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发表于:2008-02-28 14:33
刚读完Column: Oh, to be an engineer in the US。作者的词藻华丽,超出了我的词汇量。但是作者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我读出来了。
Engineers, thank you, our collective quality of life is due largely
to your toil. We owe you. Telecom engineers,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of your efforts are tremendous. Bravo, and keep up the good
work. And American telecom engineers, there is still much to be done
that only American engineering ingenuity can do best.
作者认为,是工程师促进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工程师的不懈努力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与美国工程师相比,我们也许从事着相同的行业,使用着相同的工具,但我们对自身社会地位的认可仍然很低。究其原因,是我们的工程师行业还太年轻,尤其是电子和IT行业,只不过20几年的历史,缺乏技术上深厚的积累,没能形成一个行业氛围,不能给年轻工程师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提供足够的可供借鉴的成功
事例。
在网上搜索一下,有多少文章在劝年轻人在35岁以后放弃工程行业,转向市场和管理。在我们的同事中看一看,有几个是像NS的Bob Pease那样从业几十年的老工程师的,在电子和IT行业尤其如此。
从行业技术杂志上也可以看到这一现象。在众多的中文工程技术类杂志里筛一下,有几本作者主体不是在校学生的,有几本是不向作者征收版面费的,真正的工程师写给工程师看的技术杂志寥寥无几,更多的是学术味十足,或者是译介过来的。
在EDN上,我可以看到众多踊跃发表文章和以发表文章为荣的作者们,我相信稿费不是他们的目标。再看一看EDNChina,除了编辑记者们的几篇文章外,能看到多少本土电子设计公司的工程师发表的文章,一期之中不会超过5篇。在“设计实例”专栏里看看,那么多的奇思妙想,有几个是我们中国电子人的。
中国的电子工程师们不是活跃在杂志上,更多的是活跃在网络上,在论坛里。
往往因为在EDNChina上看到精彩的文章而兴奋,但是整本杂志看下来,发现是在给别人喝彩,是在为人家的行业兴旺而兴奋。缺乏一种参与感,静下心来感受到的是差距。
在EDN上看到过一篇Reference designs worldwide: understanding the IP imbalance,
后来也有中文版的刊载在EDNChina上面。文章中有对欧、美、日、中、印的工程师对待参考设计的不同态度的分析,从比较中可以看出我们与发达国家工程师的差距。这一差距不是我们咬咬牙、使使劲,明天就能赶上的,需要我们工程师行业的每一个人沉住气、耐住寂寞,用上个十几二十年慢慢地、踏踏实实地积累,
才能赶得上,甚至超过他们的。
在此,要感谢EDNChina译介国外的技术,开辟专业的网站供我们工程师交流,提供经费和空间让大家学习新技术。同时,我也希望今后看到更多的中国工程师的文章发表在EDNChina上面,真正的工程师写给工程师看的文章。
文章发表于:2008-04-18 10:37
说得好,前段日子就看了一篇文章,说硬件工程师有几条出路,好像挺不乐观。但随后又看了一篇20年感悟的文章,写得特别好,让我坚定决心做一辈子工程师,十年才磨一剑,抛掉浮躁,抛掉杂念,我要好好努力:)文章发表于:2008-03-19 10:36
文章发表于:2008-03-19 09:39
艾青的一首诗《我爱这土地》,与大家共勉!
http://www.cctv.com/program/dssgsw/20030318/100820.shtml
文章发表于:2008-03-19 09:11
我羡慕那些为了兴趣而工作的工程师,但是我更尊重为了生计而工作的工程师。这就是我们国家的现状。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我们每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的心可以飞得很高,但是我们的脚始终踏在这片土地上面。
文章发表于:2008-03-18 14:52
楼主,我也很感慨这一点。中国人为了生计,而国外很多人是为了兴趣在工作。欣慰的是,EDNChina有不少这样的人,比如大家都熟悉的圈圈,前阵子和他
吃饭,才知道圈圈是那种从垃圾堆里面找废旧电子产品玩,在书店站着看书看一天,他是这样成长的。我想想自己的孩子,他虽然小,条件也好,玩具书从小就不
愁。但是如果对比圈圈这样的成长经历,在富足得不知道喜欢什么和穷困地追求自己所爱之间选择,我宁可为他选择后者。
文章发表于:2008-02-29 09:43
同意楼主的观点。象美国INTERSIL 的现任总裁以前在LT 公司做开发市场有10多年时间了,他一直在电源管理行业做事情。工程师行业的每一个人沉住气、耐住寂寞,用上个十几二十年慢慢地、踏踏实实地积累,才能赶得上,甚至超过他们的。强烈支持您的观点。
用户1042120 2010-2-9 21:12
用户251222 2010-2-8 11:07
用户1021297 2010-2-6 08:41
ash_riple_768180695 2010-2-5 09:06
用户212563 2010-2-4 2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