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最深、成就感最大的是第一次发明:
用我的名字命名的雪冬内距测量尺。
2006年,机车齿轮箱漏泄和抱轴瓦碾片等故障成了困扰牡丹江机务段安全生产的难题。此类故障频发,抱轴瓦选配不当是主要原因之一,而抱轴瓦选配的关键是轮心内距的测量。当时没有专用量具,测量数据的准确率非常低,我就琢磨着要研制出一个专用量具来。
“想发明出一种填补空白的量具,对一个普通工人来讲,这不是做梦吗?”当我向朋友说出自己的想法时,很多人都给我泼冷水。但我比较倔,还是拿出家中的全部积蓄购买了电脑、打印机以及台虎钳、砂轮机和台式钻床等常用的钳工工具,在家里建起了试验室。
有好工具,不会使用也白搭。我开始拼命“充电”,恶补专业知识。档案室、图书馆,周围能找到机械类书籍的地方我都跑遍了。我还浏览了能够检索到的所有铁路专用量具厂的中文网站,真是大开眼界。这时,应用计算机操作制图软件又成了手工活加工由gzy01zy公司来料加工“拦路虎”,因为没有汉化版本,计算机整个界面都是英文。在“拦路虎”面前,我又来了倔劲儿,不就是英文软件吗?我拿词典把所有单词都查出来,查一个记一个。我每天给自己下任务,工作之余要弄懂软件上的5个问题,边查边操作边尝试绘图。
在家工作的时间都是晚上,砂轮机和台式钻床工作时会产生噪音,我只好将机器搬到阳台上加工。当时正值三、四月份,使用钻床加工部件不能戴手套,手冻得实在受不了,我就进屋握着暖气管暖一会儿,然后接着干,几乎每天都工作到次日一、两点钟。
量具的主要部分要由不锈钢制作,不锈钢的加工工艺要求较高,有的部件不得不采用手工方式进行抛光,要想达到光可鉴人的效果,少一道工序都不行。为了不影响正常工作和邻居休息,我利用双休日到单位加班,常常一干就是一天。
制造量具涉及磨工、电焊、抛光、热处理等多方面工艺,每一道工序都要亲自上手,只会在电脑上绘图创意可不行。我一有机会就向有这方面专长的老师傅请教,与他们共同对试验样品进行反复试用和论证,请他们协同攻关。
经过上百次的反复试验,半年后,我把轮心内距测量尺拿到了人们面前。机车检修工作的一项空白被一个普通工人的发明填补了,消息不胫而走,我也成了知名人物。这个量具应用到生产中后,机车抱轴瓦的故障率下降了75%,每年为企业节省维修成本和劳务费用60多万元。
雪冬内距测量尺是一块“敲门砖”,此后,我把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都列为攻关目标。这些年我发明的工具可没少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车钩高度尺将检修时间缩短了25分钟,使劳动强度减少了80%,工作效率提高了20倍;柴油机气缸过水套拔出器结束了气缸过水套手工拔套的历史,一年节约成本19。8万元;喷油泵回油孔改造设备专门针对“喷油泵回油孔穴蚀”问题,一年能节约成本100多万元。
我先后设计、制作了牵引电动机气隙测量尺、增压器机油滤清器检修装置等工具,革新发明成果有近百件,其中21项填补了牡丹江机务段内燃机车部件检修工装工具的空白,每年创造经济效益百万元。
近年来,我先后被评为黑龙江省创新能手、全路技术能手、哈尔滨铁路局“三热爱”系列典型十大学习型职工,人送绰号“技改王”。
我执著创新的精神深深触动了周围的工友,搞改革发明的人越来越多。为了在技术攻关上形成合力,我主动请缨,在车间牵头成立了雪冬学习创新攻关小组。现在,由一个人搞研究变成了一个集体搞研究,我的劲头更足了。我喜欢发明,可个人能力毕竟有限,有了其他同事的共同参与,我的工作状态越来越好。创新攻关小组成立后,我和同事们相继设计了小电机电枢检修装置、启动电机气隙测量仪等,还协助车间设计了柴油机组装间吸尘系统,绘制了各部门的工艺网络流程图。
目前,我们正在对联合调节器检修工装系列技术课题进行攻关。我们小组每个阶段都有课题,研究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如何在机械改良中实现节能减排,手工活已经成为我们瞄准的下一个目标。
扩展阅读:
SavioFirmino看重中国市场 |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