨一两点,不仅没睡意,还十分兴奋。要想学好单片机,买一块开发板肯定是必要的。记得学期刚开学的时候,我们几个哥们一股热情,一起买了开发板,还经常在武汉买了很多元器件,有时候在网上买,班上甚是一股学习单片机的热潮。在那种气氛和环境下,的确激发了不少同学的热情,相互之间学到了不少东西!遗憾的是,好景不长,很多同学的热情减退了,再也没有那个浓厚的学习氛围了。再后来,班上算得上真正搞单片机的人就不多了。有了开发板以后,就按照开发板的实验一个一个地做下去,这种学习方法还真有效,不仅编程能力提高,硬件方面的知识也得到了扩展,以前那些模电、数电不知道个所以然的东西也懂得干什么用的了。偶尔自己也做一下设计,做一些小电子产品。大三一年下来后,感觉还是比较充实的,毕竟感觉到自己实实在在地学到了一些东西。
要想学好一门技术,觉得有很多东西确实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些东西可能你没在意或者不愿意承让它所起的作用,但是在潜意识中确实影响了你。比如说环境吧,对一个人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我爸是从事电子方面技术工作的,很多人说我子承父业,我也常刻意强调主要是对电子比较感兴趣,其实那兴趣还不是从小受到父亲的感染。你说一个人从小接触到的都是什么电烙铁、电路板之类的东西,能对他不影响吗?所以说一个环境对一个人成长很重要。学校就是一个环境,当然很多的时候环境是不可能改变的,但是你可以选择一个环境,你可以营造一个环境。就像大三下学期开学的那个时候,班上那股学习的热潮,激励了多少人的斗志!所以要是还在大学,一定要找几个哥们一起来切磋切磋。几个人的学习成果绝对比一个人的学习成果要大!而且几个人一起学习不容易累,到时候有什么不懂话可以相互请教,有交流的余地,还可以相互地分享经验共享资料,解决问题起来容易多了。对于这一点,在大三里面我还是觉得有点遗憾。
有一位师兄或者是什么牛人带一下自己也很重要,在这个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还想什么自学成才几乎是不可能的。有一个强人带着自己学,首先可以让自己少走弯路,做起东西来也事半功培。有时候不需要太多,就是帮指点一下就会受益无穷。
对于搞技术这一行的,要求有比较强的动手能力。以前我对动手能力、实践操作理解肤浅,不以为然。让我吃了不少亏,很大一方面也是我模电、数电学得不好的一个原因,后面开的模电、数电实验马马虎虎就应付过去了,没什么收获。也许班上还有一些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我现在的电子知识几乎都是通过后来的实际操作,做设计获得的。因为通过了自己实际设计东西后,所学的东西就得到了实际的表现,它能以真实的现象体现出来,所以这些知识往往都会在大脑里留下特别深的印象,理解起来也能更加透切。我刚开始学的单片机理论在后来实际操作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理解也更加深入了。当然这里并不是说理论知识不重要,没有理论知识指导,做起东西来是相当困难的。
当然在求学的过程中,我认为还有很多东西对学习也有很重要的影响,只是觉得一下子很难说完。
大学里经历的事情也比较多,身边的事也许跟求学没有太大的关系,不过略作总结一下觉得对成长还是有帮助的。
刚上大学的时候,估计大家都会比较天真,确切来说是幻稚。起码我觉得自己应该是那样吧,不管是思想还是行为上。喜欢幻想,有点轻狂(现在的我还是有一点点轻狂,不过已经不嚣张,估计再过几年连轻狂也没了!)、不以为然、趾高气扬……
那时总以为自己能干出一番成就,对别人的一些小小成绩也不是很放在心上,觉得没什么。我现在觉得那不是没什么,而是很了不起。看来一个人不给一点教训是没有进步的。经历过重重困难、屡次的挫败,付出太多太多的努力成功却遥遥无期,看不到前途,生活处处碰壁,经过这样的反反复复之后,一个人的锐气终归会被磨灭。所以随着成长,很多人都会变得越来越现实。现在的我都没有什么的要求了,当然这并不是说没有理想了,理想是一个人奋斗、追求的目标,每个人都不应该丧失!一个人不应该太自以为是,特别是在现在这个社会,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需要各方面的能力,一个人是无法做到的。
有的人自以为清高,自己也算是那么一类人吧,以前我交朋友有一个原则,都是一些志同道合、觉得有前途的人、令人敬佩的人、生活上相处得好的人,而对于一些粗言烂语、出口伤人、整天无所事事、疯疯癫癫、只会抽烟喝酒的乱七八糟的人不屑于交往。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大正确的,这些人也是社会的一大部分,而且往往对社会有很大的影响(不管是好还是坏),这些人当中往往就会比整天只知道搞技术的人的社会关系大、交际能力强,对现在这个社会更了解。说不定哪一天就会成为了你的老板。所以你可以不跟他们交朋友,但起码应该友好交往。因为一个人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知识、修养方面,更是综合素质的发展。从他们身上你可以学到很多自己身上没有的东西,而这种东西又是一个人生存在这个社会所必需的。
一度以来,都以为只有踏踏实实地学好技术才是正事,对于其它方面的一些东西看得不是很重,甚至根本就没放在心里,像一些同学平时或者周末找公司发发传单赚点小钱,给公司联系客户拿一点提成、在学校附近做点小生意……我觉得有点浪费时间。所以认为只要自己把专业学扎实,技术过硬,出来社会一定会有自己的一片天空。如果自己的志向在技术,这种想法当然好,只是在中国现在这个大环境下,形势已经不太好了。特别是在私人或者外资企业,纯粹的市场经济和单纯经济利益驱动下的研究或者研发环境能搞出什么名堂呢。我以前都是认为只有技术才是一个人的精神寄托,只有做技术才是最有意义、最能体现人生价值的工作,所以永远都不要放弃技术。作为技术出身的人,年轻的时候当然应该好好地钻研技术,掌握技能,尽量快地学好自己本行应该具备的知识。但这并不等于就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钻技术关。一个人不应该完全把自己禁锢在一个技术的世界里而完全忽略了其它方面的发展。当然如果自己兴趣在此,愿意一辈子搞技术,那就没话可说了。只是如果一个人三十、四十岁没做上管理或者别的而是还像年轻一样天天坐在电脑前编程序和画电路板,一大把年纪,思维慢慢地变得迟钝、精力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充沛又有杂事烦身但为了生计看着老板的脸色前一个是后一个是地附和,工作出色时老板称赞不绝心里却偷偷地暗笑世界上居然有这么赚钱的苦力,跟着一群年轻人抢饭碗,心里会是什么样的滋味呢。一个人辛辛苦苦大半辈子为的是什么,难道就不想生活过得好一点吗?难道就没想过让自己的家人过得幸福一点吗?只要有机会,就不应该放过!没有谁因为自己出身于农民并且适合做农民而愿意一辈子做个苦农民。
生活中最好有自己的业余爱好,能够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修养、体现出一个人气质,像音乐、美术、体育等都可以给自己的生活增添不少的色彩。业余爱好最好不是一些像游戏、抽烟喝酒等让人丧志、堕落的嗜好。一个人的生活中有开心、快乐,有伤心、痛苦,有辛苦、劳累,有辛酸、无奈,在这个时候自己总是希望心情能够得到释放,而在业余兴趣爱好中自己的思想、心情都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很小的时候我就喜欢音乐,喜欢吹笛子,每每看电视剧时,常常听到一些很悠扬、很婉转的笛曲由远而近、时隐时现在寂静中回响,让人无比的陶醉。我也常常在吹笛子中感受到了音乐的无比美妙,让一个人完全地陶醉其中,笛子陪伴了我成长。后来自己买了吉它,玩得也真够疯狂,吉它一抱就能连饭都不吃玩上一整天,那种沉浸在音乐中无法形容的美妙只有自己当时才能感受得到。一直到现在,吉它都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不管开心喜悦,还是学习后的苦累、生活的无奈,都能在弹吉它中在音乐中感受到生活的另一种滋味,在心灵中找到另一种平静。
很多的东西,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获得,即使失去,只要不放弃不屈服,总有一天付出的努力就会得到补偿,失去的东西就会再次拥有。也有很多东西跟努力无关,自己无法操纵,一旦失去就会成为过去、成为往事,不会再次得到。珍惜身边的人,珍惜身边的朋友,珍惜已经拥有的东西。
当然这里面的想法见解都是我个人的观点、自己的成长历程感悟,每个人出身的家庭环境、接受的教育、成长经历不可能一样,人生观也就不尽相同,难免有不同的看法。就像钱,有的人认为钱是万能的,为了钱可以付出一切代价;也有的人认为钱是身外之物,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的东西是钱无法代替的。我出身普通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觉得钱很重要,但不认为为了钱可以付出不必要的代价,用青春、幸福、生命……作为赌注,不值得,终归会后悔(少数例外,只是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成为那个少数)。
有一句话说得好:年轻就是资本。不错,现在除了年轻之外自己什么也没有,不能做出心中的承诺,不能但当太多的责任……只因为自己还年轻,但也因为年轻我还可以做很多很多的事情,犯了一些错误还可以得到社会的宽容,失败之后还有重头再来的机会和勇气。好好地把握现在,从走过的路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了解人生游戏规则,尽管远方的路还很长很长,只要朝着自己认定的方向前进,即便风雨兼程也不会迷失目标。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