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1和D1产生5.1V偏压,该偏压使本电路可以自供电。为了尽量降低R1上的功耗,选择其他电阻,使电流最小。U2为LM431BCZ,用作参考和比较器。Q1和R7用来产生滞后,避免在分界点附近振动。由于关断后LM431仍拉电流,所以使用Q1的基极电流驱动U1,保证U1中没有电流流过。C1将可能影响U1的噪声滤除。R4和R6感测电源的直流总线。使用两个电阻,使耗散达到1/4瓦。
在分界点附近,流过R8的电流为:
2.5 V/R8=531 μA
因为在到达分界点时Q1导通,
(5.1 V - 2.5 V)×R7=56 μA
因此,R4和R6必须满足:
531 ?A 56 ?A=475 μA
将R4和R6的值代入,
(560 kΩ)× 475 μA=266 V
因为电源使用了一个电压倍增器,所以分界点为交流94V。即:
(2×√2)×94=266
因为Q1的基极电流只有约900?A,而U1的电流传输比为最小100%,因此光耦的输出不应超过900μA。由于光耦的电流传输比可能随时间而变坏,所以应该降额。
注意直流总线上的纹波受负载和电容的影响。因此,最终电阻值的大小要根据测试情况选择。同时,在本应用中,U2元件的选择要考虑生产商的不同,这是因为偏压电流低于器件的最低推荐值。本设计使用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NSC)的LM431。
作者:Alan Adamsky,Spectral Engineering公司的电源顾问, Email: ama@spectraleng.com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