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禅意与诗意

2009-5-27 15:09 1722 4 4 分类: 工程师职场
     人与人的相识都来自机缘,都是命中注定的。
  我从来没有想到去结识什么僧人,更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第一个采访报道正慈方丈的人。自小识字以来,僧多粥少这个词就给我特别深的印象,加上小时候看见许多前来乡村化缘的多半是小和尚,而且出家当和尚的,多半是孤儿或兄弟姐妹太多无法养活的,因此自小就对粥少僧多香火不旺的庙宇没有什么向往之意。小时候好多小伙伴结伴去游玩东方山,而我宁愿到湖边放牛也不想上山。直到从乡村读到城市,快毕业时,同班同学相约上东方山游玩,才去了一次,在东方山的山顶上照了一张黑白合影相片,那是我一生中保留下来的第一张相片。现在回想起来,与东方山的机缘都与相片有关,最早见到正慈也是在一张相片中,是半僧半俗的居士李声高老师给我看的(我这一生认识中国南北一文一武两个特别出众的僧人,都是大冶同乡,都是李老师介绍认识的,都为之写过专访,另一个是少林寺武僧团副团长释延王)。
  那是正慈回东方山之后在升座之前。一个周末李老师特意带我上山,他让我采访一下正慈写一个专访,为此陪他在方丈室睡了一晚。记得那一夜与正慈聊了好久,夜静更深,我独自一人走出高高在上的方丈室,穿过大雄宝殿,来到山门前,才知山体的阔大与寺院的宁静。东方山处在城市边缘,山上还有村庄,它不喧哗也不偏僻,不远不近,若即若离,给人一种亲近的方便和想像的空间。
  我突然有一种想法,正慈法师是一个从山的正面上山的人,而我只不过是一个从山的背面上山的人,也许我永远都上不到山顶,他却轻而易举地站在了山顶上。我是一个始终在山路上攀登的人,最终会死在攀登的山路上,我做不了那种闻达于世的诗人,我相信诗歌是一种来自内心的召唤和觉醒,是一种内心的光亮。这种微弱的光亮,照得见我对幸福和快乐的渴望及憧憬。我与正慈法师都有一个苦难的童年与少年,那种遍布心灵的苦难与体验是无法忘却也无法回避的,那不断抚摸的记忆弥漫着像银杏一样淡淡的苦味。
  1997年香港回归,正慈法师也学成回归成为东方山弘化禅寺的第73代传人,在当时,他是我国最年轻的一位硕士方丈,全国许多媒体、包括港澳地区的媒体对其作了大量的报道,但我那篇专访应该是最早的,许多报道都是根据我的专访所写。弹指之间,十年一晃而过,没有想到一位文质彬彬而且一副书生相的正慈方丈,在这短短的十年内让东方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建了山门、天王殿、钟鼓楼、综合楼、客堂、寮房、方丈楼等。
  十年间,我又上过几次东方山,却很少能与正慈方丈见面了,他太忙了,一般我去的时候他都在外地讲学。只是有一次陪岳父与几个从外地回来的亲人上山,碰见他正好刚下车回来,一边快乐地与我们合影,一边安排斋饭,让几个亲人感动不已。今年初夏,我们几个文友到磁湖禅院游玩,他得知后从东方山赶下来陪我们吃了一餐斋饭,喝了一杯禅茶。正慈方丈在人生的道路上,还真能正觉慈航,认清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辨明自己所行走的方向。
  在不多的几次交谈中,免不了要谈论到人生。他不愧为是研究华严宗的专家,他说华严宗最究竟的法门是事事圆融。那么人世间的万事万物也像华严经中的因陀罗网一样,珠珠相含,影影相随,圆融无碍。他多次提到把握生命,善待生命才是为人之本。只要走过的路,包括很多现在看来是不该走的路,都是自己所必须走的路。我们无法修改身后的每一个脚印,本领再大能力再强,也涂抹不了自己的足迹。我们只能沿着时间的烛光前行,这是一个有去无回的过程,而且我们不知道有几柱烛光可以行进。所以佛教的入道就是入菩提大道,还乡就是回归到心灵的故乡。要觉悟,没有第二条路可走。走哪条路呢?吃茶去,洗钵去,打坐礼佛。在生活中的时时处处,来体现禅,来体现禅文化的韵致。
  与正慈亲近,仿佛与佛亲近,每次亲近总有所感悟。拂去心灵的尘埃就可成佛,心灵根本不沾染尘埃更是佛。对于诗歌的执着与随意,怎么能超越自己呢?在陷于绝境的情况下,我开始寻找诗歌的禅意,在正慈方丈的开导下渐渐克服自己身上那种无益的愤世嫉俗,沿着内心的光亮前行,追求一种诗意的美好。
  去年黄石读书节期间,东楚网黄石新闻网受市委宣传部陶慧芬部长的委派做了一个读书专题,正慈方丈作为代表人物,在8月4日上午黄石市“读书与生活”报告会上为黄石的读书人作了一次精彩的演讲。“学佛与读书有很多相似之处,学佛是做人,读书也是做人。要像感悟佛法般感悟读书,才能有所得,心情也会好一些。”古人云“开卷有益”,读书学习,要“善用其心”,用心了才能感悟,有感悟才能从书中吸取真谛和精髓,就像学佛,才能学会宽容,才能尝试着以大海浩渺一样的胸怀来审视人生,包容众生。这样,人生的道路会时时处处洒满阳光。
  社会是一本书,人生也是一本书。这本大书,当可以问心无愧地写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八个字时,当我们从好书中学会了“宽容、慈悲、无我、平等、祥和”的操行时,我们就算步入了佳境。
  那天正慈法师带去几百本刚出版的散文集《茶禅的味道》被大家一抢而空。最近两三年里,他坚持走到哪里读到哪里写到哪里,坚持读书、写作、书法、摄影,一路上,看山、看水、看庙,这三看已经成为他走出寺门的规矩和原动力。他现在在新浪网上建有个人博客,在互联网上办湖北正慈网站,还更新了三楚佛教网,同时主办好湖北省佛教协会会刊《正信》、黄石市佛教协会会刊《觉有情》两本杂志。
  此外,为传播佛教文化,为进一步扩大东方山对外的影响,宣传黄石,除了在全国各地进行讲学传法外,他先后到欧洲、东南亚、美国、日本、韩国、以及港澳台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佛教文化交流。置身东方山,就会被一种浓厚的佛教文化深深地包围着,让人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内涵,给人一种引导众生,净化人心,觉悟有情,慈悲社会的胸怀。
  最近在正慈的新浪博客里竟然看到他的新诗《心儿你在诉说着什么》,我才知正慈方丈内心的广博,特别是他为斋堂撰联“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里煮乾坤”,那种超然的大气让我叹服。佛的世界犹如大海,有的人有份无缘,有的人有缘无份,叉车价格只有经历了种种不同的缺憾你才经历了人生,正慈一语仿佛道破天机。天堂与地狱,皆因有情众生一念之间,一念善净心即天堂心,一念恶心是地狱。
  我更欣赏他那种“闲观叶落地,静坐茶一杯”的人生姿态。正如他自己所言:“给回不去的心,使它离心岸更近一些;给不安份的心,靠近大地增加一些厚实感;给短短的人生之路找个出路,让心灵有个出处吧!”
  这种禅意的行走与诗意的寻找有机会结合,不正是说明了正慈方丈的一贯主张——命运其实掌握在每个人的手中吗?
PARTNER CONTENT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我要评论
0
4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