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矢量网络分析仪PNA-X超越S参数测试

2008-7-4 00:57 2008 1 1 分类: 测试测量
无论在研发还是在生产制造中,工程师们在测试射频元件时都面临许多重大挑战。在研发过程中,更快并以较少的重复工作来解决设计难题至关重要。生产制造过程中,需要在保持精度和最大产出率的同时,缩短测试时间和降低测试成本。


减缓压力的方法之一是使用灵活的高度综合的测试解决方案――如Agilent N5242A PNA-X微波网络分析仪。由于PNA-X的先进体系结构,它不仅提供卓越的性能和精度,而且还能针对超越与网络分析仪相关的传统散射参数(S参数)的各种测量进行配置。一些内置组件(如第二个信号源和宽带合路器)能对射频和微波器件,尤其是放大器、混频器和变频器的非线性特性进行非常精确的表征,让您对这些器件的性能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确保精确的系统模拟


精确的幅度和相位测量对应用在现代化无线和航空/国防系统设备中的器件至关重要。在设计阶段,系统模拟需要高度精确的元件表征来保证系统满足其性能要求。在生产制造中,精确的测量验证每一个元件是否满足其公布的指标。


S参数在射频元件(如滤波器、放大器、混频器、天线、隔离器和传输线)测量中使用最为广泛。测量结果能确定射频器件在正向和反向传输信号时其以复数值(幅度和相位)表示的反射和传输性能。它们全面描述了射频元件的线性特性,这对全系统模拟来说是有很有必要的一部分,但要对全系统做更加完全的模拟时,仅仅进行S参数测试是不够的,诸如器件特性随频率变化而呈现出的幅度响应不平坦性或相位响应斜率的不恒定性等这些偏差都会引起严重系统性能下降。


器件的非线性特性也会造成系统性能的劣化。例如,如果放大器的驱动信号已经超过其线性工作的范围,则它将会出现增益压缩、调幅到调相(AM到PM)的转换及互调失真(IMD)。


核心测量概述


矢量网络分析仪(VNA)是测定元件特性最经常使用的仪器。传统VNA包含一个给被测器件(DUT)和多测量接收机提供激励的射频信号发生器,以测量信号在正向传输和反向传输时入射、反射和传输信号(图1)。信号源在固定功率电平进行扫频以测量S参数,而在固定频率上对其功率扫描,可以测量放大器的增益压缩和AM-PM转换。这些测量能测定线性和简单非线性器件的性能。



图1.传统二端口VNA框图。


对于基本的S参数和压缩测试,信号源和接收器调谐到相同的频率。不过,通过使信号源和接收机频率偏移,将接收机调谐至激励频率的整数倍,也能测出放大器的谐波性能。使信号源和接收机频率偏移的能力同样可以测量频率转换器件(如混频器和变频器)的幅度、相位和群延迟性能。


上述这些测量通常是使用连续波进行激励(CW)的,而许多器件要求使用脉冲射频测试,即测试信号必须以特定脉冲宽度和重复频率进行选通。


传统VNA有两个测试端口,这在大多数射频器件只有一个或两个端口时可满足需要。随着无线通信领域的快速增长,三个或四个端口的器件已经非常普遍,因而四端口网络分析仪也和二端口网络分析仪同样会被普遍使用。


简化放大器和混频器测量


利用二端口或四端口时,PNA-X与传统VNA结构相比有四大改进:


* 两个信号源:第二个内部信号源与第一个信号源的频率和功率电平设置是相互独立的。第二个信号源可用于非线性放大器测试如互调失真(IMD),或用作测试混频器和变频器的快速本地振荡器(LO)。
* 宽带信号合路器:内部信号合路器可以在仪器的相关测试端口耦合器之前将两个源合并在一起。这便简化了需要两个信号源的放大器测试设置。
* 信号切换和接入点:辅助开关和射频接入点能实现灵活的信号路径选择,并增加外部信号调理得硬件(如推动放大器)或外部测试设备(如数字信号发生器或矢量信号分析仪)。
* 脉冲测试能力:内部脉冲调制器和脉冲发生器提供完全一体化的脉冲S参数解决方案。


这些改进简化了测试设置过程并在测量放大器、混频器和变频器时缩短了测试时间。 这些新增加的特性结合在一起极大地扩大了对被测器件(DUT)进行一次连接可以实现的测量范围。 图2示出一个对放大器的S参数、增益压缩和相位压缩及固定信号IMD进行同时测量的实例。



图2.显示表对放大器的S参数、压缩和IMD进行同时测量的PNA-X实例。




两个内置信号源的性能增强也会简化放大器和混频器测量。例如,测试端口可利用的最大信号功率通常为+13至+20 dBm(取决于型号和频率)。这对将放大器驱动到非线性区很有帮助,并且在把信号源用作测试混频器的LO信号时也经常要这样。这两个内置信号源的谐波成分也非常低(通常为–60 dBc 或更低),从而提高谐波和IMD测量的精度。此外,典型置为40 dB的功率扫描范围使得在表征放大器的特性时很容易就可以让放大器从线性工作范围转化到非线性工作范围。






1 ? 2 ? 3 下一页 末页

PARTNER CONTENT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我要评论
0
1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