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优思学院|向质量管理大师致敬!『吉卜力风格』演示

2025-4-1 14:02 119 0 分类: 管理

提到“质量”这两个字,我们不会忘记那些奠定基础的大师们:
休哈特、戴明、朱兰、克劳士比、费根堡姆、石川馨、田口玄一……
正是他们的思想和实践,构筑了现代质量管理的核心体系,也深远影响了无数企业和管理者。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致敬这些质量管理的先驱!

(最近流行『吉卜力风格』AI插图,我们也来玩玩用『吉卜力风格』重绘质量大师画象)


1. 休哈特:统计质量控制的奠基者

沃尔特·A·休哈特,美国工程师、统计学家,被誉为“统计质量控制之父”。
1924年,他提出世界上第一张控制图,并于1931年出版《产品制造质量的经济控制》,首次系统阐述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他提出:

产品质量不是靠检验得出来的,而是靠生产制造出来的。

他将质量管理从事后检验推向了事前预防,影响深远。

他的主要观点包括:

  • 过程中的波动分为两类:偶然波动(来自过程本身)和异常波动(可追溯到具体原因)。
  • 异常波动可以识别和消除,而偶然波动只能通过改善过程本身来降低。
  • 控制图(特别是3σ控制图)可以有效区分这两种波动。
  • 他提出PDCA循环,后来由戴明进一步推广,成为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2. 戴明:全面质量管理的推动者

威廉·爱德华兹·戴明是质量管理史上举足轻重的名字。他在战后日本的产业重建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被日本视为国士。直到1980年美国媒体报道《日本能,我们为什么不能?》后,他才被美国广泛认可。

戴明提出的“十四要点”,成为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基础:

  • 企业应设定稳定的长期目标,持续改善产品和服务。
  • 不依赖检验来把关质量,而是靠过程控制来避免不合格。
  • 鼓励跨部门协作,打破信息壁垒。
  • 员工培训是改进的基础。
  • 去除恐吓和口号,营造尊重与合作的文化。
  • 高层管理要带头改进,推动每一位员工的日常工作朝着改善方向发展。

他的思想核心是:以知识为基础,致力于持续改善,追求更高质量和更好服务。


3. 朱兰:质量三部曲与质量成本之父

约瑟夫·M·朱兰同样对日本质量崛起有重要贡献,他提出的“质量三部曲”理论深植人心:

  • 质量策划
  • 质量控制
  • 质量改进

他对质量的定义是“适用性”,即产品是否满足用户需求。他指出,大部分质量问题源于管理,而非员工操作。

朱兰还是第一个提出“质量成本”概念的专家。他认为:

  • 不良质量会带来返工、客户不满、投诉等隐性成本。
  • 通过降低这些成本,企业可显著提升利润。

他还提出了系统的“质量改进十步骤”,强调从目标设定、人员培训到成果固化的全过程管理。


4. 克劳士比:零缺陷理念的倡导者

菲利浦·克劳士比以一句话闻名业界:

质量是免费的。

他不是说质量没有成本,而是说:从一开始就把事情做对,会比事后返工更省钱。他提出了四项质量管理原则:

  1. 质量就是符合要求,而不是模糊的“好”或“美”。
  2. 质量靠预防,而非靠检验。
  3. 工作标准是零缺陷,而不是“差不多就行”。
  4. 以不符合要求的代价来衡量质量,而不是简单的缺陷比率。

他的理念强调主动、准确和责任感,是现代“零缺陷”运动的重要基础。


5. 费根堡姆:全面质量管理的倡导者

阿曼德·费根堡姆在1961年提出“全面质量控制”(TQC),他强调:

质量不是最优,而是客户可接受范围内的最适合选择。

他认为,全面质量管理需要三个“全”:

  • 全流程:从产品策划到售后服务;
  • 全员参与:每位员工都要参与质量管理;
  • 全面配合:各部门协同作战,达成企业整体目标。

他还区分了质量成本的四个类型:预防、鉴定、内部损失和外部损失,强调管理应从源头预防,而非被动应对。

他后期还提出“大质量”概念,把战略、价格、服务、能效等纳入质量管理的广义范畴。


6. 石川馨:品质圈和因果图的推动者

石川馨是日本质量管理运动的重要推动者,他提出了著名的“因果图”(又称鱼骨图),用来系统分析问题根源。

他还大力推广“品质圈”(QC小组),推动全员参与质量改善。他的管理思想强调:

  • 质量不只是产品质量,还包括服务质量、流程质量、管理质量等;
  • 企业中每一个人、每一个部门都应该参与质量管理;
  • 下道工序是客户,要建立面向顾客的思维;
  • 要用数据和事实说话,不能依赖经验判断。

他认为,全面质量管理是一场企业经营思想的变革。


7. 田口玄一:稳健性设计与质量损失函数的提出者

田口玄一是将试验设计方法(DOE)引入工业界的开创者之一。他提出的“稳健性设计”理念,强调在设计阶段减少产品波动,从源头上提高质量。

他提出了“三次设计”方法(系统、参数、容差),并发明“质量损失函数”:

质量的衡量,不在于是否合格,而在于偏离理想值所带来的社会损失。

他主张:

  • 质量必须设计进去,而非靠检验筛选出来;
  • 设计应使产品在制造与使用过程中的波动尽可能小;
  • 用损失函数衡量质量成本,使质量管理更量化、经济性更强。

这些理念推动了制造业质量控制从“检测”走向“设计阶段控制”。


8. 多利安·谢恩:问题解决方法的实战专家

多利安·谢恩是美国知名的质量专家,他开发了一套实用的试验设计方法,被称为“谢恩DOE”。

他长期为800多家世界领先企业提供质量顾问服务,是企业界解决复杂质量问题的“终结者”。

谢恩强调,统计不只是分析数据,更是找出根因、解决实际问题。他的方法强调简单、快速、可操作,深受工业界欢迎。

9. 比尔·史密斯(Bill Smith):六西格玛之父

比尔·史密斯是摩托罗拉公司的资深工程师,被誉为“六西格玛之父”。1986年,他在摩托罗拉内部首次提出“六西格玛”质量管理理念,标志着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

他提出:

“我们不能容忍每百万件产品中有几千件不良品,我们要的是几乎零缺陷。”

六西格玛(Six Sigma)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统计术语,它是一种以数据为基础、聚焦于过程改进和缺陷减少的企业管理战略。

比尔·史密斯的贡献包括:

  • 将质量问题转化为可量化的指标,通过标准差(σ)衡量过程能力。
  • 主张通过系统性方法(DMAIC:定义、测量、分析、改进、控制)来实现持续改进。
  • 建立了跨部门协作解决问题的方式,强化了数据驱动决策的重要性。
  • 推动摩托罗拉将质量提升至企业战略高度,帮助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他所开启的六西格玛运动,随后被通用电气、三星、索尼、惠普等全球企业采纳,成为现代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写在最后

这些大师有的创立理论,有的推动实践,有的改善工具,有的改变文化。
他们的共同点是:用一生推动“把事情做对”的理念,影响了整个世界。

今天的质量管理,离不开他们的智慧和努力。
向他们致敬,也期待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继续实践“质量为先”的信念。

如果你也关注质量管理,欢迎保存这篇文章,转发分享,和更多人一起传播“做对的事情”的力量。

作者: 优思学院, 来源:面包板社区

链接: https://mbb.eet-china.com/blog/uid-me-4102203.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未经本人允许,禁止转载!

PARTNER CONTENT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我要评论
0
0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