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题目的由来,还得感谢我的儿子。一日无聊,看儿子在玩卡丁车游戏,便起了玩的念兴。叫什么好呢,看着日渐木纳的自己,就叫衰退的记忆吧,还别说,越发的喜欢这个名字,是不是也顺应了我的心境呢?
前不久看小丫主持的开心辞典,有一个选择题,就是问现在世界卫生组织界定的青年年龄为多少岁,正确答案是44岁以前。我不禁哑然,原来我还属于青年呢。可我的记忆,似乎早已步如中年的行列。
我喜欢读书,但对读书不求甚解,属于走马观花一类的人物。记得余秋雨说过这样一句话“把书传达的人生真谛带进生活,自己就有了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这份回味、会心、放松与年轻,使读书的人快乐,它不会喜形于色,它却是人生命路上踏实前行的不竭动力。”对我来说,书虽不能起到如此大的作用,但它却是我茶余饭后的必需品,是思维困顿后的调剂器,是身体疲劳后的催眠曲。
不得不承认,记忆力真的是衰退了许多。很喜欢巴金的《家》《春》《秋》,一直想拜读,但就是没付诸于行动。侄儿买了一套送与我,当时真是爱不释手,成了睡前必须的工作。看完了《家》《春》之后,是因为什么事耽搁似乎记不清了,搁置了一段时间之后,重又拾起了这套书中的《春》。谁知看了大半截,等看到琴约淑慧去看《夜未央》这一情节时方如梦初醒,这本我不是已经看过了吗,怎么快翻到书的末页才记起已看过呢!有时记一个人物的名字也需把书翻过来掉过去的看,就像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的《三剑客》,我是直到看完了全篇,才记住了三剑客的名字,现在在想想,印象却又已经开始模糊了。真是怀疑自己,记忆真的如此差吗!
自我感觉记忆力是衰退了,有许多本该记住的事也都早已略掉了枝叶,直剩下粗浅的直奔主题的记忆。但就我来讲,衰退的记忆大多是人为的原因。还是说读书,说真心话,还真的从没认真的读过哪一本书,朱熹所谓的“心到、眼到、口到”,我恐怕是只做到了眼到,应该说是用扫这个词再恰当不过了。我只不过是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子,美其名曰的加入博览群书的行列,混个读书人的名声罢了。书虽然每天放在案头,静静的等着我去阅读、去交流,但更多的是它成了我睡前进入安逸世界的搭桥。躺在床上,懒的什么也不想的时候,书是我最好的安慰,开心和不开心此时似乎化在了书里。虽说是囫囵吞枣,但还是能暂时的融入书的世界,在书海中徜徉。其实真的是对不起自己喜欢的书,从来没有真心的欣赏过它们,看的脖子累了,眼睛睁不开了,书也就在手中不知不觉的滑落。明日留在脑海中的只是情节的梗概了。虽然这样,我还是把书放在手到擒来的地方,总是感觉,那怕看它一页,毕竟也是对大脑的一种洗礼。
真的喜欢书,最初开始喜欢人生指南类的书籍刊物,希望它给我的生活点亮一盏指明灯,也的确从中受益匪浅,如今心中还有一丝浪漫和抒情的话,恐怕也是受它的启蒙。慢慢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喜欢上了情感类的作品,一起体会和品位生活的欢乐和痛苦,当然也从中领悟到生活的哲理。最近又好上了中篇小说,正在看葛水平的《守望》,本开始很喜欢这个作品名字,感觉用在QQ昵称上别有韵味,但看了之后,却使我立即取消了这个念想。因为作者把守望定格,永远固定在了某个永恒的瞬间。这是一部真实的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故事中主人公的欢乐和悲哀,被生活的所迫以及人世间的明争暗斗在作者笔下一览无余,不过相信在我远离这本书不久,留在我脑海中的只有它的大概了。
由于看书粗枝大叶,所以除非真正有韵味的话才去笔录它,大多都是和云一样从我眼前浮走了,因此就落下了见识浅显、直抒胸臆的毛病。
今天就讲书的记忆,不论其他事,和我一样即将步入中年的人们,你们的记忆又是如何呢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