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手机与平板电脑的发展可谓如火如荼,其新功能、新款式不断涌现,吸引着大众的目光。然而,在这热闹的科技浪潮背后,电脑的销量却在悄然下滑,逐渐陷入了销售困境,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电脑市场销量现状:数据背后的严峻现实
根据 Canalys 的权威报道,2023 年第一季度全球 PC 发货量锐减 33%,仅为 5400 万台。在这其中,笔记本电脑的发货量为 4180 万台,降幅高达 34%。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波动,而是电脑市场持续四个季度呈现两位数年增长率下滑趋势的一个缩影。
曾经,在居家办公和学习的热潮中,人们对电脑的需求激增,大量用户纷纷装机,使得电脑市场迎来了短暂的繁荣。但热潮退去后,市场趋于饱和,该有的电脑都有了。从去年开始,各大销售渠道都在忙于清仓处理库存,老产品积压严重,而新产品又难以打开销路,销量的下滑也就成了必然趋势。
电脑市场的竞争格局:老牌厂商的困境与新势力的挑战
联想、惠普、戴尔、苹果、华硕,这些在电脑市场曾经呼风唤雨的五大厂商,如今业绩也都不容乐观。部分厂商不仅收入和利润双双下滑,甚至还传出了裁员的消息,可见其面临的压力之大。
与此同时,各大手机厂商却对 PC 领域虎视眈眈。以华为、小米为代表的大品牌,早早便开始在 PC 领域布局。不过,在它们雄心勃勃提出超越老牌电脑品牌的设想之前,也深知 PC 市场的艰难,在这里,没有谁能置身事外,轻松取胜。
消费者需求转变:电脑从 “奢侈品” 到 “非刚需”
在手机尚未普及的年代,电脑被视作 “奢侈品”,拥有一台电脑是很多人的梦想,它承载着人们对工作效率提升、娱乐体验升级的期待。但随着手机的迅速发展,电脑的地位发生了巨大转变,逐渐沦为 “非刚需” 产品。
一位从事销售行业多年的人员,对个人计算机市场的冷淡现状做出了精准总结:如今,一个人往往要到 18 岁上大学时,才会拥有自己的第一台电脑,而在这之前,他可能已经更换过好几部手机了。这充分反映出在消费者的生活中,手机的使用频率和需求优先级远远高于电脑。
线下门店实地观察:电脑销售的冷清景象
通过走访多个核心商圈的线下门店,我们能直观感受到电脑销售的冷清。除了苹果和华为的门店,因为其产品生态的多样性,顾客进店除了看手机、平板电脑和手表外,还有一定的电脑购买咨询量,其他主打 PC 销售的门店则门可罗雀。
这些主要卖 PC 的门店,通常只有两三个导购员无所事事地等待顾客。相比之下,苹果、华为和小米的门店导购员则较多,一般都有三五个。当有顾客进店时,店员通常会先询问需求。如果只是最基本的办公需求,如登陆网页、写文档、填表格等,店员会推荐一台中端的轻薄笔记本或者二合一的平板电脑。多名店员都表示,除非是需要做对计算机性能要求极高的工作,像设计、建模、编辑和编程,才会向客户推荐带有独立显示卡的高档电脑。甚至在一家品牌店里,工作人员称二合一的平板电脑也能进行简单剪辑,“如果是几秒钟的短片,那就不成问题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电脑在一些基础功能上正逐渐被其他设备替代。
不同电脑品类的销售差异:台式机和一体机的艰难处境
在电脑整体销量下滑的 “雪崩” 态势下,台式机和一体机的命运比笔记本电脑更为坎坷。
即使是苹果这样的行业巨头,也难以逃脱市场冷淡的宿命。一位在苹果专卖店工作两年多的工作人员透露,这期间他一台 iMac 都没有卖出去,而且 iMac 在功能上甚至比不上 Macbook。戴尔的员工也表示,“我们每个月大概能卖出去 350 台电脑,其中台式机只有 30 台”,这样的数据对比,凸显出台式机在销售上的巨大困境。
消费者不买电脑的原因剖析:换机慢、非刚需、可被替代
通过大量的实地走访和调研,我们总结出消费者不买电脑的三大主要原因。
首先是换机慢。通常情况下,台式机的更换周期都在五年以上,笔记本电脑的更换周期也需要三到四年。相比之下,手机和平板的换机逻辑截然不同,很多人甚至不到一年,只要新品一出就迫不及待地更换手机,这种频繁的换机行为与电脑形成了鲜明对比。
其次是非刚需。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大部分的应用场景都能被手机和平板电脑所替代,电脑不再是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其非必需品的地位愈发明显。
最后是可被替代。如今的手机和平板电脑功能越来越强大,从简单的信息浏览、社交沟通,到复杂的办公处理、轻度娱乐,几乎都能胜任。这使得电脑在很多场景下显得有些多余,消费者自然也就减少了对电脑的购买需求。
电脑市场如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PC 市场需要等待新的机遇,才能重新焕发生机,再次踏上发展的征程。而对于电脑厂商和从业者来说,如何在这艰难的市场环境中找到破局之道,将是未来一段时间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