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三大诺贝尔奖得主论道机器人:99%的工作将由机器人代劳
刘慈欣《三体》摘得科幻文学最高殊荣雨果奖,在国内掀起一股科幻热潮;电影《终结者:创世纪》王者归来,让年近70的施瓦辛格再显王者风范。文艺圈机器人风暴正酣的同时,沈阳也在刮起一股机器人旋风。
从左到右依次为乔治·斯穆特、埃里克·马斯金、托马斯·聚德霍夫 8月31日,中国(沈阳)国际机器人大会大幕拉开。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乔治·斯穆特博士,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埃里克·马斯金博士,2013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托马斯·聚德霍夫博士,国家“十二五”“863计划”先进制造领域智能机器人主题专家组组长赵杰等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机器人制造企业高管来到沈阳,围绕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等话题论道。本次的中国(沈阳)国际机器人大会,有100余名来自德国、美国、日本、法国、荷兰、俄罗斯、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的国际顶尖专家和企业高管,300余名院士、学术专家、行业领军人物等国内代表,共400余名代表出席。据悉,9月1日—5日第十四届中国制博会暨首届中国(沈阳)国际机器人展览会将同期举办。谈关系:乐观看待机器人和人类关系“机器人会剥夺人类的就业机会吗?”在机器人大会开幕式致辞中,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里克·马斯金就掷出了这个热议的话题。他说,乐观看待机器人与人类的关系。“从历史上看,美国工业革命时,也曾有过工资低迷、中产阶级财产缩水的过程。但30年后再看,工业革命带来的就业效果人人可见。机器人工业也是一样,短期之内,或许会对某些行业造成冲击,但长久来看,它能够在其他方面带来更大的机会。”谈未来:人工智能将渗透至每个领域“机械化设备在农业上使用,节约了牲畜和人力,机械手臂的应用使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现在,有很多餐馆、宾馆开始‘雇佣’机器人服务员,未来机器人将渗透至艺术乃至人类经济的每一个领域。”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乔治·斯穆特介绍,未来的机器人不仅可以替代人类进行生产劳动,还能对人类的行为进行“认知”和“学习”。未来的机器人可以通过面部识别捕捉人类的感情,来判断他是谁、做什么工作,甚至有什么喜好。“(机器人可以)按步骤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或销售。”在他看来,未来10—50年间,99%的人类工作将被机器人取代,到那时,没工作压力的人们可以享受更丰富、更梦幻的乌托邦生活。谈缘分:他们都有说不尽的中国情缘本次到沈阳机器人大会作客的诺奖得主,都与中国有着不解情缘。在热播美剧《生活大爆炸》客串出演自己的乔治·斯穆特透露,“没想到因此还让很多中国人了解到我。”虽然是第一次来沈阳,但他对中国并不陌生。“我来中国很多次了,上海、广东都有我和中国伙伴共同投资建设的公司。”李稻葵、钱颖一、许成刚、白重恩、王一江、邹恒甫,这些中国著名经济学家都曾拜在同一人门下——埃里克·马斯金。他曾多次到武汉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及清华大学等高校进行讲学。另一位诺奖得主托马斯·聚德霍夫,更是位“中国女婿”。夫人陈路是无锡人,曾在2005年获得过麦克阿瑟天才奖。
关闭
站长推荐
/3
自做自受 2015-9-2 10:53
用户1711475 2015-4-15 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