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年供应数十万辆车!芯联集成SiC做对了什么?

2025-4-23 10:19 55 0 分类: 汽车电子
近日,芯联动力董事长、芯联资本创始合伙人袁锋在“第19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上发表了《新时代的产业投资:从Capital到Connection”》的主题演讲,在演讲中指出了目前国产芯片陷入的“车规级困局”:● 中国电动汽车年销量突破1100万辆,但核心主驱芯片国产化率不足20%;● 宁德时代、汇川等本土Tier 1厂商快速崛起,但国产车规芯片仍难打入高端供应链。袁锋直言:“车企既要降本,又不敢用国产芯片,这是产业升级的致命矛盾。”芯联集成以碳化硅主驱芯片为突破口,实现国产车规芯片的“订单爆满”:其碳化硅模块已锁定未来5年数百万台新能源汽车订单,并与上汽、小米、理想等车企深度绑定。本文将分析芯联集成取得这一成绩的背后,详情请看:

国产EV和Tier 1的繁荣背后:

芯片国产化率之痛

袁锋首先回顾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从2014年起步至今,中国新能源汽车已历经三代的迭代升级:从分布式架构到中央集成式电子电气架构,当国内车企迈入第三代平台时,海外多数厂商仍停留在第一代技术阶段。这种代际差直接体现在市场表现上——中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突破1100万台,全球占有率超70%,本土渗透率超50%。随着汽车的发展,中国供应链的崛起同样迅猛:全球零部件百强榜单中,中国企业从仅2家跃升至15家,电池领域前十占五,电驱系统从“三合一”向“十二合一”高度集成化演进,高压平台从400V向800V突破,充电效率大幅提升,智能化技术更是让车辆从机械载体进化为移动智能终端。这一切都印证了中国汽车产业从规模到质量的全面引领。

然而,在新能源汽车与供应链高歌猛进的另一面,汽车芯片国产化却陷入尴尬境地。袁锋指出,尽管国产替代呼声高涨,数千家乃至上万家半导体企业涌入赛道,但车规芯片国产化率仍不足20%。这种反差并非源于制程短板——单台车超千颗芯片中,7纳米以下先进制程占比不足5%,真正卡脖子的在于产业链协作逻辑的断层。回溯燃油车时代,日本、欧洲构建了“车企定义车型-Tier1实现功能-芯片企业底层支撑”的三方深度绑定形成闭环。反观国内,当前仍以“pin-to-pin替代”思维攻坚车规芯片,试图逐颗复刻海外产品。

袁锋尖锐指出:“国产替代若仅停留在单颗芯片的‘替代’,而无法参与整车架构的定义,终将困在低端市场。”

芯联集成的破局密码:

碳化硅突围与生态重构

袁锋紧接着分析道,面对车规芯片国产化的困境,芯联集成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径:从2018年从中芯国际剥离至今,芯联集成累计投入450亿元,建成全球第十大晶圆厂,月产能达24万片八英寸晶圆、33万只模块,并将新能源芯片作为核心方向。如今,汽车芯片占其营收的50%,覆盖传感器、功率器件等关键领域,并在碳化硅、IGBT和MEMS技术上达到国际一流水准。碳化硅成为破局先锋,旗下子公司芯联动力自2021年启动碳化硅业务,短短两年已为数十万台新能源汽车提供主驱逆变器芯片,锁定未来4-5年订单;在过去一年间,芯联动力已经拿到了十余家企业的量产订单,总金额达到了数亿元。这一成绩的背后,是芯联集成与上汽、小米、宁德时代等产业投资人的深度绑定;除资本之外,这些合作方还推动芯联与车企建立联合实验室,将研发环节前置到整车厂车间,直接参与下一代电子电气架构的定义。袁锋总结了芯联集成实现突破的三个核心策略:其一,十分重视研发投入,每年30%的销售收入投入技术攻坚,覆盖从芯片设计到系统验证的全链条;其二,生态协同取代单点替代,通过联合本土Fabless企业,以“芯片定义未来”联盟形式提供系统级解决方案,而非孤立替代单颗芯片;其三,绑定产业资本与终端需求,引入车企、Tier1作为战略股东,确保研发方向与市场动态同步。正如芯联集成所强调:国产替代绝非简单的“替代”,而是从系统层面重构竞争力。芯联选择以生态杠杆破局——不再是简单的供需对接,而是深入主机厂的真实需求,让芯片工程师与整车架构师在研发源头展开思维碰撞,在800V高压平台、碳化硅技术迭代、域控制器融合等关键节点,打造从芯片定义到整车落地的完整解决方案。


来源:行家说三代半

*声明: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宽禁带半导体技术创新联盟转载仅为了传达一种不同的观点,不代表本联盟对该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我们。

PARTNER CONTENT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我要评论
0
0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