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七月,微博上关于SmartisanT1做工和出货的讨论从未平息。八月初,ZEALER对T1的测评再次助推争议热度。尤其是其中对硬件的拆解佐证了流传已久的说法:T1手机的生产难度问题跟产品设计本身关系紧密。T1手机“在局部偏执的追求,使得产品在最终形态上走了样”,“好的设计不能仅仅是好看,还需要考虑整体的制造成本和可靠性”。
这不是一个太难理解的问题,我想罗永浩也知道工艺难度和良品率之间的息息相关,只不过他选择了挑战,但无论如何,从锤子到过去一年来的“智能硬件风暴”,硬件领域新玩家的遭遇都在提醒我们——要重新捡起对制造业的敬畏。
先让我们从最熟悉的手机制造看起,即使那些对供应链驾轻就熟的大厂也免不了不断的犯错:iPhone4的“天线门”迫使乔布斯带着TimCook召开发布会解释后,iPhone5又出现黑色版本掉漆问题;HTCOne(M7)的一体化金属机身加工难度高导致良品率极低、成本陡增,使得上市初期出货量稀少,眼睁睁错失机遇;黑莓的Bold9900大规模变砖被认为是流水线焊接工艺所致;索尼游戏主机PS4首批货品各种死亡灯和断裂开胶;甚至鼎盛时期的诺基亚都不能幸免,如果你使用过N85手机,那么说不准它的导航键下面也是断开的。
也许大厂遇到这些问题尚不足以伤筋动骨,但硬件领域的创业者们却常常被“设计和制造”间的落差沉重打击。一方面,他们更容易对自己产品在制造生产线上的表现“过于乐观”;另一方面,一旦产品出现问题,不仅对他们尚未树立的品牌造成不好的第一印象,最重要的是其产生的“蝴蝶效应”:良品率低→出货量低→无法收回足够的现金→无法预付下一轮生产的资金→失控。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常说,硬件是一门产业链和资金链的生意。
也许你还记得土曼科技频繁的“跳票事件”。我相信,在他们将一张漂亮的“产品设计图”拿出,让它在朋友圈中被疯狂传播时,其创始人汪伟是相信自己可以按时——在三个月后,制造出这样一款在外观上足够悦目的产品的。可如同PingWest此前在《智能硬件创业有多难?从土曼科技T-Fire手表的跳票说起》一文中提到的那样,他们错误估计了这款把外形设计得超薄的手表,在制造上的难度:
如何设计内部结构才能让各种元器件在如此狭小的空间内能够和谐共存?从设计图到生产处流片实际验证可行性之间的周期无法逾越,如果犯错就要重新再来一遍;初期只考虑外观和材料,忘了不同材料之间可能产生的信号干扰等问题;以及,几乎每个硬件创业者都容易犯的错误——把自己在工程机阶段制造出几个不错的产品,等同于大规模批量生产时的“商品”,这简直就是个灾难。
还有一个我所熟悉的例子是麦开的Cuptime智能水杯,这个凭借“提醒按时喝水”和“智能检测喝水动作”的产品,在众筹阶段一度成为了去年最受追捧的产品,但在宣称今年一月份可以量产发货后,直到三月,他们还在调整超声波焊接工艺的问题,而这项工艺仅仅是为了能将杯子的内胆与外沿做的尽量的平……麦开在此之前已经生产过包括计步器、体重秤在内的硬件产品,但在遇到新品类时,他们还是错误估计了自己在制造上将遭遇的挑战。
若心有量产之志,便需要抱持对制造业的尊重甚至是敬畏,产品从设计之初就不能只想着创新,还要论证制造流程——现代工业,尤其是消费类电子产业是复杂而又庞大的产业集群,工业生产自有冰冷冷的规则和秩序。它复杂无匹,却追求极致的标准化、可复制性以及可控的良品率和成本。数以百计的各式零部件,涉及大小小的供应厂商,而最终汇集到流水线上,依旧要靠那些工人们亲手组装完成。
这个过程并不性感,也谈不上什么情怀和理想主义。但它就是硬件生产中最核心的环节。
这并不是一个难于理解的问题,但却总有人犯错,尤其是那些来自互联网的“改造者”们,他们太急于“改变世界”了。
互联网行业给从业者脑海里灌输了一些难以撼动的教条:追求创新、缩短研发周期、更早的将产品推向用户、快速迭代……但他们并不适合于硬件行业——你只需要“开发”软件,但不需要耗费精力和财力去“生产”和“复制”它们;你可以让用户“购买”软件,但一旦出现问题,你也只是需要做些“更新”,而不需要耗费成本去退款、维修;当然,你更不需要去考虑库存、物流等问题,搞定几个应用商店,几乎是你在开发完成后的全部工作……还有不能忽视的一点是,由于大部分软件和互联网服务“免费”或是低价,用户对其往往有较高的容忍度,而一旦用户话费数千元的硬件产品出现问题,并一时无法得到解决,这对硬件公司的品牌而言,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
所以,即使在你眼中,相较于传统制造业,你拥有更好的设计理念、更整体的交互体验、更具备“工匠精神”或是“互联网精神”,那也请重拾对制造业的敬畏,从那枯燥的流水线上开始思考,如何改变世界。
来源:PingWest
用户1012514 2014-8-12 15:46
用户3809340 2014-8-12 09:30
个人感觉即使是说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做法也还是可以有很多根本不同。日本在世界工业革命后期进入后的上百年努力过程,内在根本的做法是提升自己工业精神而走出了精细和完整工艺的道路,在这个练内功的同时,经济也是在不断前进、国家层面也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而绝对不会是“以把事情做精细并且自己练成精细工匠”为中心目标的。只是,做事的精细,在中国过去35年里,工业革命的精神没有去学,而只是拿来现代工业的成果:流水线、半成品、后来拿元器件、方案去做的,而这样又太快看到赚取外汇的成效,因此完全忽略了工业精神的建立。而更加要命的是:别人工业革命后面的继续发展已经进入了信息革命并且在不断前进中享受新的成果,我们却因为完全缺了上一课,这一步也就极为艰难了。信息革命中的产业,硬件仍然必须,即使显得相对成熟的一部分,做到更加精细,还是有很多空间,而这个空间的发掘,要想不再跟随别人的路的话,就需要两次课的全部锤炼了:需要工艺、材料、精细电机械等,机辅设计的工具加深入原理的理解和实现。总之,就是逐渐从“全抄”回到部分自己做、全部自己做,达到比别人部分做得好、整体有创新的效果。其实,应该珍惜别人能够提供现成结果的机会:即使提供的不是最最先进的东西,也仍然可以借鉴和走出很多学习的捷径来。如果还完全不学,那就真的没救了。
缺的也许不是政府行政引导,而是真正的人文精神、工业精神、专业精神:多数人做什么都以自己做的那部分是自己完整做出并比别人好一点而自豪。政府即使要做大方向上的引导,也必须是更深层次的引导,例如意识形态啥的,而不是直接的政策。因为如果政府说不要GDP指标了,还是要某个别的指标吧?那些深入人文的东西,深入精神反应在国民行动上的细节,是很难量化的。。。。。还是从自己做起,更加靠谱。来源呢?世界文化长河的成果,都在那里免费提供着,从工艺原理到艺术创意。
用户1774013 2014-8-11 16:40
用户1012514 2014-8-11 16:39
用户3809340 2014-8-11 09:43
是也!既然连最大的大家,自己从底层的完整开发够精准经验够深度,都会面临制造上的大差错,那么小厂只是半路抄来的“作品”,这里那里山寨、公模、公版、交钥匙方案、参考设计、和拼凑了N家的现成东西,就以为是创新了设计了开发了,出问题也就太不足为奇了;问题基本也就无解,因为厂家并没有全路径的知识。这个其实是咱们国内电子信息产业的通病,也曾是一定的快速低价优势:毕竟公版可以使总体的设计成本大大降低,每家贴个牌子还是很便宜的。但是,这种“广泛外包”的方式,虽然目前正在为极客们变得更加极端、挖掘此中潜力着,但在这种几乎全部外包的过程中,你作为“主体厂家”,可别忘记了,要懂得所有环节的衔接窍门(例如你虽然不了解所用公模是怎样根据基本的机械材料结构、电器电子所设计完成,却要知道你自家产品用到这个总体成果时,对你的产品有那些影响,从而小心选用、或提出特殊加工要求)!或者说是一种极难控制的产品设计和质量管理模式!要求的是你这家厂家,再小也好、过去只做“互联网”或软件也好,现在要比你的所有供货商加工商更加懂行!而这样要求你自己虽然不做,还要懂得别人怎么做,多数情况就不灵了!更何况多数这样的情况,连这个问题都没有意识到的能力。。。。智能手机已经成熟,衔接处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别大家认识到,例如各种孔、槽的结构和材料等才会更好同时便宜,但也不会全部保险。更何况“智能电子”就更多出很多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