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梦碎科创板,联想需用好转型加法

2021-10-13 13:35 1693 10 10 分类: 消费电子

从申请受理到终止,联想的追求科创板IPO之旅仅仅只有短暂的8天时间。10月8日,上交所科创板项目动态显示,联想主动撤回了发行上市申请,因而上市进程终止。


此后联想则在港股发布了一则公告,回应称“考虑到公司的业务规模及复杂度,招股说明书中的财务信息可能会在申请的审阅过程中过期失效。同时,审慎考虑最新发行上市等资本市场相关情况后,本公司决定撤回中国存托凭证于科创板上市及买卖的申请。”


联想的科创板上市之路戛然而止后,一度引发了不小的舆论热议,有观点认为联想IPO可能遭受外力阻碍,也有观点认为联想这样的一个巨头,和很多在科创板上市的初创型企业不同,并不需要IPO来募集巨额资金。


(配图来自Canva可画)


联想不缺钱


从近年频繁的金融市场制度改革来看,科创板的定位其实是为有明显资金需求的科技企业提供充足、及时、持续的资金援助,从而助力其可靠稳定地发展。


联想有明显的资金需求吗?根据联想提交的招股书,这次IPO联想本来打算募资100.14亿,用在智能化项目投资、产业战略投资、补充流动资金三方面。


看起来联想有不小的资金需求,而且考虑到联想近几年在加速向智能化转型,需要为未来布局持续进行高强度投入,所以这些需要花钱的地方的确说得通。


但关键在于联想目前的盈利能力,是完全可以支撑自己提出的这个融资金额需求的。根据招股书,联想最近三个完整财年的营收分别达到3423.8亿、3526.8亿、4116.2亿,年内溢利则分别为44.1亿、55.9亿、89亿。


另外,截止2021年3月31日,联想的各类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总额达到205.5亿,可谓庞大。联想本身也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货币资金主要来自于经营活动、借款和发行债券等活动,公司业务的扩张及对应收账款的良好管理使得公司货币资金较为充沛,能满足公司日常经营活动的需求。”


不管怎么看,联想都不像一个缺钱发展的公司,而不少科创板上市的公司本身其实盈利规模很小,甚至还处于不盈利的阶段,所以对资金有非常强烈的需求。既然不缺钱,联想登陆科创板就失去了一个充足的理由,这次主动退出完全可以理解了。


但抛开联想是否应该IPO这个话题,折戟科创板恰恰折射了联想当前的一些发展困扰。


转型不理想


2018年联想开始启动全面智能化转型,并开始调整内部业务架构,2019年又提出了3S战略,进一步明确聚焦于智能物联网、智能基础架构和行业智能三个具体方向。


联想智能化转型的核心其实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是生活设备终端的互联,一个是企业和产业端的云和大数据升级。前者可以参考小米华为的生态,后者则可以参考BAT的产业赋能路线。


智能化转型能够使联想掌握消费端的生活入口,以及行业端的业务入口,这是联想设想的转型理想蓝图,但事实却不如其所愿。


联想最近一个财年的收入和扣非利润都有大幅增长,但其中却很难看出智能化转型的成果。


第一,PC业务依旧强势,手机业务更加弱势。招股书显示,联想智能设备的PC占比进一步提高,从2018/19财年的约75.39%提高到2020/21财年的79.87%,而移动设备,也就是智能手机营收占比却下滑了,从2018/19财年的12.66%下降到2020/21财年的9.33%。


虽然联想的PC业务因为外部需求和内部产品结构调整等原因持续增长,但智能生活物联的核心设备还是手机,加上联想的智能生活设备生态还不够丰富,所以整体的智能物联协同效应其实很弱,和苹果、小米比等,仍有明显的差距。


第二,数据中心业务的贡献仍然比较小。招股书显示,2018/19财年,联想智能设备和数据中心的营收占比分别为88.2%和11.8%,而2020/21财年,比例变成了89.58%和10.42%。


数据中心就是to B端的云和数据业务,这是联想实现3S中的两个S(智能基础架构和行业智能)的关键,但持续下降的占比说明这块业务还没有成为联想的核心发动机或者说主营业务,原因很可能是市场有太多强势的对手,比如AWS、阿里、谷歌等。


联想之所以要选择持续的转型,就是要摆脱单一业务驱动的业务模式,寻求更加多元化的变现空间。但是现在来看,联想仍然可以被定义为一个PC公司,智能化转型对联想而言依然任重道远。


研发是硬伤


为何联想的智能化转型不见明显效果,难以摆脱PC业务的决定性驱动发展状态。此前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联想的科技实力不强,在PC业务上的角色更多偏向于组装,所以很难在其他对技术要求高的领域里有所突破。


这不无道理,联想智能化转型要突围的两个典型领域,一个是泛智能消费设备,另一个则是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前者对生态丰富度,以及连接能力要求很高,后者对技术实力和设施规模要求很高。


从过去的竞争历史来看,这两个领域都需要极强的技术门槛,或者说,技术壁垒很关键。比如智能设备的物联,需要可靠的万物互联系统,华为的鸿蒙就是为此而生,而云服务的规模化和个性化则需要顶级的算法支撑,阿里自研云技术也是为了加速超车。


近年这些领域的一个趋势是,技术的重要性明显提升,主要玩家都在强调研发投入的重要性。某种程度上,从IBM、亚马逊、苹果、华为、阿里等全球性科技巨头的发展历程来看,高研发投入和持续的投入是越来越强的两个必要条件。


联想的研发占比一直不高。招股书显示,最近三个财年的研发投入占比分别为2.98%、3.27%、2.92%。


不妨看看其他类似规模企业的研发占比,在最新一个会计年度,阿里研发投入占比约8%,华为则接近16%,而他们的收入规模都比联想要大。


为什么联想一个智能设备的科技公司研发投入这么低,其中有过往战略的原因,但更关键的一个原因,恐怕是联想业务模式本身的局限性。比如在PC产品里,芯片、储存、屏幕、系统这些核心技术产品,已经有明确的行业壁垒,联想短时间内不可能去靠研发实现突破。


虽然芯片、系统这些可能是未来被卡脖子的一个筹码,但让联想现在大举研发旗帜去做这些,也不切实际。可以说,联想的业务模式决定了其本身就没有太多可以去持续高强度研发的技术和产品。


但这个硬伤也会一直阻碍联想成为一个高纯度的科技公司,从而得到业界和舆论的认可。而长远来看,研发投入过低,很有可能会给联想的智能化转型埋下一些未知的技术隐患。


联想需要用好加法


从一家造PC的国内公司,到一家全球化的科技公司,联想过去近二十年,基本都在做加法。PC业务上的资本加法,的确巩固了联想在PC领域的全球地位,但其他的业务,比如典型的智能手机业务,却没有因此被重振。


做加法没有错,尤其是巨头,多元化战略往往是巩固优势,拉高变现上限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今天联想的智能化转型,也是在做加法,加的是业务和产品间的互联能力,还有服务行业和产业的综合能力,这样的加法是可以巩固业务护城河,带来更多收入可能的。


但最关键的加法还是应该做到技术研发上去,智能化、数字化、云和AI,都需要深厚的技术积累垫底。因为无论是物联网,还是云计算或人工智能,未来的博弈必定更依赖算法和算力的协同作战。


今年联想CEO杨元庆表示计划未来三年内将研发投入翻番,这样的决心似乎来的太晚了。翻看过去三年联想的研发投入,不过增长了15%左右。因此联想未来三年能否真的将研发投入翻倍,仍然存疑。


但这也是联想最有确定性和把握的一件事了,毕竟研发的加法相对好做很多,而且很多时候是不分对错的。对联想来说,转型实际上是和自己在赛跑,只要在研发上用好加法,在未来的智能世界未尝不会再造巅峰。

作者: 刘旷, 来源:面包板社区

链接: https://mbb.eet-china.com/blog/uid-me-3915687.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未经本人允许,禁止转载!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我要评论
0
10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