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宁德时代的储能野心

2021-5-5 22:08 3580 17 6 分类: 智能硬件 文集: 互联网

配图来自Canva可画


继百度、小米、滴滴造车之后,创维、360等企业也于近日先后宣布下场造车了。新能源汽车下游产业链的持续热火,极大地刺激了上游储能产业的发展,作为国内储能产业龙头的宁德时代,更是凭借其在储能市场超高的市占率,成了这波造车热潮下的最大受益者。


而在产业东风正劲、行业景气度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高速扩张的宁德时代,在释放更多可能性的同时也在面临着新的挑战。


财报再超预期


4月27日晚间,“电池茅”宁德时代发布了2020年度报告。年报显示,202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03.13亿元,同比增长9.90%;实现净利润55.83亿元,同比增长22.43%。从营收来看,宁德时代的表现似乎并不算好,但考虑到去年上半年汽车业受到疫情重创,宁德时代仍能够在这样的情况下,实现正增长殊为不易。另外,其净利润大涨22.43%,更是超出外界预期。


营收和净利润的超预期,源于其核心的动力电池业务的稳健增长。数据显示,去年宁德时代实现锂离子电池销量46.84GWh,同比增长14.36%,其中动力电池系统销量44.45GWh,同比增长10.43%。而根据整车出厂合格证数据,2020年中国动力电池装机总量为63.6GWh,其中宁德时代装机量为31.9GWh,市场占有率为50%。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产销量,占据了国内动力电池市场的“半壁江山”。


另外,据工信部公布的新能源车型有效目录6800余款车型,其中由宁德时代配套动力电池的就有3400余款车型,占比约50%,是配套车型最多的动力电池厂商。就动力电池本身创造的营收来看,2020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系统营收,占到了其总营收的78.35%,与2019年的84.27%相比略有下降,相应的以储能业务为代表的新业务,在其总营收中的比例则实现了快速上升。


分市场来看,宁德时代的海外业务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20年,宁德时代境外业务营收为79.08亿元,营收占比达到15.71%,而2019年这一数字仅为4.37%,同比大增295.30%。与之相对,其境内业务实现424.12亿元,较上年同比下滑了3.14%。


而其海外业务的高增长,离不开其众多产品在海外的定点交付。目前宁德时代合作的国际车企,包括宝马、丰田、戴姆勒、现代、捷豹路虎、PSA、大众和沃尔沃等全球顶尖车企。伴随着宁德时代在海外的扩张,其海外业务有望继续增长。


储能业务迎来新机遇


在主营的动力电池系统业务之外,宁德时代以储能业务为代表的新业务发展,在国家提出“碳中和”的大背景之下尤其受到外界关注。


根据宁德时代财报显示,2020年全年宁德时代实现储能系统销售收入为19.43亿元,同比增长218.56%。储能业务的高增长,也使其贡献的营收直接从2019年的1.33%,上升到了2020年的3.86%。


根据年报显示,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系统销量44.45GWh,联系到前文提及的电池系统销量为46.84GWh,由此可知,其储能系统销量为2.39GWh,去年这一数据仅为0.71GWh。可见,过去一年宁德时代储能业务的增长之快。


迅速增长的储能业务,在丰富宁德时代营收结构的同时,也以其高毛利带动了宁德时代总体的毛利提升。根据2019年和2020年宁德时代的财报显示,其动力电池系统的毛利率为28.46%和26.56%,而其储能系统的毛利率分别为37.87%和36.03%。后者的毛利率远高于前者,而得益于后者的快速增长,其净利润也大涨了22%。


储能业务的快速增长,与多个方面的因素有关。从政策端来看,2020年8月份,国家相关部门发布了《关于开展“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的指导意见》,提出适度增加一定比例储能。截止2020年年底,10余个省市推出了可再生能源储能政策,储能行业迎来发展契机。


借此机会,宁德时代先后参与主导了多个重点锂电项目,极大地提升了其在行业储能方面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比如,由宁德时代主导执行的首个发电侧分散式百兆瓦时级锂电储能项目、青海省海南州特高压外送1000MW光伏电站配置交流储能项目投运,以及其在珠海横琴储能调频项目的投运等等。这些重大储能项目的落地,直接推动了宁德时代在储能领域的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宁德时代还先后参与了多起国内储能换电领域的合作和投资布局。比如,与魔灵电动车以及蔚来、小鹏、哪吒等新势力合作,推进其换电模式落地以拓宽锂电池的应用场景;另外,宁德时代还通过证券投资的方式,先后入股了包括北京锂时代、东莞润源新能源等多家产业链企业,同时还和三祥新材、赢和科技等产业链伙伴深入合作,进一步优化储能产业链结构。


新挑战仍待破题


从目前来看,无论是传统的动力电池系统业务还是新兴的储能业务,宁德时代的表现都不错,而在其靓丽表现的背后挑战也日渐凸显。


首先,是成本与收入“倒挂”的现象日益严峻。财报数据显示,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系统创造营收394.25亿元,对应动力电池销量为44.45GWh,以此来算2020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系统均价为0.89元/Wh,而这一数字在2019年为0.94元/Wh,2018年为1.15元/Wh,其单位收入呈现出一个逐渐下滑的趋势。


但在收入下滑的同时,其成本的下降却近乎停滞了。按照其动力电池289.56亿的营业成本来计算,宁德时代2020年动力电池系统的平均单价成本约为0.65元/Wh,而2019年宁德时代的这一数字为0.67元/Wh,下降幅度已经远远小于其收入下降速度。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动力电池成本下降本身进入一个瓶颈期,短期内降低成本非常有难度;另一方面,过去一年电池上游产业链的原材料价格开始不断上涨,直接推高了电池成本。


资料显示,2020年动力电池的上游原材料,例如碳酸锂、电解液、六氟磷酸锂等原材料价格翻倍,整体推高了动力电池生产制造成本。而从行业的高景气度来看,未来成本与收入“倒挂”的影响仍将长期持续。


其次,是产能利用率不足的问题。近年来宁德时代的产能增长非常迅速。数据显示,2015年宁德时代的产能还仅有2.6GWh,到2020年这一数据增长到69.1GWh,但随着产能的高速增长,其产能利用率下滑的问题也逐渐暴露。


数据显示,2019年宁德时代的产能利用率为89.17%接近90%,但到了2020年其产能利用率反倒下降到了74.83%,直接下降了15个百分点。这其中固然存在疫情影响的因素,但其扩张产能导致产能闲置的因素也不能忽视。


据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下半年以来,宁德时代累计在产能上的投资就逼近了800亿元,宁德时代先后三次分别投资290亿元、390亿元和105亿元,在全国多地展开产能扩张计划,这还不算其最新投资的190亿元储能投资项目合约,如此大手笔的产能扩张计划,必然会在一段时间导致其产能闲置的出现,进而使其产能利用率出现下滑。


从这些问题来看,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之内,如何解决好成本与收入“倒挂”,以及产能扩张以及产能利用率不足的问题,将直接关系这家“电池龙头”接下来的发展。毕竟,行业内因快速扩张导致资产负债率飙升,进而导致整个经营恶化的案例比比皆是,前车之鉴不远,作为龙头的宁德时代在抢食新能源红利的同时,更应该防备这方面的风险才能够行稳致远。


文/刘旷公众号,ID:liukuang110

PARTNER CONTENT

文章评论2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yzw92 2021-5-9 10:12

感谢分享谢谢

自做自受 2021-5-7 16:12

宁德时代电池的质量上有何别人没有的长处?比如可靠性及使用寿命指标如何?质量是解决成本与收入“倒挂”的根本所在。
电池的循环使用如何打算?这是长远之计,始于足下。
相关推荐阅读
刘旷 2025-05-13 10:37
DeepSeek、B(不是百度)AT、科大讯飞靠什么坐上中国Ai牌桌?
在国产AI舞台上,DeepSeek、阿里、字节、腾讯、讯飞群雄逐鹿,好不热闹。这场堪称“军备竞赛”的激烈角逐,绝非简单的市场竞争,而是一场关乎技术、创新与未来布局的深度博弈。在竞赛中,五大模型各显神通...
刘旷 2025-05-01 23:04
黄雀在后:外卖大战新变局,淘宝+饿了么开启电商大零售时代
当所有人以为美团和京东的“口水战”硝烟渐散,外卖大战告一段落时,“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淘宝闪购联合饿了么“闪现”外卖战场,外卖烽火再度燃起。4 月30日,淘宝天猫旗下即时零售业务“小时达”正式升级为...
刘旷 2025-04-29 14:38
征战高端10余载,OPPO少了昔日的锐气
早在2013年,OPPO就推出了Find系列,这标志着,从那个时候起,OPPO就正式进入高端智能手机市场。不过,我们从Counterpoint Research公布的2024年全球高端智能手机市场份额...
刘旷 2025-04-28 10:13
非洲手机市场变天了!小米、realme轰开传音手机堡垒!
在全球手机市场的激烈竞争版图中,曾凭借深耕非洲市场而独树一帜、稳坐“非洲手机之王” 宝座的传音手机,正面临内忧外患。从2024年年报数据来看,传音控股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87.15亿元,同比增长10.3...
刘旷 2025-04-25 10:18
从“AI追风者”到“亏损永动机”,云从科技困在理想国!
曾几何时,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云从科技、依图科技并称为“AI 四小龙”,承载着AI行业的无限期待。时光流转,“AI 六小龙”“杭州七小龙”等名号层出不穷,“AI 四小龙”在时代的洪流中逐渐失色。从财报...
刘旷 2025-04-24 10:20
千亿之后:天翼云的“减速焦虑”与智能云豪赌
传统业务增长乏力,三大运营商集体将战略重心转向云、AI与智能算力,试图开辟新的增长航道。回望2019年,中国移动的云业务收入不过区区19亿元,中国电信天翼云也仅为71亿元。然而,到了2024 年,移动...
我要评论
2
17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