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放弃,还是坚持,现在真的成了一个问题了。一直特别的喜欢企业管理这个专业,尽管自己并不是这个专业出身的,不过一直依然依靠坚持自学这样的方式来学习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坚持到现在,十多年了,一直这样,相当的不容易,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很多的收获,比如曾经在《IT经理世界》做了一段时间的专栏,在《浙商》上做过评论员,接受《IT时代周刊》副主编盛培徳教授的约稿,当然还在《中国经营报》、人民网、荆楚网、《商业评论》、《长江日报》等等上发表自己的作品,这其实就是证明了自己,因为太喜欢了,所以也特痴迷,不知道回头。然而现实是特别的残酷,直到现在依然找不到属于自己的职业!到底怎么啦?自己也说不清楚,道不明白!
在学习的过程中, 笔者一直认为企业管理其实就是在一个中心的基础上展开工作,这也是企业的最基本的唯一矛盾。这个基础就是企业应该不断的去满足、适应消费者价值的变化需要,这是企业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而一旦企业在经营中离开了这个前提和基础,企业的经营结果就一定处在不可控制的状态中,而一旦企业回归到这个前提和基础上,企业的经营又马上就能够见到效果。就是这样一个特别简单的问题,就是这样一个最基本的常识性的问题,却不能够被我们的企业接受与认同,或者被我们忽视了,甚至更可怕的是我们将企业的经营管理过度的解读了,比如将企业经营理解为是对核心技术的经营、是人脉的经营、是资本的经营等等,强加给企业身上的这些,其实都必须服从服务于消费者价值,离开了消费者价值,这些流动要素就没有价值,过度的解读企业经营,以至于我们将自己也弄迷糊了,这样就找不到企业发展的方向,而一旦企业没有了经营的方向的话,企业的经营行为就成为了一场撞大运的游戏。我们只能够通过财务报表这个最表象的东西来证明,而这样的证明仅仅是表明企业的时间价值,而并不能够证明它的空间价值,财务报表只能够证明它的现在价值,而不能够代表它在未来的价值。正因为如此我们常常是沾沾自喜于企业创造的时间价值上或者说是现在价值上,至于企业的空间价值或者未来价值,他们没有能力能够解决,这就是中国绝大部分企业面对的现实。所以我们的企业给给接班人的往往是物质利益,而没有精神上的东西,正是因为我们用一种现实现世的游戏心态来经营自己的企业,所以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的故事,或者在我们的企业中出现过山车式的发展就不足为奇了,毕竟我们的企业是为追求利润和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存在,而不是为追求消费者价值而存在,经营基础和前提的背离,就决定了中国企业的质量低下,数量庞大。我们在企业经营管理的道路上,到底需要付出多少的代价和学费才能够真正的让企业明白做企业实际上就是一直坚守消费者不断变化的价值这个主题呢?才能够让我们的企业走上正轨呢?这就是我们时代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
自己在与企业或者企业老板聊天的过程中一直主张这个主题,只是基本上得不到认同的,笔者也比较的失望,正是因为在现实中不清楚如何改变企业老板思维定势中的认知,于是笔者将精力投入到专门做商业评论上,与不同的媒体接触,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引起大家的关注、评论,来改变现实。其实写评论是存在一定的风险的,比如尖锐和直白的评论,是不待见的。笔者曾经写过一篇关于长虹的文字,当时《中国经营报》也给笔者的邮箱发了发表的回执,笔者当时也见到了这段文字,几天之后,这段文字在这家媒体上就再也见不到了;笔者也曾经给《IT经理世界》上写过中国企业的文字——尖锐、刻薄的文字 ,而被自己的编辑杨玉清 一一的OUT了;在杭州的时候,笔者也写过不少关于浙江企业存在不足的文字,并且还直面过这些企业的质疑和谩骂,只是能不能够刊登主权在这些浙江媒体的手中,而不在笔者手中,我们现在来看看浙江企业的现状到底怎样了呢?笔者认为他们已经错过了治疗自己疾病的最好的机会,他们被眼前的现实迷惑了,而次贷危机、接下来的欧洲的债务危机以及中国政府主动地将经济的发展速度降下来的时候,这就将浙江企业的经营能力彻底的暴露了出来。我们不能够容忍对自己的指责、质疑和批判,因为他们都是无所不能的神,基于这样一种现实,笔者将文字集中在跨国公司那里,说的是跨国公司的事情,而实际上在原理相同的世界里,何尝不是中国企业的事情呢?其实我们也无需掩耳盗铃了,这只会耽误了自己,让自己失去了成就自己卓越而伟大的机会。
其实也曾经有不少的机会,只是当时的自己多少有一点不自信。比如在 2008年的时候《浙商》杂志的主编朱仁华先生曾经请笔者到杂志社坐坐,面聊的是波导,他希望笔者来评价波导,以便于他们能够给政府写一篇内参,来拯救这家代表浙江的高科技企业,当然笔者写了,现在来看,笔者并没有将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看清楚 ,所以应该算得上是失败的;2011年《IT时代周刊》的盛培徳教授要请笔者参加20111206的一次活动,在那次活动上聚集了中国市场上IT行业中的众多CEO,笔者的理解是盛培徳教授大概是在提携自己,希望将自己引荐到这个行业中,帮助自己发展,笔者主动的错过了;盛培徳教授其实在发给笔者的邮件中,应该是故意将自己的关系网络的联系方式发给笔者,也是有意识的来帮助自己,希望改善笔者的生存环境吧!笔者很感谢这样的润物细无声的帮助,这这样的做法真的很真诚,只是,笔者一直没有接受。笔者也暂时离不开自己的故乡武汉,毕竟笔者不愿意出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事情的发生,笔者暂时将自己的目的地定位在武汉,真的希望找到一份能够发挥自己所长的职业,而不是养家糊口的工作;如果实在不行的话,甘愿回家种地,在回汉的这几年,主动的和土地接触,对于如何种地有一点感觉了,比如今年在母亲开荒的土地上,就依靠上天的恩赐和共同的努力,夏季的油菜打了一千斤,秋季的芝麻除了300多斤,还有200多斤棉花。一百多斤黄豆,蔬菜瓜果等等也有一千多斤,人勤地不赖 。天无绝人之路,毕竟知识在这个领域也能够发挥作用!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