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转:AT&T百年离合史

2007-3-11 17:05 2588 8 8 分类: 工程师职场

icon


  中国通信 文/李剑 陈露珊


  回望AT&T的百年基业,合并是破除轮回死结的关键钥匙。


  1984年从AT&T剥离出去的西南贝尔(SBC),在2005年重演了百年前AT&T收购其母公司贝尔的历史;在较前的日子里又合并南方贝尔,暂时结束了AT&T延续多时的分拆历史,回归江山一统。


  多次聚散离合,使AT&T电信帝国的老迈躯体得以伸展腾挪,也迎来了诸多可能性。这个曾经被视为“美国稳定剂”的企业,几经沉浮,穿过泡沫,揉杂着资本和技术欲求的色泽,最终改写了美国电信市场的版图,更为变革期的全球电信业提供了一大样本。


  AT&T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时值1982年,有“贝大妈”之称的AT&T称霸了近一个世纪,和美国司法部的反垄断官司也已僵持七年多。它同时还面临着以MCI为首的一批竞争对手提出的不正当竞争诉讼。在很长一段时间,AT&T被迫共享其科学成果、出售其所收购的其他公司股份。


  同年,希冀书写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电信童话,AT&T董事长查里•布朗决定在政府动手前自行分割公司。他宣布,AT&T自愿在1984年1月1日将公司分拆,保留设备生产企业西方电气、贝尔实验室以及公司最盈利的长话业务,将7个市话业务部门分离出去,即“贝尔宝宝”,分别是:大西洋贝尔、西南贝尔、西部贝尔、太平洋贝尔、南方贝尔、亚美达科和纽新公司。


  AT&T按照既定的路线游走着,但最终执行手术者还是政府。1984年1月,在美国政府反垄断政策的强制干预下,美国司法部介入,AT&T正式分解。电话业务从此一分为二,即本地电话和长途电话,新的AT&T专营长话业务。司法部认为长话业务具有自由竞争属性,而市话业务天然垄断亟需引入竞争,于是,7个小贝尔公司登上了历史舞台。


  司法部的理由很简单:AT&T利用对市话系统的控制,限制长话竞争对手接入当地电话系统,实质上形成AT&T对长话业务的垄断。此外,AT&T控股的西方电气公司提供了几乎全部贝尔系统的设备,因此,电信设备生产也在AT&T的垄断之下。


  AT&T还是为自己的强大付出了代价。第一次分家使AT&T规模缩小,并且失去了非常重要的市话业务,而在AT&T公司解体后的最初五年,美国长途电话价格平均每年下降10%,AT&T不得不面对电信价格和市场份额的双重下降。随后IP电话的兴起又极大冲击了长途业务。分拆不久后,MCI电信和Sprint进入长途业务领域与AT&T进行公开竞争。从此世上已无“贝大妈”。


  1984年的拆分旨在打破AT&T垄断,但同时也造就了新的地区垄断势力——“小贝尔公司”。在往后的成长中,贝尔七大子公司彼此经营着商业的悬念,最终演绎了AT&T母子团圆的曲折剧目。


  违时的购并和剥离


  如果说来自外力的分拆是AT&T解体的序幕,那么战略失误则是AT&T倒计死亡的定时炸弹。新泽西州路特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的詹姆斯•凯茨教授(James Katz)对此有一个著名的论断,“让人难以置信的是,AT&T在历史的每个关键时刻,都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在第一次分拆时,许多业界人士认为布朗会保留“贝尔宝宝”而剥离电信设备生产企业西电,但布朗认为,拥有长话业务及技术两项资产可以使AT&T像以前一样强大,并且可以轻松击败“贝尔宝宝”们的竞争。1984年贝尔系统公司解体后,AT&T仍不顾司法部的反对,牢牢抓着电信设备制造不放。


  分拆之后的AT&T遭遇“七年之痒”。在CEO罗伯特•艾伦的领导下,AT&T在1991年以74亿美元收购制造计算机的国民现金出纳机公司,1994年以124亿美元收购了制造蜂窝式电话的McCaw蜂窝通信公司。然而,大规模资产的兼并没有带来盈利。为了激活企业,AT&T决定自行手术,实施剥离为主的分散经营策略。


  在长期垄断经营的温室中,缺乏市场判断力的企业决策者把AT&T一步步带入陷阱。


  1995年9月20日,AT&T再次宣布解体。改组后的AT&T公司包括原公司的核心部分,即资产为530亿美元的长途电话和蜂窝电话业务。原公司的网络部门,即过去的制造交换设备的西方电气公司,将出售给股东。原公司的全球信息处理公司,即亏损的前NCR公司,也将出售给股东。


  1996年是一个标志性的年份。美国联邦电信委员会对1934年制订的《电信法》进行重大修改,以消除市话、长话、移动电话和有线之间的人为割裂,市场全面放开。由此,小贝尔公司获得了进入长话市场的准入资格,而AT&T却因为本地电话的租金门槛,久久不得其入。AT&T无疑又充当了一回政策的牺牲者。这一年,AT&T将其电脑部门独立为NCR,设备部门及贝尔实验室独立为朗讯公司。


  到1998年,时任CEO迈克尔•阿姆斯特朗雄心勃勃地推动AT&T的转型:将AT&T从“长途”向“多途”电话公司转化,从一个原本大部分只做声音传送的公司,向涉足各种信息手段——声音、数据和影像的公司转化。


  几年中,AT&T四面出击,到处收购,终于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能同时提供“三网合一”的“信息巨人”。然而定位宏大的多元策略,由于缺乏技术、客户需求、创新环境等要素的综合配合,陷入了更多对手的包围之中,AT&T从探索者成为了“先烈”。此后,AT&T不惜代价收购TCI和MediaOne,但依然无法幸免于失败。


  在新公司纳入AT&T的名下不久,磨合尚有余温,阿姆斯特朗却看到了他不愿看到的一幕。首先是AT&T长途业务的盈利急剧下降,更糟糕的是,长途业务拖累了公司的总体增长,带动AT&T的 股票一路下滑,跌幅高达47%。2000年10月,战略失败的AT&T,不得不再继续进行重组:成立消费者、企业、宽带及无线四家公司。


  SBC“曲线救母”


  2005年1月30日深夜,SBC的大楼依然灯火通明,公司董事们济济一堂,讨论着一个将决定公司未来发展方向的重大议题。


  次日早晨,AT&T董事长兼CEO大卫•杜尔曼一觉醒来,尴尬发现有着120年历史的AT&T就将毁在自己手里。当天,SBC掏出价值约160亿美元的股票加现金,温情脉脉地把AT&T拥进了自己的怀里。


  此时,老态龙钟的AT&T竞争力已经一年不如一年,内忧外患,最终必然走上与别的公司业务合并的道路。尽管这样的结局有些难堪,但却是AT&T的最好归宿。


  历史开了个玩笑,主导这次并购的竟是21年前从AT&T分离出去的SBC。


  AT&T中心(前SBC中心)是NBA 马刺队的主场馆,外观像一个两层楼的马厩。这仅仅是SBC做为“婴儿贝尔”的某种低调表征。1984年分拆后,西南贝尔这一支的家产十分微薄,仅继承了包括德克萨斯在内的五个西南州的业务,而西南部经济相对落后。


  低调成长起来的西南贝尔,在1997年成功兼并总部位于旧金山市的太平洋贝尔,2年后,又将位处美国中西部的亚美达科兼并。8支中的3支就此合而为一,并演变成了尔后兼并母公司AT&T的SBC。2005年,SBC经过几次兼并重组,合并了AT&T和原来的4个小贝尔公司,跃居为美国电信业的新霸主。


  尽管已经位列美国第二大电信运营商,但SBC的企业形象在很多人看来依然是一家地方性的电话公司。其中一个有意思的笑话是,SBC的销售人员为了向纽约的客户证明自己的业界影响力,不惜翻开曼哈顿街头的阴井盖,爬入阴井里向客户展示SBC的地下线缆。


  SBC要大象跳舞,启用AT&T品牌是一步妙棋。毕竟在全球,AT&T仍是企业品牌中认知度最高的。收购AT&T后,SBC于该年11月正式更名为AT&T,通过“曲线救母”开始真正走向全美国。


  在这几次大并购中,原西南贝尔公司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惠特克都充当了重要角色。每次合并后,新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兼主席往往由他一个人担任。他被视为美国电信业最为雄心勃勃的人物。


  电信帝国复辟


  大卫•杜尔曼曾在2003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曾开过一个感伤的玩笑:“我曾做过一个噩梦,梦见自己当上了AT&T的董事长。”他的噩梦在2005年被SBC终结,而进一步促成AT&T帝国复辟的则是对南方贝尔的收购。


  AT&T在1月份公布的财报显示,得益于无线用户及地区有线业务的增长,公司第四季度净收益同比增长了17%。AT&T第四季度的净收益为19.4亿美元,每股收益为50美分,公司第四季度的运营收益为15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3%。AT&T预计2007年的每股收益和现金流将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在2006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 AT&T最终完成对南方贝尔耗资860亿美元的并购,这两大巨人的拥抱,使得并购后的AT&T成为当之无愧的电信巨头。从此AT&T不仅是世界最大的电信运营商,还是美国最大的宽带、无线、本地接入和企业服务提供商。新AT&T的运营范围覆盖22个州,拥有横跨美国南部及中西部的6870万条本地线路。


  对AT&T而言,收购南方贝尔可以将Cingular收归门下。2007年1月15日,AT&T公司旗下Cingular Wireless正式更名为AT&T Wireless。至此,Cingular Wireless——这个美国最大的移动运营商将退出历史舞台。这次品牌转变,再次表明AT&T已经踏上“全服务提供运营商”的道路。


  AT&T通过并购成为包括从市话、长话、无线、互联网乃至有线电视捆绑服务的全业务运营商,从母子分离到母子回归,是百年轮回中,市场无形之手指挥下的重复博弈。


  在接受本刊专访时,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新产业研究部副部长卢奇骏认为,市场因素是此次并购的主要推动力。合并不会产生新的“大一统”的垄断,反而将导致市场竞争更激烈,异质替代效应更明显。


  这种竞争中重复形成的垄断格局,是否昭示着电信业的某种宿命? 信息产业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杨培芳则认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具有网络性质的产业如电信业并不适宜竞争,而是要适度的竞争。


  AT&T百年来的企业演变史,一步步偏离预先设计的轨道,也一次又一次进入电信业的教科书。在成长蜕变的磨合中,AT&T从垄断到竞争再到垄断,在没有标准答案的电信史册上,与时间的咏叹调一起,记录着分久必合的变形记,蘸满轮回的底色。

PARTNER CONTENT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我要评论
0
8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