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半年的工作和学习,突然想到以前在哪里听说,技术型复合人才比较抢手。单从技术角度看,我认为在任何科技领域,除了能够出色完成自己手中的工作外,还能帮助两个、多个研发人员甚至整个团队解决从理论、方案到工程实现中所面临各种难题,这样的人才应该能够算上技术型复合人才。比如典型的单基**达系统,从天线、发射机、接收机、信号处理机和终端设备等,对于技术型复合人才,从设计指标的可行性分析,工程量的评估,数模射硬件平台的研制,到信号处理和显控终端的软件设计,能把这些技术细节面面俱到的人才毫无疑问是复合型的技术人才。也即我眼中的系统工程师、总体工程师。之所以要这样开篇,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时间,对比了不少团队的开山“祖师”,反到发现,一个二本学校(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从事雷达研究20多年的雷达专家——姚振东教授,能够真正做到面面俱到。虽然,只在学习中短短接触了1年多点的时间,但是从我的观察角度,老师着实令人佩服。老师是64年广西人,性格豪爽,外表严肃内心慈祥,他高考前就是狂热的电子发烧友,那个年代可想而知。模拟牛人、数字达人、微波狂人,这并不是崇拜所致,是真心佩服。有心的可以百科一下姚振东,项目罗列并非什么“863”、“973”、各大研究机构、总装总参那些大的摸不着边的项目。这些东西并非有多大的影响力,但对个人来说,已属难事。难得的是几乎都是亲力亲为(请市井之徒不要论权利规模名气识人),从硬件到软件层层把关,自己则全权负责射频部分。更难得的是这种一直坚持技术人生的态度更让人佩服。那个年代,放弃政途,放弃学术深造,一直奋斗在技术道路的老工程师是最让我钦佩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埋没了多少科技能手,我想以姚老师这样对技术的态度为榜样,定义一下何为技术型复合人才。希望在技术学习道路上不断摸索的同志们能不断的向这样的老工程师靠拢。
抽象一层,面对两个技术发展方向,一种是自下而上的系统型技术人才,一种是自上而下的专业型技术人才。自下而上为从部件到系统/总体,自上而下为部件到芯片/工艺。这也是我当时站在技术规划十字路口的两个分支。由于专业的原因,自下而上更适合我一点,所以才有了高校/研究所高于企业的选择。在我这个方向上,各种平台的研制经验是基础的基础,根据人生阶段精力的不同,最好的趋势应该是先重工程轻理论,然后再重理论轻工程。也即,年轻时精力旺盛,应该竟可能的亲历到工程实践的每一个阶段,从中找到系统理论概念的切入点。中年,通过一线的工程经验,从中提升对各个部件的理论熟悉程度,从而真正进入指标最大化的系统设计工作中。可惜的是,现在的学生、工程师、学者很少能勇敢的正视这个问题,甚至包括一些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不论是在企业也好,研究所也好,海归创业也好,都不应该论资历谈技术,按出生做技术,视学术为技术,更不应该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推脱自己产品的技术问题,不敢面对自身的能力缺陷。踏实如德国人,团结如日本人,创新如美国人,我们这个泱泱大国还欠缺一种激励下一代,积极向上的品质。
时至今日,我所认为的,也是在国内较好的复合型人才成长摇篮,高中外数理基础,大学阶段专业基础理论与电子设计基础,硕士阶段独立项目研发经验,工作中团队合作成功经验。不一定要看学位,但要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要有相应的积淀。目前本科以上很好的几个典型,大学能将数学理论串联专业基础理论,电子设计大赛培训与历练(不在乎获奖,最早大二上,最晚大三下)。硕士能将基础转为独立承担并完成项目研发的能力,即有独立完成完整的项目经验,越多越好。工作中在团队中扮演多面手的角色,负责开发的部分超越继承的水平,达到不可取代的地位,而且能够帮助团队或者小组的其他成员完成任务。这几个阶段都拥有的话,那么恭喜你,你的工作将如鱼得水。如果跨进学术界,成果应可造福他人;如果踏入管理层,威信应可让人信服。如果继续技术人生,必能激励下一代。
风来 2014-8-5 12:58
用户1710126 2014-7-29 17:30
用户377235 2013-8-8 17:04
用户377235 2013-8-3 20:30
ydcman_691947663 2013-7-21 21:05
用户438639 2013-7-18 10:30
sunyzz 2013-5-26 15:08
644398774_263592779 2013-5-22 19:28
用户989857 2013-5-16 20:23
用户410745 2013-5-8 09:00