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功夫茶
在外漂泊十几年,今偶得家乡亲人送来的一套精致陶圣居茶具,我是好茶的潮汕人,看着精致的茶具,也使我联想到家乡的功夫茶,心中不禁温馨起来。
家乡潮汕,最流行的就是功夫茶了。古香古式的茶罐,精美的茶杯,在一阵热气蒸腾之中,听着一声声热情的“请”,即使不喝,只是看着,都已陶醉了。
在潮汕,家家户户都有一套功夫茶具,平时家人一起或者有朋自远方来,都会热情地冲起功夫茶的。因而不论男女老少,个个都是冲茶和品茶的高手,一套茶具在经过开水的滚烫之后,下了茶叶 之后他们不管是谁,都会“高斟低酌”,先是“关公巡城”,然后“韩信点兵”起来,冲茶的手法绝对传统。 不一会儿,那浓郁的茶呈现在你的眼前,一入口之后,他们便会啧啧叹着,知道这是“乌龙”还是“铁观 音”。在这个茶风如此盛行的地方,有关于茶的事也就多了,而茶的事儿一整理起来,就成了一种茶的文化。
喝功夫茶是要有功夫茶的环境的。潮汕是个农业地区,那里的父老乡亲日出而作,日暮而归,过着传统而幽闲的田园生活,一天的活儿忙完之后,大家几个便围聚在一起,幽闲地边喝茶便聊起地里的收成或是其他的话题。或是一边喝茶一边指头轻叩桌面听着文雅动听得潮剧一边嘴里跟着哼唱。悠悠的日子因为有了功夫茶便过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茶和茶具是珠联璧合的文化载体。范仲庵的"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素涛起",梅尧臣的"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苏东坡的"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等等,都是借茶具之美烘托佳茗之精。如果茶叶上乘,茶具粗俗不堪,品饮时就会大煞风景,情趣大减,故古人诙谐地比喻说"茶瓶用瓦,如乘跛马"。
茶叶与茶具是不可分离的,茶具是随着饮茶方法的改变而改变,而不断创造出新的品种来的。茶具,历来是非常讲究的。品茶不仅仅是生理上需要饮水解渴,并且升华到一种文化,为全民族所共有。汉族、蒙族、藏族、维族以及西南众多的少数民族,他们在语言、文字、习俗方面不管有多大差异,然而,饮茶、品茶、使用讲究的茶具是一致的。
喝茶离不开茶具,茶具指泡饮茶叶的专门器具,包括壶,碗,杯,盘,托等,古人讲究饮茶之道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非常注重茶具的本身的艺术,一套精致的茶具配合色,香,味三绝的名茶,可谓相得益彰。随着饮茶之风的兴盛以及各个时代喝茶风俗的演变.
潮汕功夫茶很普遍,普通人家,多有一套简单的茶具,而真正拥有一套古雅的茶具者不多。普通一、二把宜兴出品的紫砂小红陶壶或枫溪,高陂的盖瓯,白瓷杯和陶瓷茶洗,不算古雅,也算高洁。小陶壶有一杯的、二杯的、三杯四杯的,少数也有六杯八杯的,或扁柿形、或南瓜形或柚形、斗形... ...小巧玲珑,多种多样,有明光暗光,有粗皮,有滑皮,壶璧或壶底往往刻上“一征冰心”之类的诗词名句,加盖孟臣、逸公、萼圃等图章,刀法娴熟,非有极高书法素养者难为之。装茶叶用的锡罐多是四两半斤庄,或方形,或菱形、或圆,加漆彩绘,也刻诗句,这些都是精巧的工艺品。
对于我,不管多忙,每天铁定要喝茶的,我习惯于看书时书桌上有杯茶,尽管我不晓得品茶,但我喜欢那股白开水没有的苦涩。呵,生活,我愿意平凡,却是多么地不甘于平淡。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