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书还是要读的

2009-3-11 11:16 1358 0 分类: 工程师职场
喧闹和繁杂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主旋律,人和人的交往,人和物的摩擦,是一门无以逃避的必修课。生活的快节奏,生活的丰富多彩,人才市场的残酷竞争,给人们带来欢乐,带来温馨的同时,也带来困扰,带来了烦恼。心灵时常被揉搓的倍感疲惫和倦怠,我们该到哪里去寻找心灵的憩息之地呢?
  也许,有的人去选择轻歌曼舞的歌舞厅;有的人选择五光十色的电视荧屏;有的人费心熬神的围坐在麻将桌旁;有的人在充满时代气息的电脑网络寻找知心爱人……而我却选择了一方有书的天地。
  置身于一方有书的天地,触目那些发黄或崭新的书籍,它智慧的灵光将我的眼睛映得鲜亮而炯炯有神。打开书,走进五彩缤纷的思想丛林,我便会顿觉异常弥漫,沁人心肺,总能在散发着油墨清香的芬芳中感悟人生的真谛。
  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一个知识的殿堂,是人类最好的精神食粮,也是人生的方向标。书,鼓励我跌倒爬起继续前进;启发我失败乃成功之母;教诲我平平淡淡才是真。尤其在痛苦和失意时捧起一本心爱的书,它将会抚平我受伤的心灵。
  对于似书如命的人,书的确是个好东西。古语说:饥读之时当肉;寒读之时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幽忧而读之时以当金石琴瑟。
  我常常置身于一方有书的天地,常常沐浴书的灵光,愿普天下的朋友也有心走进这种神秘的天地,感受书给你带来的快乐。
  不过看书的时间长了,思绪便无限制地绵延至长远,仿佛自己成了空中自在的小鸟,俯视着生活的渺小天地,随着视野的高阔,心境也愈发的宁静,心灵深处对读书的种种感受,也慢慢清晰了不少。
  读书最重要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一本好书能使一个人思想精密,见解精辟。道德高尚,从而塑造自己的性格。那些内容粗糙的“劣制品”完全可以省略不读。在这一方面,伟大的导师恩格斯就是一个典范。而读书有“真假”之分,之所以提出这一说法,并非无原由的,现在的境况,人们买这挑那,都得眯着眼,细细地推敲,——也不由得你不小心,“鱼目混珠”,“滥竽充数”的事情已是常事、小事;读书掺假分主客观两种情况,一种是所读之书属伪劣盗版,可称为“读假书”;另一种是读书之人无读书气韵,可称为“假读书”,这两种情况还都大有人在,不过,“读假书”的并不一定是“假读书”,而“假读书”的却很难得是“读假书”。这两者应该都不难理解的。
  “假书”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着,发展着,甚至从“不登大雅之堂”入住了“豪门书店”,这样的事情余秋雨先生曾在他的著作中提及到。现在的科学技术发达了,“假书”是可以乱真的,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渠道与关系,进入到正规书店的柜台,与正版书一道,光明正大地直面读者,有些假书的装帧精细得比“真书”都考究,还真让读者奉为圭臬,爱不释手。
  如果从上面两种“假书”还是比较容易辨别的。不过,某些“真书”失去内涵,失去“真书”应有的风范与尺度,也会蜕变成“假书”,而且让人难以揣度。时下就有不少号称“畅销书”、“网络版”之类的书籍,出版社正宗,装帧也精美,书香飘溢,声势浩大,读者急乎乎买下回家细细研读,才发现要么是纸页虚涨,一页纸只有一半是黑铅文字,另一半可以养牛放羊;要么是言辞琐碎,一句话要做拉面似地扯成四五句,以求达到增加页码,进而增加码洋的实效;要么是言过其实,书中内容皆为陈芝麻烂谷子,故事情节在国际范围内皆通用。这样的“假书”才叫读书之人最心寒。
  不过在有幸读到以上三种书的,也能算是个有心读书的人吧。原因在于,能躬腰曲背,任尘土飞扬,于地摊上寻觅,体现其读书之“志”;能亲进书店,逡巡翻检,体现其读书之“趣”;能披览群书,精于比较,寻其利弊,体现其读书之“勤”,读书至此,是真读书也。
  “假读书”是一种善意的说法,其实,“假读书”往往就等同于不读书。读书就跟吃饭一样,是不可以弄虚作假的,谎称吃过饭只是自己挨点饿,而假说自己读了多少多少书就要遭人笑话了。
  看来,读书这件事还真不是件容易事。
  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不同的人读书,也会有不同的理由。读书是一件非常私人化的东西。要读什么,完全在于自己的心灵涵养与切身感受。不过即便如此,读书的方式、类别、意旨也是个人爱好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就拿我们学校来说,每到要参加计算机应用能力测试了,忽拉拉,一下子都捧起计算机书籍“狂啃”,这当然不是附庸风雅,也不算是权利熏心,更不像是装饰文绣,颇有点真读书的味道。但是这股读书潮像是一阵飓风,来得快,走得也很快,过后又是一点没留下什么,这种应试式、考核类、强制性的读书当然能够证明读书确实是有其时代特征的。
  喜爱读书的人,他的学习可以有很多方法,但是要做到始终如一的读书学习态度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庄子说: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一个人活得再长也总有死去的一天,但是知识的海洋却永不停歇得奔流着。立于不败之地,但若不能不断补充知识和积累知识,便会被失单的步伐所抛弃。著名作家歌德认为:谁落后于时代,必将承受那个时代所有的痛苦。在21世纪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里,若不能不断供给自己新的知识,将会被时代所淘汰。
  古代的知识分子读书也是旗帜鲜明,时代特征凸现。封建帝王的麾下,需要“武以安邦,文以治国”的贤人能士,汤汤大国,这样的人定是有的,但从何处找来呢?封建制度有两种方式进行运作:一是举荐制,二是科举制。举荐制随春秋战国时,各国招贤养士之风盛行而发展,举荐制可以自荐,如“毛遂自荐”,但大多是别人推荐,如苏教版小学课本《祁黄羊》一文中,就写了春秋时期晋国祁黄羊“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故事。科举制创立于隋朝,盛行于唐,它在形式上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公正的,因此,古代的读书郎也就情愿用“十年寒窗苦”来换得“暮登天子堂”的。
  需要指出的是,科举制度下的应试式、考核类、强制性的读书虽然给部分知识分子的思想带来了桎梏,使他们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教条(例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窃书不算偷”的孔乙己即为明证),但是他们当中能以读书为乐,崇尚读书本身意趣的还是大有人在。还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细节,那就是科举制盛行于唐宋,而正是至唐宋起诗风词韵竞相生辉,流光溢彩。这里原因虽是多方面的,究其根本,应该与疾病传染流行原理相类似。一是“能创作”,有那么多人受到“学而优则仕”的诱惑,无不苦读经史,饱览诗书,彼此之间有了竞争,有了切磋,自该出几个“文人骚客”吧,这可视为“传染源”;二是“可欣赏”,“千军万马齐闯独木桥”,考场失意的读书人是多了,但国民整体素质却在无形中普遍提升了,国民素质的提升对于欣赏诗词来说实在便利多了,这就有了“接受体”;三是“易流传”,唐代诗人孟郊曾写过《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以唐朝人张扬的个性,考完科举,看到榜上有名,兴奋的劲头一旦落实在言辞上,定是如孟郊般大肆铺陈,别人若得听闻,又必定广为传诵;“诗仙”李白虽心生“安得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愤慨,但作为科举制选聘的政府官员,诗歌也必然要为广大民众所关注,乃至推崇效仿。何况,又岂只是“诗仙”呢!杜工部、白居易、谢灵运、苏东坡、欧阳修、范仲淹……哪个不是响当当的政府官员,他们的诗词歌赋也都广泛流传。这样,就等于是有了通畅的“传输媒介”。由此看来,唐宋诗词的盛行可以说是必然的,其时的读书理由也无一例外地贴上了“唐宋标签”。
  这种独特的时代特征与个人读书命运相结合的范例,并不鲜见。年少的周恩来读私塾时,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成为中华历史上最响亮的读书宣言;“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主席以如此坚定的读书信念和豪情写就了新中国的壮观历史,成为了一代伟人……
  在广泛的社会生活背景下谈论读书时,语言的描述显得是多么无力。唯物主义的观点早就告诉我们:凡事都有利有弊。有些时候,读书也是个人得失的载体,在读书时代,曾在一个幽静的夜晚,当冬夜冷冽的寒意笼罩上窗沿,独自坐在宿舍里读书。宿舍里静悄悄的,卫生间的下水道管的漏水声都间或可闻,我忍不住又将宿舍环视一番,叠垒的椅子依墙而立,我像漂泊的游子碰到打烊的店铺,顿生人去楼空的怨闷。平时,同学、舍友在一起开着豪爽的玩笑,而如今,他们都去追寻属于自己的欢乐了,只留我独守着寂静的宿舍,我甚至留恋起平时与舍友的吵嚷来,我的影子就那样默默地投在墙角里,我的手里还握着笔,捧着书,而心里却仍然没有归宿。一个人读书的时光,会飞快地流逝,而这个人却浑然不觉。我不知道书读成这样是否就可以称之为“迂腐”,但至少古人所谓的“书中自有黄金屋”,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了。黑格尔曾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那种与权利挂钩,如同货物“捆绑式”销售的读书理念,自然是有它的存在理由。那些读书中举的年代,中举加官的年代,加官吃俸的年代,既然社会上没有更体面,更能赚钱的行业,何不想着书中“黄金屋”的心思呢?反观现今的社会,各行各业,百家争鸣,物质的文明让内涵从属于精神文明的书本贬值了不少。
  不过,书还是要读的,而且还要读出情趣来。
  读书是需要一定的情境的,“入鲍鱼之肆”的读书是一种实践,是与生活的碰撞,更像是读生活;而“如入兰花之室”才是读书应该寻觅的意境。
  读书是一种高雅的活动,是静心修身的运动。书与乐通,古之人形容读书之快意,尝言“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因此,读书与琴棋书画一样,预先皆需沐浴焚香。三国中诸葛亮现身空城楼上,焚香拂琴,破司马懿雄兵千万,弹奏的是儒雅,需要的是勇气,而体现的则是读书而生的睿智。
  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读书也不至于要生智谋,设奇计,我们读书,只求释放心灵,舞动思绪,我们读书,只为闻着油墨的清香,我们读书,只图灯下的宁静温馨。在一切都离不开的物质世界的时候,我们更离不开的应该是书。


PARTNER CONTENT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我要评论
0
0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