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对10年后的情况作出预测,需要先回顾一下历史。
在日本,1950年代中期电冰箱、洗衣机及吸尘器被并称为“三大件”,1960年代中期彩电、空调及汽车(私家车)被并称为“3C”,耐用消费品不断普及。1970年代,盒式录音机、立体声设备、乘用车、空调及微波炉等一般普及型产品问世,电子产品开始大量普及。
在电子产品不断普及的同时,伴随着消费者收入的提高,产品逐步高级化,保有数量也在不断增加。1970年代逐步由黑白电视升级至彩电,从1980年代后半期开始,冰箱不断实现大型化,空调从只带冷气功能的机型升级至冷暖两用型,洗衣机逐步实现全自动化,而电视的屏幕则越来越大。另外,在耐用消费品中,还出现了每户普及率(保有数量除以家庭数量所得的值)超过100%的产品。以彩电为例,已有近40%的家庭拥有3台以上。
而在中国的城市地区,冰箱、洗衣机及彩电已作为基本耐用消费品普及。这些消费品的普及率大致在1990年代达到了上限值,但彩电的普及率在超过100%之后仍在持续扩大。空调在进入1990年代以后开始普及,手机及PC从1990年代末开始迅速普及。与基本耐用消费品相比,这些耐用消费品为人们带来了更加舒适的生活,是中国城市地区步入高度消费社会的证明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