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锂电池产业目前主要集中在日本、中国和韩国三国。
日本最早实现锂电池商用化。2000年以前,全球锂电的生产基本被日本垄断。时至今日,全球有近67%的锂电池材料在日本生产,中国与其他亚洲地区近占19%与14%。随着中国、韩国锂电池制造技术的开发和提升,日本锂电池出货量比例逐渐降低,中国和韩国的比例逐渐增加。
笔者认为,对于国内锂电池概念股的定义,或许无可厚非,但这一概念决不可加在全球整个锂电池行业。拥有专利与技术的日韩企业,对锂把弄的是实力,决不像很多的中国企业只是停留在概念层面。
在综合技术实力上,日、韩企业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中国企业虽大但不强,落后日本大约2-3年时间。
这2-3年的时间,能否在国家产业政策扶持下,实现中国企业的快速赶超?答案未知。原因很简单,产业政策虽然构画出一幅蓬勃的产业发展图,但中国的锂电企业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而又无奈的问题,缺乏核心技术专利。
目前,锂电生产技术中的多数核心技术专利仍专属国外。这像悬在中国锂电池企业颈上的一把利剑,中国企业如今大张旗鼓地投身于锂电池,一旦发生专利纠纷,其投入和努力很可能化为外企的嫁衣,DVD专利的一幕留给我们的教训对某些企业来讲,应该还留有阵痛。
切莫重蹈覆辙
这次国内锂电池疯狂的背后,再次显露中国企业急功近利、无长期战略规划的作风。
锂电池作为高成长的行业,其产业链中,隔膜技术要求较高,尽管锂电池企业盈利空间较大,但其入门门槛也高,企业需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技术保障才能支撑其产业长久发展,而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在技术掌握上存在短板,依赖进口现象严重。
技术上的不足与疯狂炒作形成鲜明对比,一路狂升的股票、短期丰厚利润,是否冲昏了“沾锂”概念企业的头脑?“市场巨大风险已现,再不悬崖勒马,肯定出事。”一直从事公司风险管理研究的律师李军毫不讳言,“现在锂电池项目全国一窝蜂似的上马,产能过剩风险来了,而二级市场投资者追捧锂电池概念股,存在股价高估风险,看似繁荣、热闹,但降温后终将显现出其金属冷酷、狰狞的一面,到时候套牢者将不在少数。”
回望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家电行业的发展,就不乏缺少对核心技术的掌握从而使企业时时处于跟随状态,跟随状态下的盲目发展,造成行业间无休止地价格战,最终,掌握核心技术的外资企业从中得利,不但收获了技术,更从市场中抢得大块肥肉,而在一轮又一轮的无序竞争当中,死去的大批中国品牌让人深感惋惜。
如今,家电行业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家电行业的“覆辙”也给国内各行业敲响了警钟。锂电池行业在此时上演疯狂的概念,不禁让人忧虑。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