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李连杰:想通过电影温和的改进社会
“壹基金更像一座桥梁,把需要帮助的人和希望进行帮助的人提供一个连接的机会”——6月18日,反应自闭症群体生活的公益电影《海洋天堂》即将公映,对此,腾讯娱乐独家专访主创李连杰。
为了争取在并不长的时间里,多谈点电影的东西,我们在采访提纲中,有些刻意的回避了壹基金这个话题——因为在过去的几年中,真的已经听到了太多关于它的故事。然而当采访真正开始时,我们才发现,原来《海洋天堂》是因为壹基金而生。如果没有他积极动用自己的人脉找寻一部电影诞生所必备的一切条件的话,或许,这部感人至深的影片根本不会出现。从这点来说,应该感谢李连杰。
然而言谈之中的他,丝毫没有因为完成了这样一部公益电影而欢呼雀跃。相反,我们能时刻感受到他的矛盾和苦恼——一方面他为壹基金和电影能使更多人关注到自闭症而甚感欣慰,然而与此同时,他又因发现了缺失的社会保障而愁眉不展。
那些自闭症群体的困境被很巧妙的置于电影镜头下,艺术的效果令它们看起来催人泪下却又不失唯美。但这不是李连杰想要的,“其实我们是用一种很温和的方式去表达一种现状,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参与进来,希望政府可以想到一些更完善的福利方式。我没有用激烈的手段,我只能用和谐、探讨、理性的方法去思考这些事情。”
腾讯娱乐:在很多人都去追求大片、大制作的时候,您去接拍这样一部投资只有七百万、题材又偏社会化,说白了就是偏冷门的电影,为什么?
李连杰:不是偏冷,是很冷,哈哈。你肯定知hui_hhd道我做公益活动很多年,接触过很多自闭症。我们壹基金每年都会评选出中国最好的公益组织然后资助一百万,那么今年就给了自闭症组织星星雨。因为现在自闭症孩子的比例是千分之三,我觉得这个比例还是蛮大的。而且我整天也在想这个千分之六的自闭症者的父母过的也蛮任重道远的。自闭症孩子到底过得好不好,快不快乐,可能更多的是父母专家知道。我们做父母的,孩子发烧我还希望快点儿好呢,对吧。而且起码我们有盼头,但是自闭症孩子的父母真的是要陪伴他们一生,这种既平凡又伟大的生活我觉得很值得我们尊敬。
那在这种机缘下正好又得到了这样一个剧本。人家就跟我说,这是一个编剧做了十四年义工之后写出来的一个剧本。我一看,第七稿。我就很敬重这个同行。人家做义工本身就比我早,而且十四年,在这个稍微浮躁的时代,我很感动。看剧本,文字也非常打动我。我自己也了解电影这一行——这么一位从没做过导演的人要拍电影要多难,所以我就找了很多幕后的人,希望大家能一起帮助导演完成她的梦想。我只想说,是导演做的这件事情感动了我,让我想帮他完成这个事情。
腾讯娱乐:说到感动,导演曾经说过,这是因为电影和观众内心深处的某一点产生了共鸣。那电影到底触动了您内心的哪一点?
李连杰:因为片子过去太久了,很多我都记不得了,但是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最后一幕——文章趴在海龟上流泪。后来我看样片还说,哎,怎么没有看剧本那么感动呢。因为在海龟上戴着潜水镜,而且里面又有点儿水,所以很难看见文章的眼泪。
为什么印象最深刻,上海环保袋是因为作为父亲为了儿子付出了那么多,却始终得不到反馈的信息,这是最痛苦的一件事儿。比如我们突然看到孩子成绩考得不错,哎呀我们就很开心,因为他给你一个回报,复出没白费。那电影里的父亲没有得到任何回馈信息,直到他去世走了以后,儿子抱着海龟留下了一滴眼泪,才知道原来他是有回馈的。
腾讯娱乐:正是这些点滴才令电影显得如此真实,让人感觉好像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一样。怎么做到的这一点?
李连杰:怎么做到的。就是十几年来通过宗教去了解生命,了解生命的意义,愿意做转变,愿意寻找快乐——原来找到快乐最大的方法就是付出。付出的越多,你就会越快乐。那么就会做出很多的尝试,你看近几年我都没怎么拍电影,就是在为社会搭建一些有效、透明的机制——让大家捐钱放心。很多人他们捐钱不放心,这就影响了公益慈善的有效发展,那我就去做这些。
以前当明星的时候可能很难接触底层的群众,但是做公益了之后就会接触大量这些人,会为他们担忧,所以我觉得这就是为什么能在电影里表达出这种真实感的原因吧。
腾讯娱乐:回到电影本身,结局很完美,但是从现实角度讲,会不会太理想化?
李连杰:电影它应该要给人展望未来的可能性,(就是要有希望?),对,要有希望!要是社会上百分之十的人看过电影以后碰到这种事情的时候能扶一把别人,那这个社会应该就会更美好。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